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中情感教育魅力论文

德育中情感教育魅力论文

浅谈德育中情感教育的魅力摘要:当今道德教育的弊病是情德分离。

情感教育在当今德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有效德育过程中三大情感因素:媒介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

面对道德教育对当代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如下:教师本身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丰富和陶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融洽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具有教学敏感,善于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感。

关键词:道德情感;情感教育;魅力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260-03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生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病与影响,以及情感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含蓄性、复杂性等特点,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实际上仍非常欠缺甚至忽视。

以致正处于成长期且尚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青少年,在面对多元化的透明度与日俱增的网络世界时,受到社会上仍存在的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及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对一些道德现象表现麻木,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则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压抑感和抵触感。

于此,我们不得不深思,当代的大多数教育者只是在课堂上、在与具体道德情境无关的环境下例行公事地向学生讲解、传授道德规范,甚至于在德育过程中,某些教育者自身也缺乏道德情感和信念的投入。

可见,长期以来,德育过程都囿于固定、狭窄的德育认知主义框框之中,在道德教学当中忽视了情感因素,然而情感却以不容否定的事实参与在道德教学过程当中。

试分析当代德育的弊病,笔者认为应该是情德分离。

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

的确,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情感的影响和作用。

何谓情感?心理学界对情感的界说歧见迭出,章志光先生认为:“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1]293然而,现代的德育过程不仅是一个德育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情感教育的过程。

道德情感(moralaffect)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是个人品德结构中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作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中介变量,渗透在二者之中。

道德认识只有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才会产生道德动机,从而推动、控制和调节道德行为。

“教育把育德作为核心和灵魂,是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德育把情感培养作为其核心追求目标,则是构建有魅力德育的关键所在。

”[2]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看到道德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价值。

一、情感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在学生的身体、理智方面,更在于学生的精神、情感、情绪方面的发展。

没有情感,也就没有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教育作为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的驱动力,在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一)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在学生接受道德信息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在前语言阶段是利用情感活动来学习的。

所以说,情感活动是我们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成人在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受到情感的控制,我们会下意识地把周围环境和现象分为肯定与否定、喜欢与讨厌。

正因为如此,德育才有可能利用人的情感领域,“通过设计各种情境,使人借助无意识联想激发起来的移情效应不断积累、丰富情绪经验,提升无意识领域里的道德信息贮备,形成必要的道德准备姿势。

”[3]63从一定意义上来,德育过程中没有道德情感的沟通,就没有德育,轻视情感教育的作用,必然使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气氛压抑沉闷。

(二)道德认知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受到道德情感的引发和调节虽然我们现在反对硬性的道德知识灌输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人本化的德育方法,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传统的道德知识灌输进行全盘否定。

根据道德教育专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建立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认为,儿童在前习俗水平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还在发展成熟过程之中,这时有必要进行一定的道德知识灌输。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日见成熟,体现为“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能力”,[4]721此时,我们在采取其他德育方法的过程中要日益发挥儿童的道德主体性,劳伦斯·柯尔伯格指出,个体在合作与相互尊重的环境中,有利于形成道德自律;反之在限制或单方面尊重的环境中,则易于导向道德他律。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感教育(一)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情感因素首先,我们必须要认清德育过程的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主要的情感要素。

不难发现,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媒介是构成道德教育中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现象的三个源点,它们为情感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1.媒介中的情感这里所讲的媒介包括传统德育课程和新型德育媒介。

首先,各门具体课程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因素。

不同的课程内容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对该领域情况的总结,也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研制而成的,由于情感是认知的伴生物,因此,在课程内容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显性或隐性的情感因素。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必然有其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其次,新型德育媒介像微博、qq等,因为其即时性强、传播量大,以及当前学生面对传统课程带来的学习压力大,乐于在微博上抒发其感情等特点,使微博在当前社会和校园中更具备显性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微博来讨论时事,探讨是非,传播价值观念和进行情感交流。

