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竹类1.碧玉间黄金竹2.青皮竹3.泰竹4.佛肚竹5.撑篙竹6.粉单竹7.麻竹8.方竹9.绿竹10.凤尾竹11.箬竹12.小琴丝竹13.红竹第五章竹类1.碧玉间黄金竹学名:P. sulphurea cv. houzeauana别名:绿皮黄筋竹、碧玉间黄金竹。
竹竿绿色间有淡黄色纵槽,余同刚竹。
常见混生于刚竹林中。
黄金间碧玉竹是南方大型丛生竹,竹秆金黄色,节间带有绿色条纹。
黄金间碧玉竹粗达10公分,高达18米,此竹色彩美丽, 点缀美化环境,金碧生辉,具有很好的观赏性,此竹粗生易长,是制作假竹子的优良竹材,黄金竹名蕴含万两黄金的内涵,象征事业辉煌,财源滚滚。
可制作礼品篮等工艺品,建造金色竹门、竹走廊或竹屋等,使游客耳目一新。
一年四季可营造大型园林竹景,马上获得优美的竹林景观,是著名观赏竹之一。
黄金间碧玉竹三年后的竹子会生长出大量黑色斑点,严重地影响其观赏性,必须进行有效的养护才能保持优良的观赏性,黄金间碧玉竹由于高达18米,竹子生长松散,抗风性能差,有倒伏的可能。
2.青皮竹学名: Bambusa textilis McClure科属:竹亚科簕竹属形态特征:丛生竹,竿高达9-12米,径3-5厘米。
竿直立,节间甚长,竹壁薄,近基部数节无芽,箨环倾斜。
箨鞘初有毛,后无之,箨耳小,长椭圆形,不甚相等,箨舌略呈弧形,中部高约2-3毫米,箨叶窄三角形,直立。
出枝较高,基部附近数节不见出枝,分枝密集丛生达10-12枚。
每小枝上叶片8-14枚,长10-25厘米。
笋期5-9月。
分布习性: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南部亦有栽培。
好生于土壤疏松、湿润、肥沃的立地;河岸溪畔、平原、丘陵、四旁均可生长。
适生于温暖湿润之气候环境中。
栽培管理:移植母竹或用种子育苗均可繁殖。
生长快,成林易。
南方各省采用埋竿、埋节、埋兜,主枝及次生枝育苗繁殖等法,均已成功。
观赏特色:竹竿甚密集,枝稠叶茂,绿荫成趣。
园艺配置:于庭园或公园中,家前屋后均宜成片栽植。
竿较细小,叶片也较小,更具婀娜多姿,适宜于较小空间的庭院配置。
3.泰竹拉丁名:Thyrsostachys siamensis (Kurz exMunro) Gamble别名:暹逻竹、条竹、南洋竹科属:禾本科泰竹属国内分布:我国台湾、福建(厦门)、广东(广州)及云南有栽培,并在云南西南部至南部较常见,分布于澜沧至勐海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坡、河谷土壤层厚且肥活的地区。
国外分布:产缅甸和泰国,马来西亚有栽培。
模式标本采自泰国。
形态特征:竿直立,形成极密的单一竹丛,高8-13米,直径3—5厘米,梢头劲直或略弯曲;节间长15—30厘米,幼时被白柔毛,竿壁甚厚,基部近实心;竿环平;节下具一圈高约5毫米之白色毛环;分枝习性甚高,主枝不甚发达;芽的长度大于宽度。
箨鞘宿存,质薄,柔软,与节间近等长或略长,背面贴生白色短刺毛,鞘口作“山”字形隆起;箨舌低矮,先端具稀疏之短纤毛;箨片直立,长三角形,基部微收缩,边缘略内卷。
末级小枝具4— 12叶;叶鞘具白色贴生刺毛,边缘生纤毛;叶耳很小或缺;叶舌高约1毫米,上缘具纤毛;叶片窄披针形,长9—18厘米,宽0.7—1.5厘米,两表面均无毛,或幼时在下表面具柔毛,次脉3—5对。
花枝呈圆锥花序状,苍白色,具多数纤细分枝,其每节丛生有少数假小穗,假小穗丛下方托以一船形、无毛、先端平截之苞片;具花小枝的节间平滑,极细,具沟槽;小穗几为白色,长1.2—1.7厘米,宽3—5毫米,含小花3朵;颖1片,长 0.8-1厘米,卵形,先端尖,基部具白色长柔毛,8脉;外稃似颖,但较长,仅下方小花的先端具毛茸,下方小花的内稃形窄,具2脊,脊上生纤毛,先端深裂至中部,顶端小花的内稃无脊,先端凹缺,具二短尖头,无毛,较其外稃为长;鳞被不存在;雄蕊能伸出花外,花丝分离;子房初为卵形,后作扁形,柱头1-3,羽毛状,弯曲。
