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的法律制度

清代的法律制度

清代的法律制度
背景:清承明制,其法律制度直接渊源于明朝,其内容和体系与明基本相同。

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在清朝法制体系中均得到了全面的继承。

但是,为了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经济、政治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统治的特点,清朝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行了更为广泛、更为严厉的控制。

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大兴文字狱
在经济上肆意摧残资本主义萌芽
在法律上全面保护满族贵族特权
对境内各少数民族实行司法管理
1、入关前简况
天命五年(1621),努尔哈赤发布《禁单身行路谕》,这是满族政权建立后最早发布的一个成文法规,也是满族法制由不成文法向成文法过渡的明显标志
皇太极以大汗谕令的形式颁布了《离主条例》。

规定沦为私奴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人身解放,满族社会已开始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2、立法指导思想
参汉酌金
皇太极:仿效“古圣王之成法”
摄政王多尔衮:“自后问刑,准依明律”。

政局基本稳定后:“详译明律,参以国制”
从简单的借用、模仿,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清朝的统治逐步纳入了儒家法律文化的正统轨道
3、立法概况
《大清律集解附例》
清朝的第一部综合性法典,完成于顺治四年(1647)
其篇目体例一准《大明律》,分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等七篇,30门,459条。

《大清律例》
康熙即位后,对大清律及定例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并在每篇正文后增加总注以疏解律义。

康熙四十六年完成将《刑部现行则例》分门并入大清律的工作。

但未予颁行
雍正皇帝即位后,以康熙年间的修订为依据,对原有大清律例进行修改。

雍正五年(1727)《大清律集解》正式颁行。

这次立法活动的重点是对律后所附条例进行分类处理。

正式明确了例的法律地位高于律。

乾隆五年(1740),《大清律例》修订完成,正式颁行。

篇目结构与明律同
《大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制定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

《大清会典》
《大清会典》是清朝具有行政法性质的法典,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

“以官统事,以事隶官”,逐一介绍了各个国家机构的有关情况。

则例
则例是指某一政府部门或有关某项政务的单行法规汇编。

关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
清朝关于民族事务的法律、法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都没有的。

适用于蒙古族、藏族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有《理藩院则例》;
处理西藏事务的有《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新治藏政策大纲十九条》等法规;
适用于维吾尔族的有《回疆则例》;
适用于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有《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青海禁约十二事》、《西宁青海番夷条例》等。

4、罪名制度
反逆罪。

清律对谋反大逆罪的规定与明律相同,但在其补充条例中加大了定罪量刑的范围和惩罚的力度:
凡属反逆罪犯,本人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男子年16以上者,不分同姓异姓,不限籍之异同,不论是否残疾,一律处斩。

对谋叛罪的规定亦与明律相同,但在其条例中也扩大了处罚的范围。

文字狱。

清初,在汉族知识分子中有两种思潮对满族统治者构成致命威胁:
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思潮
反对满族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思潮。

