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理护理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心理护理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提供信息 (2)心理支持 (3)应对技巧 (4)家属配合 (5)抗抑郁药 (6)危机干预
恐惧
1.定义:企图摆脱某种不良后果或危险而又
无能为力时产生的紧张情绪,常导致回避
或逃避行为。(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
威胁的刺激源所引起的负性情绪)
2.易发生的情景:非常规的检查和治疗 ,新
入院病人,儿童、手术病人等
1.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陌生 2.诊断不明确 3.疗效不明显 4.病人是家庭支柱,对老人孩子牵挂惦念 5.经济负担重 6.恐惧情绪的延续 7.疼痛 8.怕失去事业,怕失去生活能力,怕失去爱情等。
解除焦虑的措施
1.靠护理工作者机智敏锐的观察,查明原因,进行疏导 2.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 结果。 3.解除病人的孤独感,护士主动接近病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 4.保护病人的自尊心,使病人感到受人重视、受人尊敬,有独 立人格。 5.使病人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 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6.经常变换体位,做些轻微活动,使肌肉放松,消除紧张情绪。 7.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对自己的治疗和护 理计划。 8.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娱乐等,以解除病人无聊乏 味的孤寂心情。必要时给予抗焦虑药。
四、病人的心理需要
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了解并满足病人需要 1.安全的需要: 需要良好的 2.舒适的需要:希望获得身体和心理的舒适
3.归属的需要:需要被关怀、被接纳,保持感情交流医疗条件
以确保病人的安全, 医护人员技术、护士的言行举止等 4.尊重的需要:需要尊重和受到平等的对待 5.信息的需要:自身疾病的相关信息 6.刺激的需要:适度刺激对机体健康有积极影响。
身心疾病的区分
心身症:只是躯体功能性改变。
心身病:发生了躯体器质性病变。
心身疾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分
• 心身疾病与躯体疾病 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 性不同。 • 心身疾病与精神病 在是否存在器官组织的损伤方面不同。 • 心身疾病与神经症 后者有明显的精神痛苦,有时表现出某些自主 器官的功能紊乱,但却没有躯体方面客观检查的异 常发现。
心理护理实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主要内容
• • • • • • • • • 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的意义 心理护理的目标 病人的心理需要 常见病人情绪、心理变化及护理 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心理护理实施的主要形式 心理治疗常用方法 心理护理护士的角色、品质及技能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医护心理学的理 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 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 向发展。是在病人康复过程的护理,不限于 专职护士,也包括医生、工作人员、家属及 亲友。
恐惧的心理护理
(1)暗示与保证 (2)增强安全感 (3)给予信赖感 (4)辅以心理治疗
愤怒
1.定义: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
受到挫折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
2.临床表现:自我惩罚,产生攻击行为
3.易发生的情景:各种原因引起的治疗受阻或 病情严重或医患冲突。
愤怒的心理护理
(1)体谅包容 (2)冷静处理 (3)引导宣泄 (4)注意观察
如何了解和分析病人的需要
• 了解病人的需要:通过观察、交谈、
调查等手段,收集各种信息。 • 分析病人的需要:不同病人在不同时 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五、病人常见的心理变化
(一)病人认知活动变化
(二)病人的情绪活动变化
(三)病人的意志活动变化
(四)病人不同病症的变化
(五)病人的年龄变化
(六)病人的身心障碍变化
心身障碍的概念 • 狭义的心身障碍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 广义的心身障碍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
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
躯体功能性障碍。
•
(六)心身障碍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 心身障碍的范围
• 美国心身疾病专家亚历山达最早提出七种心身疾 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 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性 皮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 多因素发病理论被广泛认可,心身疾病的范围扩 大到“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 节受到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抑郁
1.定义: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2.临床表现: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下降,自信 心丧失,有自卑感及无用感;行为方面,活动下降, 言语减少,兴趣减退,回避他人等 3.易发生的情景:重危疾病,病情加重,严重器官功 能丧失,预后不良,疗效不佳,疾病对工作生活有 较大影响等。
抑郁的心理护理
(1)否认心理
(2)自尊心理
(3)自卑心理
(4)退化心理
(5)恐惧心理
(五)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护理
(四)老年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 2.老年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1)尊重体贴老人
(2)提供舒适、安全的疗养环境
(3)调节好病人的疗养生活
(4)指导老年人克服不良心理
(六)心身障碍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惧心理、依赖心理、自责心理等。
