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1997年8月,“终身学习税收信贷计划”,主要为成 人的中等后教育和学习提供财力支持。
特点:美国的终身教育体制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的特 征,强调学习者的自由选择和社会提供终身学习机会的形 式多样。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1981年,报告《关于终身教育》阐述了关于终身 教育的基本方针,明确把终身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一 个主要目标。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演变
❖ 在不同国家的演变
法国——永久教育、恒常教育;
美国——补习性质的教育、继续性的教育;
英国——继续教育、恒常教育;
日本——生涯教育
❖ 演变过程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整个教育活动
整个教育过程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含义: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 的连续性教育称为终身教育。
强调关涉的范围,指 强调时间的维度, 终身教育的内容和目 指终身教育贯穿人 标涵盖个人和社会生
终身教育的概生念命历始时终。三十年的演活变的表各个明方,面虽。然表 述方式不同,但是有两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可以概 括其内涵:一是整个的生命过程;二是完全的社会 生活。前者说明了终生教育的内涵,后者则涵括了 终身教育的外延。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5、在教育对象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面向所有人 的。 6、在教育形式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社区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社会机构教育的整合。 7、在教育功能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成为促进人的 发展的工具,彻底改变现有教育体系侧重于选拔 人才的状况。
总之,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教育内容的统一性、人的素质发展的整体性和教 育体系的开放性。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一、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一)产生:
1990年3月5日至9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 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发起和组织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 在泰国宗迪恩召开,大会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 和实施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由此,发 展全民教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向国际社会做出的政治承 诺,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并作为制定国家教育 政策的指导原则。 (二)背景: 1、二战后,世界教育水平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各种教育 现象依然存在,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2、教育民主化的发展在理念上催生了全民教育。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思潮
一、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形成及其原因
1、形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
2、形成原因 当今整个世界的一体化、政治的多极化、经 济和文化的全球化以及国际组织的发展。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思潮
二、教育国际化的含义 1、国际化 一个国家及其成员通过与其他国家或成员在政治、经济和 文化方面的交流,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使一个国家及其成 员成为世界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1986年印度政府颁布《国家教育政策》及 实施政策的《行动计划》(1992年修订),这 是指导印度1990年代教育改革的纲领,以普及 初等教育和扫除文盲为主要目标的全民教育是 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措施包括: (1)实施“县初等教育计划”。 (2)开展非正规教育。 (3)开展扫盲教育。 (4)各国分别实施一些项目来促进全面教育 目标的实现。
1984年,成立“全国教育改革理事会”,将“这 个教育制度转变为一个综合性的终身学习制度”,并 论述了把日本建成“终身学习社会”的必要性和路径。 终身学习社会的涵义是“人人都应在各自人生的任何 阶段,自由地选择学习机会。”
1990年成立终身教育审议会,同年日本议会通过 《终身学习振兴法》,实现了终身教育的制度化和法 律化。
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的提出在理念上是一种革命性 的转变:终身教育强调包括教育机构在内的社会整体发挥 教育功能,而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作为教育的对象;在终 身学习的概念提出之后,一切迥然不同了,人成了学习的 主体,社会成了学习的对象。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四、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首先提出并使用了“终身教育”的术语, 而且也是第一个为终身教育立法的国家。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思潮
在理念层面,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是一个国家 的教育要面向世界,以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作为本 国教育发展的指导原则;善于从其他国家教育改 革发展的历程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教育的培 养的意识,具备与其他国家的成 员进行交流的意向和能力。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1970年的国际 教育年规划了十二个目标,其中,终身教育作为 一个重要的目标。这标志着终身教育的研究已从 纯粹理论层面的研究向实践和政策层面转化。
1970年保罗·郎格郎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 一书,全面阐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的《学会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肯定并推 广终身教育的思想。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1、在教育目的的维度上,终身教育追求人的发 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2、在个体受教育时间的维度上,终身教育是一 种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3、在教育内容的维度上,终身教育的内容是综 合性的,又是面向未来的,其基本特征是对不 断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和可持续的创造性。 4、在教育主体的维度上,终身教育突破现在学 校教育“师授生受”的局限,它甚至可以是一 种没有教师的教育。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三、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 行动纲领——人口、发
展和教育》
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 1994年9月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四、全民教育思潮在中国和印度的实践
1986年,中国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 年满6周岁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和义务。 1993年,中国召开“中国全民教育国家级大 会”,通过了《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提 出了到2000年全民教育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 的措施。 2006年,修改了《义务教育法》,提出了逐步 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并制定了时间表。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二、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1、基本内涵 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是:扫除成人文盲、普及初 等教育以及减少男女受教育的差别。 2、最终目标 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3、为了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首要的策略是 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这种改革不仅仅是加强现 存的基础教育,而需要超越现有的资源水平、制 度结构、课程和通常的传授体系。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国际成人教 育促进会议上,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时任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终身教育科科长的保罗·郎格郎以《论终身教育》的 发言对大会进行总结,从而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标志着 终身教育概念和思想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1967年,联合国文化合作委员会提出把终身 教育作为其在教育方面全部工作的主要指导原则。
1993年,成立“终身学习者之国家委员会”。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宗旨之一是 “为成人教育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达到改进成人的技能, 拓展其潜力的最终目的”。
1997年,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 “每一个美国 成年人必须能够终身学习”的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原 则“21世纪的教育必须拓展为终身教育”。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三、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 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 学习化社会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赫钦斯于1968年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了 学习化社会,即构成社会的所有部门都要提供学习资源, 参与教育活动;所有社会成员都要充分发挥学校以外的制 度和机构的教育能力,去自觉地学习。
终身学习是在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基础之上发展 出来的。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罗毕会议上所通 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正式提出“终身学习” 的概念。
第五章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三大世界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二、识记三大世界教育思潮的内涵; 三、知道三大世界教育思潮的发生发展过程; 四、了解三大世界教育思潮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五、理解教育国际化和保持教育的民族性之间的关 系。
内容要点:
一、终身教育思潮; 二、全民教育思潮; 三、教育国际化思潮。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二)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推动终身教育思想产生的九个因素: 1、变化加快; 2、人口增长; 3、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4、民主政治的挑战对公民的需求增加; 5、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6、闲暇的增加; 7、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 8、人们对身体和享乐的态度变化; 9、思想意识形态的危机。
2、教育国际化 一个国家将本国教育置于世界教育发展的系统之中来确定 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从 而使本国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是民族国家,其内容包括教育思想和教 育制度,其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其途径是国家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特点:反映政策声明中的重点不是它对经济和人 力资源开发的贡献,而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上的 满足。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1995年颁布《教育法》,首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 “终身教育体系”。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主 席全面论述了终身学习的意义、目标、形式和策略:逐步 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进一步向社 会开放,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 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和高等教育要加强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多 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 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 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在操作层面,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是国际组织 推动下的国家间教育合作、各国教育在宏观和微 观方面的交流以及国家间开展教育服务的贸易。
第三节 教育国际化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