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快速路匝道交通特性分析

城市快速路匝道交通特性分析


城市快速路的局部匝道控制主要有单个匝道 独立控制和少数几个匝道的协调控制,目前对局 部匝道控制的研究多数只针对独立匝道的控制研 究。许多城市快速路匝道距离很近,很多匝道的 距离都只有200一-300 m,这些匝道在运行中交通 流相互干扰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些相关 的入口匝道进行独立控制是不合理的。本文结合 上海城市快速路实际检测数据,主要针对2个近 距离(间距小于450 m)人口匝道的交通流特性进 行研究。见图1。

匪30
嘉20
群10
碰0 l


10
13
16
19
22
时段
b)入口匝道之间交通流在车道上的分布比例图
芝 匿
筮 旺 姐
{四





10
13
16
19
22
时段
(c)入口匝道下游交通流在车道上的分布比例图
图4南北高架东线延东和威海入口
匝道交通流在车道上的分布图
2)当2个入口匝道距离很近(间距小于或等 于450 m)时,2个匝道上游和下游交通流在车道 上的分布和单匝道上下游车道分布情况相同,夜 间匝道上下游外侧车道占用比例明显低于内侧车 道。白天,两匝道上游外侧车道略低于内侧车道, 在交通流达到稳定流状态时,外侧车道流量趋近 于内侧车道流量。匝道下游外侧车道占用比例明 显大于内侧车道。
万方数据
城市快速路匝道交通特性分析——李荚帅 媳红云 吕 乔
23
游车速频率分布也呈现出形状相似的多个偏态分 布叠加,而且下游的车速频率的每一个峰值对应的 车速都略小于上游峰值对应的车速如图6所示。
当车速频率呈现出多个偏态分布叠加(如图
8所示)时,该匝道处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挤现
象,匝道上下游主线的车速时变如图8所示。
oo

交通信息与安伞2010年第5期第28卷总157期
由此可见,近距离2个匝道上下游和匝道之 间车速分布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1)2个匝道上下游和匝道之间主线车速无 论在畅通或拥挤状态下都呈现出相同的分布规 律。在统计时段内交通流一直处于畅通状态时车 速频率分布为单峰值的偏态分布,在统计时段内 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挤时车速频率分布为多个偏 态分布的叠加,各峰值处车速为统计时段内车速 维持时间较长的状态,峰值越大车速在该峰值处 持续的时间越长5
这种规律不随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 ∥ ..<450m.—
图1论文研究对象示意图
研究的重点为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交通运行 特性分析,包括对入口匝道交通流的脉冲性、波动 性和离散性对主线交通流的干扰进行深入的研 究,为匝道控制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图2南北高架东线威海路入口匝道流量时变图 这种规律性的周期时长与匝道上游交通信号
中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设计学原理,分析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交通流特性及其对主线交通流的影 响。得出在快速路匝道上的车速特性。 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匝道控制;交通特性
中图分类号:U473.8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3/j.ISSN 1674—4861.2010.05.006
田竺点焘登全曼曼曩罂裴曼警竺 用,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快速路功能的正常发挥,甚 2 人 7一口~匝一道 7、交~通…流…特。性 ~分 “…析
GUO Chunxia LI Shuqing QIAN Xiaobing (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74,China)
Abstract:The behaviors in service about Chongqing Longtongsi Hub was investigated,and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selected.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transport hub station:The integrated efficiency and the layout of the huh were e— valuated.Moreover,som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m.
通过对上海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附近区域主 线交通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快速路入口匝道附近 的主线交通流由于受入口匝道汇入交通流的影 响,使主线交通流的车道分布在不同的时间段、不 同的地点(匝道上游或下游)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1)当匝道为独立匝道时,夜间(22:00到第2 天06:00可视为夜间)匝道上下游外侧车道占用 比例明显低于内侧车道。白天(06:00---22:00可
Ill杨晓光.考虑进出口匝道排队约束的城市快速道路 交通系统动态控制方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 报,1999,19(2):20—26.
[2]Masher D P,Ross D W,Wong P J,et a1.Guidelines
for design and operating of ramp control systems
3)2个匝道之间交通流在车道上的分布为 夜间外侧车道占用比例明显小于内侧车道,白天 外侧车道占用比例大于内侧车道,但比例小于下 游外侧车道占用比例,如图5所示。 3.2车速特性分析
1)当入口匝道为单个独立匝道时,匝道上下 游车速频率分布呈形状相似的一个偏态分布或多 个偏态分布在坐标系上叠加。即当匝道下游车速 频率呈现出一个偏态分布时,匝道上游车速频率 也呈现出形状相似的偏态分布,而且下游车速频 率峰值略小于上游频率峰值,如图5所示。当匝 道下游车速频率呈现出多个偏态分布叠加时,上
至产生恶性循环。本文就是从匝道运行交通特性
2.1 交通量特性分析[I]
分析研究,为缓解匝道车流集中汇入对主线交通
通过对上海快速路入口匝道交通量检测数据
运行的影响,避免主线陷入拥挤状态,奠定理论基 的统计分析,从时明显的“周期性”、“脉冲性”和
·研究对象及内容要篇篡罴篇留;幕誉;蒿篇普磊薹誓翥
[5]和豪涛,肖秀珍.基于多目标模糊决策的公路客运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年第5期第28卷总157期
枢纽评价方法[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6(5):89—
91.
[6]杨忠振。李大洲.利用公交枢纽优化中心商业区内 的交通流分布[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4
(1):34—39.
Bus Hubs Layout Based on Soci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6]任黎立,高速道路人121匝道控制方法综述[J].交通 标准化,2006(5):146—149.
态时,外侧车道流量趋近于内侧车道流量。匝道
(下转第38页)
万方数据
38
目标决策研究E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6(2):
63-66.
[4]崔丽莉.层次分析法在厦门枢纽线路引入中的应用 E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8.
这种规律不随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改变。
(2):7—9.
2)城市快速路入口匝道车速分布相对比较
[5]“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智能交通运输
集中,呈现出服从正态分布状态。
系统框架》专题组.中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框架
3)主线流量在夜间匝道上下游外侧车道占
JR].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用比例明显低于内侧车道。白天,两匝道上游外 侧车道略低于内侧车道,在交通流达到稳定流状
j。。f^啕——__-M ,10(1f
4 80 L
蠢调 。。I}
20 06:00
10:00
匡l=£{监雾圭器堡『l
14 1 00 时刻
lg:00
22·00
图7内环高架内线大柏树人口匝
道上下游主线车速时变图
万方数据
图9南北高架东线延东和威海 人口匝道车速频率分布图
24 .
, :口

