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困境
摘要:本文通过中国电影商业化现状浅析,以及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商业化和艺术化电影不同追求的对比,并结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第六代导演电影创作之间的类比,说明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困境的突破口是商业化电影。
关键词: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商业化困境
一.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其发展阶段产生的过度商业化问题
(一)中国电影商业化的概念及进程
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指的是1979年以来中国电影在整个社会现代化背景上的一种转型趋向:在电影体制方面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方面逐步为商业电影的成规所渗透,娱乐片逐渐成为电影生产的主体。
关于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展过程,有很多说法,综合各家之言,中国电影的商业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唯商业阶段(电影诞生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过分迎合受众趣味导致负面形象;非商业阶段(计划经济阶段),大锅饭式的电影生产模式;准商业阶段(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即不完全商业化。
电影人在对商业电影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二)中国电影对娱乐化的表现和电影人对利益过度追求的倾向
市场经济下,从电影人需要自给自足开始,电影的创作发展趋
势就不再是电影人为了更好的艺术发展焦头烂额,赚得足够的银子变得刻不容缓。
但是当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越来越占据人们的生活心态时,怎么样轻松的赚得银子越发成为了更多电影人的新目标。
电影艺术,在电影与获利画上直等号的时候,就会衍生出很多负面因素。
电影商业化发展的始端,大众文化时代成为其出现的诱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影的票房如何成为了决定自己是否选择观看这部电影的绝对因素,以影评做决定的人变成了少数。
这个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出于观众自身对于人际交流中信息互换的需求:人们在茶余饭后相谈的内容的消遣倾向,使得观影心得是好是坏都可以成为谈资,这样的选择是出于自愿;而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观影的带来娱乐功能的追求则源自社会现实的原因:当代工业化社会面临着一大堆的问题趋势人们选择娱乐逃避。
享乐主义使得人们将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作为放松的途径之一。
电影乌托邦则使得虚幻的获取成功感、荣誉感和社会归属感变成可能。
二.第五代导演后期的商业电影的艺术缺失;第六代导演的重视艺术化电影陷入商业化困境。
(一)第五代导演后期追求过度商业化导致电影艺术的缺失。
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生涯往往走的是两个趋向。
一开始受到的生存环境压力很小,在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新的意识形态还是市场经济都在构建之中,没有受到强大的生存阻力。
在有着固定经济来源的情况下,电影厂便把对艺术性探究的电影制作视为自我提升
的一部分,即便这种类型的影片收益相对少的多也不影响整体的发展。
但经验不足以及把握不好商业化的度导致其后期陷入了过度商业化的困境。
以《无极》为例,陈导演将最大化的实现商业价值作为目标,可结果就是热衷的观众中有多少是冲着当时绯闻闹的沸沸扬扬的谢张二人以及韩国一线男星去的不得而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风靡也正预示着电影质量的没有保证在观众这里是有目共睹的。
(二)第六代导演的执着电影艺术的探究:对新纪实主义的选择,以及从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发展及衰落的类比中反思困境。
1.第六代导演的在电影商业化的现状下对新纪实主义风格的选择。
早期“第五代”的梦想成就鼓舞着新鲜的血液流入电影行业。
但是在1980年代末之后,随着电影收购价格的改变和其他娱乐行业的发展,市场效果的娱乐片也被提上了议程,艺术电影收到排挤日益明显。
而随后我国对于进口大片的引进,更是使得艺术类电影的生存空间雪上加霜。
后代电影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坚强地找到了出口:将作品送去国外参展,通过获奖求得收购并发行收回成本或者得到支持,这样才能有继续拍摄的动力。
而在此权宜之计下,降低拍摄成本是当务之急:剧本尽量自产自销,选择非职业演员在自然光下实景拍摄,外加部分原型演出都可以有效控制支出。
另一方面,电影表现作者对生活感悟主旨决定了他们的影片充满自传体
的色彩,而虚无感促使这些艺术家们在社会中不断地寻找自我价值。
于是,纪实手法在这个时候走入渴求拓展电影艺术空间的第六代导演的视野里。
2.从用第六代导演的生存困境类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发展。
第六代的新纪实风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有颇多相似之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兴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对传统电影观念的一种反抗。
