2018版马原第1章
佛教
尸子
“过去、现在、将来为 世,八方上下为界。”
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今 久 旦 , 暮 。合 ”古 “
过去
现在
将来
墨子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的关系
古人曰“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万事不竭。”
矛盾的普 矛盾存在于一切 遍性:矛盾的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共性、绝对性、 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 无条件性
矛盾着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有条件性
矛盾 的特 殊性 有三 种情 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 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 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 质、地位和作用 世界上决没有两片完全 相同的树叶。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1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要求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 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 本途径;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2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 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 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 思考题: 目标、方式的选择。
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 是怎样存 在的问题
辩证法
坚持联系发 展矛盾的观点
形而上学
坚持孤立的 静止的观点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 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 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 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 证法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着 重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 物质统一性,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 节与基本规律 , 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 问题,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2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事物 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 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请 思 考
“猫羊可相及”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运动:变动不居 变化:运动的多样性 发展:新事物的不断产生,旧事物 的不断灭亡
新事物: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 远大前途的东西。
“意识一开始 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只要人类存 在着,它就仍然 是这种产物。”
古人类使用工具进行劳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条件 反射 语言 文字
意识是物质世 界的主观映象
“观念的 东西不外是移 入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 的东西而已。”
物质 = 具体的物质形态
朴 素 唯 物 主 义 物 质 观
德谟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 = 原子
牛顿
物质 = 客观实在性
马 克 思 主 义 物 质 观
“物、物质无非是 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 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 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 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 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 反映。”
不可知论
德谟克利特
主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凡以知,人之性;
可知论代表
可以知,物之理也。
不可知论代表
荀 子
康德(1724-1804 )
休谟(1711-1776)
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 和社会意 识的关系 问题
主张社会 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主张社会 意识决定 社会存在
3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神话世界观
宗教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
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唯物主义
质量互变规律
Where?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 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 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 两种基 本属性
对立属性
斗争性
统一属性
同一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 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意识作用的表现
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7
意识活动具有
F=GM1M2/R2
创造性
想象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 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 行动和生理活动作用
苏武牧羊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 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二者的 关系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
朴素唯物主义唯 物主义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 个性
物质=原子
部分共性
物质=客观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 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 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 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 界 物 质 的 统 一 性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物质
主观精神
精神 客观精神
物质
二元论 精神
物质世界
多元论 精神世界
客观知识世界
1.物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探寻宇宙之砖 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大体
上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
思 考 题
段各自都有哪些特征?从人
类认识史的角度,谈一谈你
对物质认识过程的理解?
莱布尼茨
2 .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 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 特殊性,即矛盾的个 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 性,共性寓于个性之 中;另一方面,矛盾 的特殊性又贯穿于矛 盾的特殊性之中,共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 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 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 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 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 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 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 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 三尺而已。”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 西,做或行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东西,都是人类特殊 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 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 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 物的特点。”
辩证法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既 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重大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 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 存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 第一性的问题 唯心主义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 同一性问题
思考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 不可战胜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 为世界不是现成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 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 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 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之中,在 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 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 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物质决定意识
狼孩卡玛拉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低等生 物的刺激感 应性到高等 动物的感 觉和心理
由高等动 物的感觉和 理到人类 的意识
一切物质 所具有的反 应特性到低 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
意识形成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根本 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 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 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 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 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 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 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 力量。
斗 争 性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这一共性个 性 、 绝对相对的 道 理 ,是关于事 物 矛 盾问题的精 髓,不懂得它 , 就 等于抛弃了辩证
法。”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含
你对主体选择的前提和内 在根据是如何理解的?
43
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一)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
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
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 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