(四)不同病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 (2)手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 力求取得信任、提供相关信 息、进行术前指导、指导病人 自我调控、争取社会支持系统
的支持等。
(四)不同病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五)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护理
(三)中年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 1.中年期病人的心理反应
(1)社会角色多、心理压力大
(2)更年期综合征
2.中年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1)为病人当好“参谋”和“顾问”:
(2)体贴和关心更年期病人
(五)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护理
(四)老年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
1.老年期病人的心理反应
2.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
(1)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术后伤口疼
痛、情绪烦躁焦虑、担忧手术效果、器官缺失
心理和阉割心理、角色行为强化等。 (2)手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 反馈手术信 息、缓解术后疼痛、克服抑郁情绪、加强术后 康复指导、克服缺陷心理。
(四)不同病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四)传染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1.传染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自卑心理 (2)回避心理 (3)孤独心理 2.传染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1)解释指导 (2)疏导宣泄 (3)预防心理创伤
(一)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1.急重症病人的心理反应 (1)焦虑、恐惧
(2)敏感、多疑
(3)悲观、抑郁 2.急重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1)抢救分秒必争 (2)做好心理疏导
(3)加强保护性措施
(四)不同病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二)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1.慢性病病人的心理反应
(1)心境抑郁
(2)归因转移
(3)怀疑与不遵医行为
(4)病人角色强化
(四)不同病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二)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2.慢性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1)支持性心理护理
(2)帮助病人克服习惯化心理
(3)创设温馨和谐的疗养环境
(四)不同病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三)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和心理护理
(1)手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 焦虑与恐
6、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个体实现较理想的健
康目标
二、心理护理的意义
•有助于预防心身疾病的发生或恶化 •有助于增强病人的抗病能力 •有助于临床诊疗和护理的顺利实施 •有助于发挥药物和手术的疗效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心理护理的目标
指心理护理的实施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语 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促使其疾病或适 应不良得到改善。 1.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 2.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3.消除不良情绪反应 4.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 较理想的护理目的:指帮助患者在各自的条件下,保 持其最佳身心状态。
心理诊断
问诊、观察、心 理测验、评定量 表
(六)心身障碍的病人的心理护理
1、癌症的心理反应
•
• • • •
否认期 进行安慰,使病人面对现实,看到希望。
愤怒期 宽容理解、疏导情绪、保护病人自尊。 妥协期 尽可能满足病人需求,使其身心舒适。 抑郁期 给予关怀和照顾,嘱咐亲人控制情绪。 接受期 守候身旁,帮助整容,让家属陪伴左
心身疾病的界定
心身疾病
躯 体 疾 病
心 身 病
心 身 症
神 经 症
精 神 病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躯体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
心身疾病诊断方法
• 1、病史采集 • 2、身体检查 • 3、心理检查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躯体症状、精神状态(焦虑、抑郁等)
生物医学诊断
循环系统(听诊、叩诊、心电、血压、 血生化) 呼吸系统(胸片、呼吸功能、免疫功能) 消化系统(胃肠透视、内窥镜等) 神经系统(神经特征、脑电图、CT等)
(一)儿童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 2.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 (1)满足患儿心理需要 (2)缓解患儿恐惧情绪 (3)心理护理年龄化 (4)重视与患儿父母的沟通
(五)不同年龄阶段病人的心理护理
(二)青年期病人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护理
1.青年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1)疏导心理、宣泄情绪
(2)促进交往、丰富生活 (3)理解尊重、关怀指导 (4)自我护理、满足需要
(三)病人的意志活动变化
1.意志行为主动性降低:盲从、被动、缺乏主见
2.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缺乏自制力,情感脆弱,
易受激惹
3.意志的坚韧性下降:稍遇困难动摇、妥协,失
去治疗信心,过度依赖,失去参与疾病治疗的主
观能动性,对治疗过程和疾病康复不利;应发挥 病人在疾病转归中的积极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