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学研究的循证医学评价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P尼Chin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stract J
Etiology
eoncentrates
on
looking for the cau∞8 of di∞a∞or the Bide effects of therapy.the mlation
occurrence
1
1.1 1.1.1
研究的结果是否真实…——真实性评价
主要标准 是否采用了论证强度高的研究设计方法? 病因学研究的方法通常为随机对照试验、队列
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成组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不 同的设计方法其论证强度不同。 1)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随机化分组的方 法将研究对象分配至接受假定的有害因素的“试验 组”和不接受该因素的“对照组”,然后前瞻性随访这
011
an
article
OFt
harm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The validity.clinical
importance and applicability about research Key words medieM
oD
etiology shotdd be目ssessed.
万方数据
—三墼——一
度较低。
一
型垒鲞:量:堑垦兰堕壅箜堕堡垦兰篓丝
研究,而其它研究方法都不能确定。
1.2.2
如同队列研究一样,病例对照研究也容易受到
未识别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所得结果的论证强 4)成组病例分析和病例报告:成组病例分析和 病例报告不设立任何比较组,因而不符合本条标 准。虽然描述性研究偶尔能证实那些需要立即改变 医师行为的非常显著的发现(如沙利度胺与新生儿 缺陷),但如果根据对这种论证强度低的研究结果作 出决策,很可能会发生不希望出现的后果。一般来 说,临床医师不应根据病例报告来得出因果关系的 结论,但可以由此产生问题向药政部门和临床研究 人员提出,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总之,对涉及临床治疗的问题,应寻找RCT的 文章来解决是否存在有害作用。但有时不能找到这 类方法的文章,则也可使用论证强度低于RCT的文 章。但无论是何种设计,在对有害作用作出有较高 论证强度的推论前,必须寻找合适的对照人群。
靠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首先对该文献按照病因学 研究文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判断其设计是否严 谨,有无偏倚,结论是否可信,判断预后研究结果的 真实性(validity);其次,在对文献结论的真实性感到 满意后,应对其临床重要性进行评价;再者,如所得 结论既有真实性,又有临床重要意义,则评价它的临 床实用性(applicability),看是否适用于自己的临床 病人…。
research;etiologieal factors;evaluation;evidenoe.baaed medicine
病因学研究是寻找疾病的病因或治疗措施的副 作用、各种病因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疾病发 生发展的影响。病因学研究是临床上诊断、预防和 治疗疾病的基础,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传染 病是单因性疾病,而许多慢性非传染病是多因性疾 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重危险因素(高血压、 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和肥胖等)综合作用所致。危 险因素是指那些受其暴露后患病危险性增加的因 素。危险因素与病因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 存在一个概率,同时多种危险因素具有相互作用。 l临床医生经常需要考虑一些危险因素对患者的影 响,例如吸烟或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增加患冠心病的 危险?高盐饮食是否增加患高血压的危险?要回答 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病因学研究和在病因学研究 中寻找证据。一篇病因学研究文献是否可以作为可
trial,CAST)”1是一
个随机化、安慰剂对照的国际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目 的是验证心肌梗死后长期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是否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病死率。试验随机化分 为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显 示:CAST—I试验药物(英卡胺、氟卡胺)治疗组的心 律失常病死率、非心律失常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均高 于安慰剂对照组;CAST-II试验药物(莫雷西嗪)治疗 组最初2周的治疗也有害处。该试验的严密设计及 严格随机化,使这一结果的可靠性勿庸置疑,因而惊 动了医学界。CAST试验结果证明:心肌梗死后用抗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减少猝死率,改善存活率的假 设是错误的。对心肌梗死存活者的无症状或轻微症 状性室性早搏,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不仅未被 证明有益,用Ic类抗心律失常药恩卡尼、氟卡尼和 莫雷西嗪还会增加死亡。因而,经验性抗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是不合适的。这一试验结果戏剧性地改变 了临床医师对心肌梗死后复杂室性早搏治疗的态度 和措施,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分水岭”。 