奸党罪。

《大清律例》继承了明律的奸党罪条款,规定朝中大臣与宫中内侍之间、京官与家资富厚者之间的交接,也在禁绝之例。

违者最重可处充军甚至斩刑。

强盗、窃盗罪。

承袭明律,但处罚力度有所加重。

强盗得财不论多少,不分首从皆斩。

详细规定了强盗罪的各种表现和特征。

增加了江洋大盗等新罪名,规定了“枭首示众”、“立斩枭示”等新的刑法手段。

强、窃盗罪,除适用正刑外,还要附加刺字的刑罚。

5、刑名制度
清朝的正刑仍是笞、杖、徒、流、死五刑,但五刑的适用方法与明朝相比有所变化。

死刑分立决和监候两种情况。

立决用于重大犯罪,一经皇帝批准便立即执行,所以又称决不待时。

监候用于死罪中情节较轻者,一般是留待秋后,由秋审决定是否执行死刑。

在清朝的律例中,除了传统的五刑之外,还有下列的刑罚方法:
迁徙:将犯人强制迁离原籍千里以外安置。

充军:清承明制,充军亦分五等:极边、烟瘴(均为四千里)、边远(三千里)、近边(二千五百里)、附近(二千里).《大清律例》中载有《五军道里表》具体规定了充军距离。

发遣:将罪犯发配给驻防官兵作奴隶,经常用于政治案犯,其地位比流犯和军犯的地位还低。

枷号:源于明代的“枷项游历”。

其适用方法是在主刑执行完毕之后,令犯人戴枷在城门、衙门口、集市或其他公众来往之地示众。

这是体罚犯人的一种耻辱刑。

刺字:清朝时期刺字是一种常用的附加刑。

初期仅用于强盗、窃盗等,后来适用范围逐渐扩大。

6、维护满族特权
(一)维护满族在政权中的特殊地位
为保证满洲贵族控制要害部门,清代在任官制度上创制区分身份、民族的“官缺”制度,将所有官职岗位分为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缺、汉官缺等。

不同的官缺只能由不同的民族人员出任或补授。

(二)旗人犯罪享有特权和优待
旗人犯罪,笞杖各照数鞭责。

充军流徒,免发遣,分别枷号
流徒刑之罪,旗人可免予发配远乡,免劳役,免坐监。

次死一等的充军,旗人可仅以带重枷示众几十天来替代。

即使杂犯死罪者,亦可以折易枷号(仅真犯死罪不能折枷)
“旗人殴死有服卑幼,罪应杖流折枷者,除依律定拟外,仍酌量情罪,请旨定夺”
《大清律》规定的刑罚,有一些不适用于旗人,如当斩立决者,旗人可减为斩监候;当刺字者,旗人只刺臂不刺面。

旗人的案件,由特定机关审理。

一般旗人由步军统领衙门和内务府慎刑司审理,宗室贵族由宗人府审理,民事案由户部审理。

(三)保护旗地旗产,禁止“旗民交产”
为了防止旗地旗产散失削弱清王朝统治,清廷多次申令禁止汉人典买旗地。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定例:“旗地旗房概不准民人典买”,违者治罪。

7、司法机构
(一)中央
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构成“三法司”,职权范围大体上与明代相同
刑部主审,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刑部的职权较明代更重
(二)地方
省、府、州、县行政长官也是司法长官。

按察司是各省主要的专职司法机关
总督、巡抚是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一级行政长官,同时也拥有地方最高司法权
8、会审制度
九卿会审
九卿是指六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事,俗称“银台”)这九个高级官员。

全国性的重要案件,特别是每年判决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都要有九卿组成最高一级
的会审机构会同审理。

在秋审和朝审中,一般都有九卿参加。

秋审
秋审是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

审理的对象是各省上报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
每年秋8月在天安门金水桥西由九卿、詹事(秦始置,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清主要辅导太子、亲王)、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总称,俗称为两衙门)以及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等重要官员会同审理。

秋审被视为“国家大典”,清统治者较为重视,专门制定《秋审条款》,作为基本规范。

案件经过秋审复审后,分四种情况处理:
(1)情实: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

(2)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减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办。

(3)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

(4)留养承祀: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罪犯为独子而祖父母、父母年老无人奉养的,则经皇帝批准,可改判重杖一顿枷号示众三个月
秋审是清朝刑事审判制度臻于完备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既有助于统一适用法律、准确打击犯罪,又宣扬了统治者的恤刑德政,还保证了皇帝对最高司法权的控制。

朝审
朝审复审的案件主要是刑部判决的案件,以及京城附近发生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

时间略晚于秋审,于每年霜降后十日进行。

处理结果同秋审
热审
于每年小满之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举行。

由大理寺左右二司的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的官员,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和非真犯死罪以下的案件目的是加快笞杖刑案件的审理,以防夏季狱中疾病流行导致囚犯死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