颖果圆柱形,长5毫米,直径2毫米,先端具喙。
用途:本种竿直丛密,枝柔叶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竿节间劲直而坚韧,且上下粗细均匀,国外多用于制作伞柄。
笋食用。
傣族村寨附近及房前屋后常有种植,常作为缅寺中重要佛寺的指示植物。
秆匀称,通直,常形成密集而较小的竹丛。
梢头劲直,高7-15米,粗3-5厘米。
笋可供食用,常用作商品竹笋。
因竹秆直而密,枝小叶细,是热带观赏竹种的上乘品。
竹秆中等,通直几近实心,可用于制作旗杆、伞柄、晒杆、锄把、栏杆、挂瓦条等。
4.佛肚竹拉丁名: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别名:佛竹科属:禾本科簕竹属佛肚竹,又称佛竹,罗汉竹、密节竹,大肚竹、葫芦竹。
国内分布:产广东,现我国南方各地以及亚洲的马来西亚和美洲均有引种栽培。
模式标本采自广州。
特征:枝叶四季长青,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故得名佛肚竹。
佛肚竹为我国广东特产,是盆栽和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
佛肚竹枝叶丛生,性喜温暖湿润,喜阳光,不耐旱,也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中生长。
佛肚竹一般盆栽于5厘米深的浅盆内,以选用面积较大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盆为佳,这样有利于竹鞭水平横向生长。
若盆中再点缀些小块湖石或石笋石,则更显得景致自然秀美。
5.撑篙竹拉丁名: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别名:油竹、白眉竹、花眉竹禾本科(Gramineae)一般特性:植株丛生,无刺,秆直立或茎直立,高达15米,径6厘米,顶端不弯垂,出枝习惯低;节间圆柱形,密被小刚毛,常有白色条纹;秆材厚而坚实;枝多数,丛生而平伸,枝与小枝上的箨幼时紫色;秆箨的形状和被毛变异大。
生态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河岸或低丘,喜疏松湿润土壤。
备注:为华南良竹之一,常见于广东省的西北江,广州近郊亦常栽培。
竹材坚实,为棚架良材;又常用作船上的撑篙,故有此名。
特征:高10-15m,径4-6㎝,节间长20-45㎝,壁厚达8mm,表面绿色,幼时被白粉和易落白色细毛;基部节间具黄白色条纹,节上环生灰白色毛环。
分枝坚挺且低。
秆箨绿色,具淡色纵条纹,厚纸质,箨鞘先端呈不对称的圆拱形;箨耳明显,均具皱折,边缘具流苏状卷曲遂毛,大耳椭圆形下延,约比小耳大1倍,小耳卵形;箨舌高2-5mm,边缘锯齿状;箨叶直立,长三角形,背面无毛,腹面有细刺毛。
叶片长披针形,长9-14㎝,宽0.7-2.5㎝,背面密生短柔毛。
竹材坚实挺直,可作棚架、撑篙、农具、家具及建筑用材,亦可劈篾编织竹器,节间去皮适刮下中层为“竹茹”,可入药用以清热、治吐篾小儿惊病等症。
6.粉单竹科属:竹科刺竹属别名:单竹拉丁名:Bambusoideae cerosissima McClure产地分布:产中国南部,分布两广、湖南、福建.是两广及湖南、福建部分地区广泛栽培的优良竹种,具有生长快,成林快、伐期短、适性强、繁殖易等特点。
其垂直分布达海拔500m,但以300m以下的缓坡地、平地、山脚和河溪两岸生长为佳,无论在酸性土或石灰质土壤上均生长正常,其分布区年均温18.9~20.0℃”年降水量999.1~2136mm。
粉单竹林多为人工栽培的纯林,秆直立,便梢部弯曲,高8~12m,直径4~7cm,林相整齐,结构单一,林下植物稀少,常见的有野牡丹、华山矾、古羊藤等。
形态特征:秆高3--7m,径约5cm,.顶端下垂甚长,秆表面幼时密被白粉,节间长30--60cm。
每节分枝多数且近相等。