暑 _ - 世
蝴 ∞∞∞如∞∞∞m
100 ,
{80 王60 = 拦40 馏
图5内环高架内线大柏树入n匝 道主线车速频率分布图
图6南北高架西线徐家汇入口匝道主线车速频率分布图
当车速频率呈现一个偏态分布。如图7所示 时,该匝道周边区域全天交通处于畅通状态。高峰 时段交通不呈现拥挤现象,车速在峰值左右摆动。 在这种情况下匝道上下游主线的车速随时问的变 化如图8所示。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年第5期第28卷总157期
视为白天)匝道上游外侧车道略低于内侧车道,在 交通流达到稳定流状态时,外侧车道流量趋近于 内侧车道流量。匝道下游外侧车道占用比例明显 大于内侧车道。如图4所示。
长70
蠢;:
畦40 ·七30 捆20
姑·:
时段 (a)入口匝道t游交通流在车道上的分布比例图
O l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4l 45 49 53 57 速度/(km·h。) (b)车速频率累积分布图
图3 内环高架内线大柏树入口匝道 车速频率及车速频率累计分布图
3入口匝道上下游主线交通特性分析
3.1车道分布特性分析 当同向车行道有2条或多于2条时,处在不
同时间不同位置的各车道的负荷率会有所不同, 故本文着重通过研究各车道位置关系,故分析城 市快速路匝道交通特性。(其编号根据检测器的 布置编号来定,以最外侧车道即沿着前进方向最 右边的车道为第一车道,以第一车道左边的车道 为第二车道,以此类推)。
2)入口匝道上下游和匝道之间主线车速时 变趋势相同,而且下游车速总是略低于上游和匝 道之间的车速。下游车速的波动总能引起上游和 匝道之间车速沿相同方向和趋势波动,上游和匝 道之间车速的波动为下游车速的波动的衰减,上 游和匝道之间车速的波动与变化略滞后于下游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