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终身教育思潮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一个靠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知识和人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也不再单单是为了生存和工作,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一种对学习和教育本身的追求,也为了不被这个不断前行的时代车轮所抛下。
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真正的实现生存的意义,才能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人们这些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与终身教育思潮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流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是终身教育思潮对于世界教育、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一、认识终身教育思潮
(一)终身教育思潮的产生渊源
1.在东方
孔子:二十曰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对于教育思想的阐述中,就曾提出终身教育思想的萌芽,可见,我国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在西方
苏格拉底:教育真正的本质在使人们经由一生的时间,达成真实的生活目的。
柏拉图:教育是由出生到临终的一个历程,个人唯有终身不断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健全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所有人都渴望知识,经由教育与终身不断地学习,达到智慧的德行,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西方的诸多哲学家,也曾提出过终身教育的萌芽思想。
这说明自古以来,终身教育这一思想与人类的学习和进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意义。
(二)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
“终身教育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
”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终生教育具有两个本质性的特征:一是从外延角度讲,终生教育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从内涵角度看,终生教育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它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
终生教育建立在4个支柱的基础上,这4个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学会认知是指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是指更多地与职业技能相联系;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下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学会生存是培养人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
由此出发,要求教育重视对人的任何一种潜力的开发和培养,把发展人的想像力,培养人的创造性等作为未来教育应当关注的重点。
终生教育既不是一种教育形态,更不是特殊的教育形式,而是一种教育观念。
自其出现以来对世界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而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也十分深远,其影响至今仍处于颠峰状态。
关于终身教育的精确定义,虽然众多的专家论述和国际组织的报告不尽相同,但主要
的意思还是基本上一致。
i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从摇篮到坟墓的生命全程教育
在时间上,终身教育即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生命全程中所接受的教育,这种教育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
终身教育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学校后教育都统摄到教育中。
在现代社会中成年人的工作和生活从其基本和发展需要上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和学习的。
这体现了人一生在精神上的一种不断向上的追求和态度,是一种积极向上和崇高的精神态度。
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在空间上,终身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进行拓展,超越学校,远远大于学校教育,终身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涵括其中,使教育无处不有,无时不能。
终身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走出本国,走向世界;走进自然,走进科学;走进文学,走进历史;总之,是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广泛而深远。
值得人去不断追求和探索。
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以个人的意志和信念进行的学习。
3.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价值
终身教育思潮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筹划,也是一种远大的教育理想。
它的具体实施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带有强制性,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教育,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都不可能对每个成员的学习进行具体的规定并对其进行考查。
终身教育的实现主要依赖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一位成员的自觉努力。
正因为如此,终身教育的倡导者提倡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
终身教育将对被学校教育扭曲了的教育现实加以校正,强调学习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价值,强调学习者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和学习的自主权,要给予学习者以自主学习的自由。
许多终身教育专家倡导“自我导向学习。
”
3.关注教育与生活的统一
传统学校教育明显的弊病是导致教育与社会、学习与工作相分离。
终身教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主张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它以学习为中心,通过建立学习化社会和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以实现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由此使教育与生活、社会一体化。
在终身教育体系之下,学习与工作、学习与生活之间不再有严格的界限。
总之,终身教育以学习化社会的创建来实现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统一。
“在学习化社会,社会与教育的关系性质起了变化,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和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交织在一起。
”
二、终身教育思潮的现实意义
1.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因为,在时间上的限制被破除了,接受教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这使许多成人受益匪浅。
一类是年龄稍长者,他们大多由于各种原因在年轻时没能接受到应有的教育。
终身教育思潮的传播,促进他们思想上的进步变化,鼓舞激励了他们学习知识文化的愿望。
有需求,就要满足。
因此,各种成人大学,成人学校,继续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使这些老人们老有所依,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比如:世界著名的文学专家,小说家——金庸老先生,已经年逾耄耋,却依然对学习充满兴趣,到剑桥大学去学习,这是终身教育得一个典型。
另一类,是较年轻者,他们虽然大多已经参加工作,但由于工作上的新需要或自己对更高知识水平的追求,是他们也加入了成人教育队伍,促进了成人教育的发展。
2.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变革
打破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实现大教育观,建设大教育体系,使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校走向社会。
终身教育思潮是为解决社会危机和发展的问题以及人的发展和适应问题而被提出的,它赋予了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促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
促进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良性发展,促进社会生活民主化,化解社会危机等。
促进
人的发展又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完善、实现人的价值,培养和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因此,学校教育也要适应终身教育思潮的观念,重视培育学生,重视学习者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强调学习者对教育的期盼,这样可以使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及教育方式,实现自主发展提倡学习的自决性、主动性及社会实践性。
总之,终身教育思潮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更体现了教育改革中“以人为本”的基本知道思想。
3.促进了学校以外的教学形式的发展
终身教育,在空间上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这就决定了其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如: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等形式,以及各种教育企业的培训班,补习班等。
这些新的教学形式的发展还有赖于当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人们在学校之外,能更便捷更有效的获得教育,利于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
并且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了教育的有效和公正。
4.是一种利于教育普及的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每个公民都有权利获得教育,这一理念,促进教育的普及,对于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从个人角度而言,终身教育是持续一生的各阶段教育的连续体和各种类型教育的综合体。
这样,就整个社会而言,实际上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受教育、都在学习,所以终身教育也是全民教育,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要求。
它认为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仅仅是青年学生的特权。
在全民中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是促进教育普及的有效途径。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自出现之日起,就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思想上,终身教育时刻启迪着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知识和文化,让人们拥有精神上的依托和夙求。
在实践上,终身教育指导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新兴的科学和技术,为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使自己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有益的贡献。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深刻理解终身教育思潮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并将其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和理想。
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在社会工作,还是在家庭生活,我们身边所存在的点点滴滴都有值得我们不断汲取和学习的精神信念或知识文化。
我们应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不断学习进步,让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让人生变得更充实,更富有意义。
i罗祖兵.《终身教育思潮及其现实意义》.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