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生命体征评估及护理

第八章生命体征评估及护理

③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二) 体温过低
1.定义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产体热温减调少节或中散枢热尚增未加发育成熟 导疾低致温病体或环温创境低伤于正常范围 低体温温麻不醉升和:药体物温中在毒35℃以下 2.临床表现 皮肤:白、紫、凉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上升形式: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形式
临床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ຫໍສະໝຸດ 寒、寒战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特 点:产热和散热趋于平衡 体温持续在较高状态
变而达到目的 • 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性
体温调节的补充
相关知识2:体温的形成与调节
产热
产中枢热
食物氧化
下丘脑
散热
散中热枢
传导 对流 蒸发 辐射
(四)体温的生理变化
㈠正常体温 1.体温的单位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
换算公式 ℉=℃×9/5+32 ℃=(℉-32)×5/9
㈠正常体温
– 见于疟疾
4.常见热型
• 不规则热
– 定义:发热无一定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 – 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
想一想
病人李某,发热一周,体温持续在39-40℃,就诊发 热待查于上午8时入院。测T40.3 ℃,P110次/min, R28次/min,BP135/90mmHg,神志清楚,面色潮 红,口唇干裂,体质消瘦,卧床不起,食欲差。上 午8:20给予退热剂后,体温降至38.9 ℃,大量出汗, 口干,下午2 :00体温升至39.8 ℃。
持续时间:因病情和治疗效果而异 临床表现:皮肤潮红灼热
呼吸和心率加快 头痛头晕甚至惊厥昏迷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体温下降期
特 点:散热大于产热 体温恢复正常
退热方式:骤降和渐降 临床表现:皮肤湿冷
血压可轻度↓
4.常见热型
•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 • 为热型 • 稽留热
– 定义: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 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
– 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4.常见热型
•弛张热
– 定义: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 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
–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 性疾病
4.常见热型
•间歇热
– 定义: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 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 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 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张家口学院护理学院 护理学基础教研室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异常 体温的护理 2、掌握体温的测量和记录方法 3、熟悉体温的异常变化 4、了解体温的生理性变化
学习内容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体温的测量
以体温问题--为导向的学习
㈠ 体温过高 1. 定义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 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 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 作用部位
要素三: 作用结果
㈠ 体温过高
1. 定义 2. 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5-37.9℃ 中等热 38.0-38.9℃ 高热 39.0-40.9℃ 超高热 41.0℃以上
(三)体温调节
• 自主性体温调节 • 行为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 温度感受器
– 外周温度感受器
• (1)热感受器 • (2)冷感受器
– 中枢温度感受器
• (1)热敏神经元 • (2)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
– 下丘脑视前区-下 丘脑前部 (PO/AH)是体温 调节中枢整合的 关键部位
行为性调节
•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 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
2.体温的正常范围* 成人正常体温范围及平均值
部位 口腔
正常范围 36.3-37.2 ℃
平均温度 37.0℃
直 肠 36.5-37.7 ℃
37.5℃
腋 窝 36.0-37.0 ℃
36.5℃
㈡生理变化
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昼夜 环境 其他 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二、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请问:1.李某发热呈何热型? 2.入院时的发热程度? 3.请根据病人情况提出护理措施。
5.护理措施*
(1)降低体温: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2)加强病情观察:生命体征;伴随症状;
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 (3)补营养和水份:流质或半流质(高热
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 饮水,每日3000 ml
5.护理措施*
(4)促进患者舒适休息 ①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
当休息 ②口腔护理:晨起、餐后、睡前漱
口、防止口腔感染 ③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时
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疮等 ④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5.护理措施*
(5)心理护理
①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 予精神安慰
②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 足合理要求
(二)产热与散热
• 散热过程
– 物理方式散热 – 散热器官:
• (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70% • (2)呼吸: 29% • (3)排泄(尿、粪):1%
(二)产热与散热
• 散热方式
–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
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 散热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 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关于体温的已知知识
需要学习的知识
• 体温的生理和临床意义 • 体温过低、发热程
• 体温调节 • 发热过程
度的区分及临床常 见的4种热型 •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
护理
•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 法
相关知识1:体温的定义
体温(body temperature):通常指的
是身体内部的温度,又称为体核温度。 特点:温度较皮肤温度高且稳定。
相关知识1:体温的定义
• 皮肤温度 –又称体表温度 –特点: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一)体温的形成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 氧化分解而产生。
(二)产热与散热
• 产热过程
– 化学方式产热
• (1)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 • (2)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 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 –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