2.教师的情感教师用为整个德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鲜活的,有血肉、有情感的。

从道德教堂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考察教师的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情绪状态及其表现以及对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态度等。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已不同于传统角色而具开放性,这样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这一情感源点对整个道德情感活动具有更大的能动作用。

此外,“教师作为成熟的个体,其情感也相对成熟和稳定,各种高级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达到相当的水平。

”[5]71这对教师在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情感地位上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3.学生的情感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能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同时对周围的同学、教师的情感施加影响。

学生对德育课程及活动的兴趣和态度,对教师的情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情绪及其表现等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审视的。

当然,与教师不同的是,由于学生是处于身心发展都尚未成熟的个体,学生先是接受外部的情感刺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也说明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德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道德教育活动中,情感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由德育过程中所有情感互相渗透的情感统一体。

情感中的情绪是最容易感染最容易传递的,这就是德育中的移情作用。

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双向性很强,而且情感交流往往是随着认知交流同时进行的,二者并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

所以说,情感教育是德育活动的传送带,是德育活动的灵魂。

(二)在进行道德价值的学习时,要尤其注重学生道德情感体验能力的培育面对同一个道德现象,有人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情感与需要并产生善的愿望,进而为他人着想,而有人则表现得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研究表明这种差异性显然不是产生于人的认知结构方面,而是与他的移情能力有关,也即对他人求助需要的一种知觉敏感性。

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

英国学者彼得·麦克菲尔提出来的道德体谅模式,就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的培育。

这种德育方法的核心就是在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暂时置于他人的位置,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增强学生的移情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能力。

新型德育课程已不再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

“体验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过程,情感是体验的核心。

”[6]离开了体验就谈不上情绪和情感。

(三)教育者应该掌握和利用积极的情感教育,并把其作为德育目标来建构音乐和语言的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语言是由大脑的左半球控制,音乐和情感则和大脑的右半球相关,即左脑是“文字脑”,右脑是“感性脑”。

再加之由于应试教育下左脑用得越来越多,右脑长期被压抑并处于睡眠状态,右脑所具有的潜在功能像情绪、想象和灵感等未发挥出来,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就充分肯定了音乐和情感对人的学习的重要性。

鉴于此,教育者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当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先进设备引入与当节德育课堂内容相匹配的背景音乐、视频、故事等来渲染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去把拥有巨大潜能而又处于沉睡状态的右脑开发和利用起来。

当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学习的效果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

根据2011年上海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越是感觉快乐的学生,其道德责任感越高[7]。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说:“处于轻松、快乐状态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个人的超强记忆力。

这对人接受信息的能力最佳,思维力最强,学习效果也最好。

”[4]24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眼神、表情、语气和动作无不传递着快乐的情绪,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多地体验积极的情感,准确地掌握和利用学生健康、肯定的情感,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情感态度。

点燃、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强化、巩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锻炼学生的道德思维,引导学生实现从知到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实践能力。

三、在德育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的几点要求古罗马著名诗人贺拉修斯说过:“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你自己要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

”[8]46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要以情育人,以情感人,首先自己得有丰富的情感。

也即要具备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情感素养。

这种情感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其长期的职业生涯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因此,在这里笔者给教师提出几点要求。

(一)教师本身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是受人民委托每天都有可能接触人民最宝贵的财富——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心灵、智慧、思想和感情的人。

在教师的面前,一边是人类经过几个世纪创造和付出千辛万苦而得来的精神珍品;另一边是人民的财富——未来和希望——年轻一代。

教师在为社会创造最大的财富——人。

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是善于寻找我们祖国和全人类的精神珍品,并把它贮入青少年的心灵。

”[9]29教师职业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

教师唯有热爱自己的职业,才能具有深厚的职业情操。

(二)教师要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融洽学生的情感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而且,这水不能是死水,只能是一股具有时代精神的活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