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6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
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积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
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
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者,蒙人也。
”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
”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
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
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
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谬于圣人。
”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以敏锐的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执行历史批判,这种批判有力地揭发了历史的黑暗,抨击了人类的罪恶。
B.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子贡归入货殖之列,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C.司马迁对于一般人物的列传,用其人之名作标题;对刺客、循吏、儒林等则用其人的行为作标题:暗示司马迁的抑扬之意。
D.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则表示对其人并不尊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用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史记》的批判精神,司马迁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形式批判历史。
B.“太史公曰”是《史记》各篇之后的专评,相比较而言,这种形式的批判最重要,这一点从文中的详略安排也可以看出。
C.《史记·晁错列传》末记载的邓公一番话,说明邓公不赞成汉景帝诛杀晁错的做法,其实也表现出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
D.文章第三段在论证“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这个观点时,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批评秦始皇、秦二世,对汉高祖、汉武帝也有微词,这表明司马迁有胆有识,不但敢贬前代帝王,对本朝帝王也不回避。
B.司马迁赞赏陈涉在秦朝末年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这种歌颂叛逆的评论与当时统治者的价值取向背道而驰。
C.司马迁作《史记》的用意是“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因此,《史记》的批判意义深远,记述的严谨难免不足。
D.司马迁写作《史记》不仅是为了记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后人对这种批判认识不同,评价不一。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案件被曝光。
施暴者手段之恶劣、残忍常常令人瞠目。
校园欺凌对未成年受害者造成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有不少欺凌事件是发生在课间、校外,不在老师的视线内。
受欺负的学生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还经常认为是孩子间正常的嬉戏打闹,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北京市初二学生蒋琴(化名)认为,欺凌事件如果没得到及时严肃的处理,就容易发展得越来越恶劣。
她向记者讲述,初一时,她班上有个女同学长得黑,被男生取了各种各样的外号。
到了课间,几个男生经常围着这个女生坐一圈,一起取笑她。
后来该女生就不爱讲话了。
“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
”河北省某中学初三学生张凯波认为,用口头批评教育的方式处理校园欺凌事件收效甚微。
“对于老师、家长讲的大道理,实施欺凌的学生往往已经‘免疫’了。
处理力度不够,会导致他们之后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防治校园欺凌68.3%受访者希望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家长沟通》)材料二说到底,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显示了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某一环节的缺失,对此,父母难辞其咎。
他们一方面热衷于发嗲、装嫩,拒绝让孩子成长、断奶,另一方面又笃信圆滑市侩、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
他们从小就对孩子诱之以利而不是晓之以理,道破利害而不是申明原则。
他们追求华而不实的表象,早早地把孩子训练出流利的成人腔,却丝毫不懂得尊重他人。
这种看似离谱的错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家庭教育失败导致的校园霸凌事件,很多最终只能以“力争达到多方认可的结果”为结局。
一个大学生,其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差不多已完成。
大学的思想工作做得再好,也替代不了中小学在未成年人品德培育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从源头的疏浚与治理,也涉及更多教育主体的协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的学生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应当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校园霸凌:被娇纵的“邪恶宝宝”》)材料三美国学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如何应对“school bullying”(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校园霸凌中校方责任刍议》)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众多校园欺凌案频频曝光,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危害,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B.有不少欺凌事件发生在课间、校外,未能引起老师的重视,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C.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害者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阴影甚至会影响其一生。
D.口头批评教育的方法完全不适用于校园欺凌事件,有效法律手段的缺失,使霸凌者越来越放纵,变本加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分析了校园霸凌案发生的原因,但材料一主要从学校的角度加以分析;材料二则主要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探究。
B.材料二认为,校园霸凌是成人社会权势地位问题的“投射”。
“强权即公理、摆平即水平”这种处世态度,会使孩子将暴力奉为真理。
C.因为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得到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所以一个人人格的养成和性情的塑型基本在未成年时完成。
D.美国学校老师教育学生面对校园霸凌要沉着冷静,理智应对。
平常尽量结伴同行,不跟霸凌者去私隐的地方,事发后要敢于寻求帮助。
6.如何才能预防校园暴力?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蒲公英的歌唱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
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
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
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
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结果居然是无罪释放,老周差点没跳起来。
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
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
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
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
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