现在电影观念追求的最高目标是“真”:新现实主义不用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直接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直到非理性主义表现现代人的孤独、苦闷的精神状态,可以看到现代电影观念的一切元素都是围绕着“真”而展开的。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相对应的新纪实主义吻合了第六代艺术家们真实再现社会边缘人物的现实生命状态的意图。
《世界》、《青红》、《三峡好人》这类对于中国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展示的片子,在好莱坞对于“中国功夫”这个特色符号的十分喜爱的大环境下,坚强的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得到了世界电影人的认可。
但是,这些影片却在国内市场叫好不叫座。
正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后期走向衰落的困境一样,“第六代”在中国电影界所处的境界是非常不利的,对艺术理念偏激的坚持是衰落的开始:他们偏离了再现美学的初衷——从一开始的节约经费为目的却发展成了非情节化非
性格化的艺术主张;同时,还面临着“前后夹击”——前有掌握中
国电影话语权的第五代在商业化收入上风光无限,即便有学术恶评但是仅靠明星效应就能收回本钱;后有新生代的势不可挡的浪潮——虽然在电影节备受青睐的名望,但是入不敷出的第六代,在固执的艺术坚持与经济桎梏的循环中陷入了困境。
三.适当商业化和纪实风格再现美学的结合成为第六代导演的突围之路
(一)电影走上商业化道路的必然性
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里乔托·卡努杜认为电影作为艺术应摒弃商业性,而成为“知识精英”们享有特权的领地。
他强调的纯粹电影不得夹杂一丁点的商业因素在其中。
电影后来的发展恰恰是拒绝了这一结论,因为无视商业性的电影终究只会构成对电影自身生存的致命威胁。
事实证明,美国的类型电影不仅仅在美国文化神话制造上博得头筹,而且好莱坞的商业化电影最终成为经典流行电影的、被称为“经典高雅艺术”的不比纯粹的高雅作品少。
回过头看国内。
在1979年之前,中国的电影制作充满了国家意识形态。
这段时间内,对电影产业来说,对电影人而言,趋势化偷懒心理则不易于电影艺术的创新发展。
托马斯·沙茨在研究新旧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也指出,“电影的主要魅力和社会文化功能基本上是属于意识形态的”,电影“把他的观众连结在一个集体的梦幻中”这样才能既巩固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又保证了票房。
所以在1976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群体的随
之产生之际,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得到了绝对的重视。
因此,好莱坞电影的商业化作为双赢的文化进程范例引得各路电影人纷纷
效仿,所以,中国电影商业化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二)在大众文化时代,忽视受众是行不通的。
观众思想的深化,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以及主体意识的加强,使得观众慢慢的走出了接受者的被动地位。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观众在电影的选择在电影艺术的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
因此在此基础上,学会研究市场和观众,也就是重视商业化电影的创作应该成为第六代电影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电影大国美国在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发展中对于受众的关注以及已获得的成功说
明了事实的存在总具有合理性,否则回归后“第六代”在国外的大红大紫是无助于国内的惨淡经营的。
(三)在艺术创作方面,第六代应该注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局限性。
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性大致表现在:表现对象狭窄,走极端,以及忽略编剧和表演。
与此相对应,“第六代”电影人首先应该认识到,对艺术固执的坚持是他们自己埋没自己的一个根本原因。
身为电影市场中拍片经验、业内人脉关系、传媒对其认知和个人艺术风格皆完备的潜力股,“第六代”被很多电影投资者看好。
但艺术家们的表现对象长期沉迷于自我风格的展示,忽略电影市场,不在乎各种人群的需要,确实使得很多投资者因为看不到回报决定敬而远之。
这是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走过的老路了:“普通人”这个
拍摄题材导致拍摄不可避免的遇到了深度问题。
其次,对于再现美学的极端追求,以及对编剧和表演的贬低,整体而言都是不合常理的。
柴伐蒂尼也说的“编剧无非是一种把死板公式硬套在活生生的社会事实上面的技巧。
”“对新现实主义来说,演员,作为扮演另外一个人的人,跟故事一样没有存在的理由。
”这些言论的极端显示出新现实主义的颇为自我的极端,在其艺术造诣上也不失为一个败笔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六代倘若继续“固执的坚持”,势必是要被潮流吞没的。
四.结语
第六代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中国电影市场与第五代分庭抗礼,在新生代没有形成合力之前,形成掌握中国电影市场话语权的新势力。
但是,前提是电影人们放下学术的架子,看清楚:商业化就好比电影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动力,没有了动力,马车自然会停下来;而在别人都用引擎驱动的时候,还是马力驱动就会被甩的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