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行业调查报告仅此提示:对于血制品行业跟踪有些时日了,自己动手调查了一下血制品行业,算是心里有数吧!资料和数据基本上是个人收集整理的,虽然做了相关核实,但无法保证全部的有效和真实,仅供参考和讨论。
个人感觉:目前国内血制品企业生命线拼采血浆站,生存空间拼分离技术,而未来的决胜拼转型实力。
一、血液制品基本概念1、基本概念:传统的血液制品是从健康人血液中提取(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血浆蛋白或因子浓缩物,制成生物活性制剂;现在生物制品(包含血液制品)突破原范畴,涉及到疫苗、基因工程或转基因药物、工程抗体类药物领域。
2、产品种类:目前血液制品主要有三大类;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以凝血因子为代表的小产品,其中以凝血因子包含的产品种类最多;血液中有150种蛋白因子。
3、行业风险:血液制品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人源性、必须性和潜在的疾病传染性等。
(注1)二、血液制品市场现状1、国内外总体差距国际血液制品集中度非常高、寡头垄断,由市场需求决定,供需较为平衡,市场增长主要靠新产品和新适应症的推出。
国内血液制品独立和封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受政策影响,由政府主导,企业相对分散,但趋于集中;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将由血浆资源拥有量及血浆综合利用能力决定。
(注2)①提取能力:国外大型血液制品企业能分离出17~20种产品,凝血因子类占主导地位,人血白蛋白占比相对较小;国内最多能够提取11 种,一般能分离3-4 种产品,主要还是白蛋白及免疫球蛋白,对于凝血因子类产品产出量很少。
图表:我国与发达国家血制品品种比较血浆中可提取产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产凝血因子类品数量产值占比值占比产值占比中国 4-11种 50% 42% 8%发达国家 10-20种 25% 25% 50%②生产能力:目前国际血液制品市场年投浆量30000吨左右,主要生产厂家40余家,全球总消耗量约为100 亿美元;国内年投浆量4000吨左右,国内有大约32家的血液制品企业,政府对浆站的严格控制,实行审批制,2013年开始有松动。
③消费结构:目前除了人血白蛋白价格是国际低于国内,其他产品比如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的国际价格都远远高于国内。
由于产品结构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医疗水平以及工业水平的差距导致的,未来国内血液制品发展的重点会是在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上。
图表:我国与发达国家血液制品使用比较品种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Ⅷ中国每百万人用量 100 kg 1 kg 0.1 IU 发达国家每百万人用量 200-300kg 10 kg 1 IU④病毒灭活:国外血制品制剂均通过两步病毒灭活处理;国内血液制品则是一步或两步清除/灭活工艺。
2、国内血液制品的需求目前我国居民人均血液制品消费量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国白蛋白一直供应紧张,未来仍将有年均15%左右的增长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均用量仅为国外的10%,自2004 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在30%以上,目前中小医院尚未普及应用,发展潜力较大;凝血因子类产品的销售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相较于国外40%的市场份额,市场空间还十分广阔。
推动需求的动力: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人口增长和老龄化三、国内血浆资源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将由血浆资源拥有量及血浆综合利用能力决定。
1、血浆采集我国自1998 年起要求所有单采血浆站采用机采,即只采集血浆,血细胞回流入人体,在原料血浆的采集上与国际水平同步。
血浆站与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的供浆关系。
(注3)分离工艺:我国所有血液制品生产厂家均采用国际通用的低温乙醇蛋白分离方法生产血液制品,可以达到既不破坏血液制品中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又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20%以上生产单位用压滤法代替离心法进行液固分离,大大提高了制品(主要是血白蛋白)的产量,并使生产工艺由离心分离的开放性操作改为压滤法的密闭性操作。
工艺流程逐渐与国际接轨。
重点①:国家对于血液的采集是严格管理的,并应优先保障血液中心全血的采集。
自愿无偿献血未能满足临床用血的市级行政区域内不得新建单采血浆站,单采血浆站不得与一般血站设置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内。
全血的采集和血浆的采集是严格区分开来的,禁止将全血转卖给企业用于工业生产。
献血法是不允许血液中心的余浆(无偿献的全血把血小板等分离后剩余,现在全部毁掉了)卖给血液制品企业,每年有1300多吨;重点②:现有浆站采浆范围严格限定的,目前的浆站只允许采集规定范围内当地户口人的血浆;重点③:目前献浆规定国内规定14天才可献一次,每次营养费补助240元,国外3天后检测蛋白含量合格就可以采,而且国外对献浆者30天后就可以进行核酸检测不需90天等待,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库存节省企业资金有利于扩大供应;重点④:国家规定血液制品企业需要具有6个品种以上才能开拓新的浆站,但拥有疫苗业务的企业可以减少到5个品种。
2、血浆采集量近年逐渐回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医药工业企业数据:2006年投浆量达到历史高点4687吨。
其后我国政府对于血液制品行业严厉的整顿,各企业加强了对浆站的控制,实现规范采浆,投浆量从2008年的谷底(2500吨)开始缓慢回升,加上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行业加速成长。