2)队列研究:在前瞻性研究中,如果无法对研究 对象进行随机分组(由于缺乏可行性,或者不符合伦 理学原则),研究者则可采用队列研究,即研究者首 先将被观察的人群按其是否接触某一危险因素,分 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人,然后对他们进行前瞻性 研究,监测结果的发生。队列研究结果的论证强度 仅次于RCT,但其可行性较好。 当不良结果的发生率较低时,采用队列研究也 比较合适。例如在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的使用 者中,临床上显著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约为 1.5次/1 000暴露人年,而未服NSAID者发生率为 1.0次/1 000暴露人年。如进行一项RCT来研究这 一作用将需要6 000个人年的暴露才能达到有95% 的可能发现治疗组病人中至少有1例严重的上消化 道出血的增加;而要有足够的把握度来检验NSAID 能增加出血这一假说,则需要大得多的样本量(每组 约75 000暴露人年)。这样~项RCT将无法实施,但 采用队列研究(尤其当资料来自一个较大的管理数
表1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人的RR和OR计算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与暴露是否都采用
相同的测定方法?是否采用了盲法?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暴露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 题。例如白血病患者在被问及既往放射线的暴露史 时,往往比无白血病的对照组患者更容易回忆得起, 或者由于他们回忆的主动性更强(回忆偏倚),或者 由于调查者在询问时更为仔细(调查者偏倚)。应当 注意,研究者是否采用了盲法来减少这些偏倚。如 果观察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研究假设,不知道分组 的情况。盲法记录观察结果,就能避免上述偏倚所造 成的影响。增加结果的真实性。
2
研究的结果是什么【11——临床重要性评
价
2.1
暴露变量和结果变量的联系强度如何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是表示暴露因素
与不良结果之间相关性的最常用方法。RR是将暴 露组不良事件的危险度(发生率)除以非暴露组不良 事件的发生率。RR>1表示暴露组不良事件的危险 性增加,<1表示减少。如在一项评定男性退伍军 人非心脏手术后住院病死率的队列研究中,289例 有高血压史者中死亡23侧,185例无高血压史者中 3例死亡。因此,高血压男性死亡的RR为4.9。其意 义是高血压患者死亡的危险是正常血压者的5倍左 右。 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和对照者的数量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发生不良结果者所占的比例)是 由研究者选定的,因此,病例对照研究不应使用 RR,而应采用比数比(odds ratio,OR):病例组比数 除以对照组比数。表1中所列为计算RR和OR的 2×2表。
1.1.3
随访是否足够长而且完整?
(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由于队列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经过自我选择 (或由医师选择)而进人暴露组的,因此他们在所研 究结果的其他重要影响因素方面不会完全相同。因 此,研究者应当列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病人的特点, 或者证明两组对象具有可比性,或者采用统计学方 法对存在的差别进行校正。在NSAID暴露与上消化 道出血危险增加的联系中,年龄与暴露和消化道出 血均有关联,因而被称为可能的“混杂因素”。换言 之,由于老年人服用NSAID更多,因此难以说明消 化道出血的增加是由于老龄所致,抑或NSAID暴露 所致。如果这一混杂因素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分布 不一致,研究者就必须用统计学方法来校正这种不 平衡。 即使研究者已经证明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研究对 象可能的混杂因素具有可比性,或采用统计学对2 组混杂因素的不均衡进行了校正,2组结果的差别 仍然可能是由于研究者未知的或未测定的预后因素 在2组间有明显的分布不均衡所致。例如,可能是由 于所患的疾病需要服用NSAID,而该病又能使消化 道出血的危险增加,所以消化道出血并不是服用 NSAID的后果。 3)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对照研究方 法。首先收集已经发生所要研究的结果(如某种疾 病或死亡)的那些病例作为病例组,然后选择未发生 这类结果的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应当在已知对结 果发生有影响的其他非研究因素(如年龄、性别、合 并用药)的分布上与病例组相仿1。研究者继而回顾 性地比较2组对象既往对所研究因素的暴露频率。 该方法适用于少见病、不良结果事件的发生率低或 事件发生所需的时间长的疾病,时间短,省钱省力, 对病人无害。例如要确定孕妇摄人雌二醇与其女儿 发生阴道腺癌之间是否存在联系。研究者可采用队 列研究来检验这一因果关系,但研究完成至少需要 20年时间,而且这种疾病也比较少见,研究所需的 病例数需数万侧。但是如果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 究者则确定2组青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已有阴道 腺癌为病例组,共8例;无腺癌者为对照组,共32 例。然后回顾性询问2组的雌二醇暴露率。研究者 必须确认2组研究对象在其他重要的危险因素(如 宫内X线暴露)的分布上保持均衡,或对不均衡进 行校正。研究结果发现宫内雌二醇暴露与阴道腺癌 之间有很强的联系(P<0.00001),无需在20年后 就可得出结论。
1.1.2
有无剂量一效应关系?
如果随着有害因素的暴露量或暴露时间的增 加,不良结果的发生也增加,可以更加有把握地将不 良结果归因于该有害因素。如研究每El吸烟支数与 肺癌的关系,可按每日吸烟支数将人群分组,进行队 列分析。结果发现吸烟者死于肺癌的危险与吸烟量 呈量效关系:每天吸烟1—14支、15—24支和25支 以上者的肺癌死亡危险分别比不吸烟者增加50%、 132%和220%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