箨鞘坚硬,鲜时绿黄色,被白粉,背面遍生淡色细短毛;箨落后箨环上有一圈较宽的木栓质环;箨耳长而狭窄;箨叶反转,卵状披针形,近基部有刺毛。
每小枝有叶4—8枚,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0cm,宽2cm,质地较薄,背面无毛或疏生微毛。
生长习性:和一般竹子差不多。
园林用途:植于园林的山坡、院落或道路、立交桥边。
繁殖培育:移鞭繁殖7.麻竹拉丁名: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Munro别名:甜竹、大头典竹、大头竹、甜竹、吊丝甜竹、青甜竹、大叶乌竹、马竹等科属:禾本科牡竹属特征:地下茎为合轴型。
主干高20—50米,粗10—30厘米,节间长45厘米。
茎箨质地坚脆,背部稀疏贴生易落的深棕色小刺毛;箨叶呈卵状兼披针形,长6—15厘米,宽3—5厘米,上面具有淡棕色小刺毛;枝条常反生于主茎之上部,每小枝具叶7—10枚,叶鞘上部贴生黄棕色细毛;叶片宽披针状或披针状矩圆形,长椭圆形,长1 5—35厘米,宽4—7厘米,次脉11—15对,小横脉显著。
小穗长12—15毫米,宽7—13毫长,含6—8花,红色或深紫色。
秆近直立,高达25m,径8-25cm,节间长30-50cm,幼秆表面被白粉,节微隆起,秆基数节于节下具黄棕色毯毛状毛环,并于秆环上具根点。
箨鞘呈圆口铲状,顶端两肩广圆,鞘口甚窄,背面被易落之稀疏棕色刺毛;箨耳微弱,线形外翻,鞘口遂毛稀少;箨舌高2-4mm,边缘细齿状;箨叶翻转,卵状披针形。
叶片大型,长18-30cm,宽4-8cm。
笋期7-9月。
笋味鲜美,为优良笋用竹种,竹秆可扎排,作水管及建筑用材。
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台湾等地。
浙南、赣南有引种栽培。
用途:本种是我国南方栽培最广的竹种,笋味甜美,每年均有大量笋干和罐头上市,甚至远销日本和欧美等国。
竿亦供建筑和篾用,庭园栽植,观赏价值也高。
8.方竹别名:四方竹,属禾本科、刚竹属。
简介:竹秆呈青绿色,小型竹杆呈圆形,成材时竹杆呈四方型,竹节头带有小刺枝,绿色婆娑成塔形,青翠欲滴,华丽高雅,以其独特的竹种和清幽脱俗的品质深受人们的喜爱。
形态特征:方竹秆高3--8米,节间呈四方形,深绿色,基部生有小疣状突起,而略显粗糙;秆环基隆起,基部数节常具一圈刺瘤。
箨鞘厚纸质,无毛,具多数紫色小斑点;箨叶极小,每节3枝,则多枝簇生。
叶2--5片着生小枝上,薄纸质窄披针形。
花枝无叶,小穗常簇生成团,生于花枝各节上,每穗有5--6朵花,四季出笋(8月至次年1月)分布习性:主产华东、华南以及秦岭南坡等亚热带地区,现多栽培。
适生于气候温暖湿润,土质肥厚的立地,但抗污染能力弱。
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低山缓坡及平原均可栽培。
方竹叶薄而繁茂,蒸腾量大,容易失水,故多自然分布于荫湿凉爽、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
我省安吉竹种园、金华黄龙洞、温州雁荡山等地都有分布。
栽培管理:通常采用母竹移植或鞭根移植方法。
选地要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环境荫湿的地方,注意避开阳光暴晒以及冬季西北风的迎风面。
季节以早春移植为宜。
起苗后须多带宿土。
远距离移栽时,摘去大部分竹叶,能提高成活率。
其它水肥管理措施,和一般竹子相同。
观赏特色:方竹竹杆方形,别具一格,此外秋季出笋、枝叶繁茂,所以除了观竿外,也是适宜观笋观姿的竹种。
园艺配置:在自然环境适宜的旅游景点,可以片植。
一般造园时,可选植于背风、朝东的墙边屋旁、水池小溪边。
其它:竹竿可用于制作手杖及工艺品。
竹笋鲜美,笋期正值散生竹笋期淡季,现也有地方作为笋用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