2011年8月1日贵州省总共关停了16 家浆站,将减少每年700 吨左右的血浆供给,目前国内采浆量需求每年在5000-6000 吨,行业原本就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此次浆站关停后血浆供应将变得愈发紧张。
年份单采血浆量投浆量(吨)单采血站2002 30002003 38002004 增长不大2005 增长不大2006 468720072008 3131 2500 14320092010 4180 3281 15620112012采浆最高的浆站一年能采71.3吨,最低的只有1.3吨。
2010年大于30吨的浆站只有66家。
目前一个浆站需投2000万,新建的浆站多少年能达到预期采浆量得看地方传统。
3、国内浆站资源①从2009 年以来,各企业陆续获批新的浆站,也表明了新增浆站趋势仍在延续。
表:2009 年以来上市公司增设浆站情况浆站所在地所属公司批准时间河南封丘华兰生物 2009重庆潼南华兰生物 2010重庆彭水华兰生物 2010重庆巫溪华兰生物 2010河南长垣华兰生物 2012海南琼中上海莱士 2009海南白沙上海莱士 2009海南保亭上海莱士 2009山东宁阳中国生物制品(CBPO) 2010山东沂水中国生物制品(CBPO) 2010山西临县广东双林(ST生化) 2009山西石楼广东双林(ST生化) 2010山西隰县广东双林(ST生化) 2011山西绛县广东双林(ST生化) 2011山西和顺广东双林(ST生化) 2011四川岳池博雅生物 2010江苏灌云博雅生物 2010河北魏县大安制药(沃森生物) 2009河北栾城大安制药(沃森生物) 2009②各公司浆站数量及对应人口比较(人口单位:万)4、我国血液制品浆量预测①对于血液制品行业而言,血制品行业未来三年依然供不应求,具有稀缺性价值。
临床需求十分旺盛,卫生部保守测算血浆年需求可达8000 吨,而目前的供给仅在5000 吨左右,缺口很大,国内的供应能力无法满足国内需求,目前尚依靠进口解决供需矛盾。
我国血液制品浆量预测图②2011年卫生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如何实现?由于受到国家采浆政策限制(详见前面重点①-③),其实依靠目前现有状况基本不可能;那么在不改变目前采浆政策情况下,必然只有新增单浆采血站了,以每个采浆站10-20吨/年计,则需要新增20-30家。
(可见上图各地区可能开浆站的情况)2012年1月10日,针对我国血液制品供应的紧张局面,国家卫生部发布《关于单采血浆站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鼓励各地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单采血浆采集量。
围绕新增浆站将是未来各家血液制品公司必争之地,也是各公司未来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5、国内单采血浆站问题①贵州、广西和四川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单采血浆站暗藏危机西部的贵州、广西和四川等地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成为它们新的“原料基地”,这些地区单采血浆工作越来越“兴旺”,占据了国内单采血浆市场的半壁江山。
风险是来源过于集中,例如2011年8月1日贵州省总共关停了16 家浆站,将减少每年700 吨左右的血浆供给,浆站关停后血浆供应将变得愈发紧张。
华兰生物受到严重冲击。
以及疾病风险;河南省曾经的艾滋病危机。
四、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看点(个人观点)血制品12-13年看内生性增长,14-15年看外延式扩张。
血液制品的业绩人为操控的可能性大,看看数额巨大的预收款、应收款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所以某一年的半年报或者年报做比较说明不了问题。
关键还是看血站的建设和产品线的拓展。
1、浆站资源为王国内市场供需失衡,增长属于粗放型,主要靠原料血浆供应。
未来较长时间血液制品企业的竞争力将由血浆资源拥有量及血浆综合利用能力决定。
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2012年新单采血浆站的设置和审批出现突破。
国内整体采浆量的提升是趋势,能够顺势而为获取更多浆站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2、集中垄断趋势国内血液制品政府主导,企业相对分散,但正在集中。
国内从2001年起就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企业,而不断推出的各种行业政策限制了小企业的发展,生产资源不断的向大企业集中,预计也将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
目前国内共有32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含1家被收回证书,3家被取缔GMP证书),正常生产的仅20 余家,血浆采集250吨以上的企业仅为6家,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3、分离技术高低由于各种组分在血浆中的含量基本是固定的,所以企业从血浆中提取的产品数量越多,摊薄在每个产品上的成本就越少。
随着我国医疗市场对于各类血液制品的需求上升,能够充分提取血浆中有效成分的企业,吨血浆的收益会明显高。
国内血液制品企业的增长粗放型,仍然是靠投浆量推动,血浆资源的增长直接决定了产量、销量的增加。
从长期来看,国内的投浆量将达到6000吨左右的水平,届时国内供需矛盾将会得到一定的缓解,国内企业竞争的重点将由血浆资源的控制,逐步转向技术的竞争,能够采用新工艺提高血浆利用率或推出新产品的企业将会占得先机。
国内血液制品提取和分离的品种数量较国外少。
目前国外大型企业能分离出17~20种产品,凝血因子类占主导地位;而国内最先进的企业只能分离出11种左右,一般的也只有3~6种,目前国内只有部分企业能从血液中提取凝血因子类产品。
凝血因子8国内只有华兰、莱仕、绿十字可生产,凝血因子9国内只有华兰独家可生产,所以国内血液制品龙头企业都在比拼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开发。
后续潜力品种分离提取的开发和研发将关系到国内各血液制品企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目前重点是仿制国外已经成熟的产品,但最终核心也仍然是研发能力和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