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催眠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催眠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催眠术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催眠治疗师的现状1、国内催眠治疗师产生的背景:在中国文化断层、国家经济转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来自工作、生活、经济、家庭、情感、人际关系、学习等方面存在的压力而无法解脱,导致迷茫、困惑、烦躁、厌学、厌世等精神痛苦,甚至产生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由此产生的突发事件带来了许多社会和人生悲剧。

基于这种现状,心理咨询师、催眠治疗师应运而生。

2006年,马维祥教授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催眠行业的全国统一认证体系,筹备组建中国催眠研究会。

2007年8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实验基地经络催眠师认证项目启动,“经络催眠师”成为我国目前唯一获得认可的催眠师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2、催眠治疗行业的现状:市场或潜在市场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

一个庞大的心理“亚健康”人群的存在,意味着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市场或潜在市场”的形成,但这些却没有转化成真正意义的“有效市场。

”造成这种潜在市场巨大,有效市场不足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咨询对象方面的,也有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方面的。

就求助者而言,由于文化程度、知识水平、意识观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有求助必要的情况下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就咨询机构和从业人员方面说,由于起步较晚、存在职业的训练程度不够、操作不规范、职业道德不完善、基础知识不全面、组织管理松懈等。

特别是这支队伍里存在“一少三多”现象,即专业人员少,半路出家多,热情和兴趣的多,不规范工作的多。

由于咨询业“有行无市”的尴尬状态,因此咨询内容和服务形式同质化,基本集中于低端市场。

医院咨询机构虽然专业相对较强,专业水平也相对较高,但对“医患关系”的观念上的顾虑,并不使求助者首选医院作为咨询机构,所以医院类咨询机构并未因专业水平而形绝对的成竞争力。

而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走行业化道路势在必行。

行业内的治疗师是一种更为普及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民众、更贴近生活,涉及的服务范围更广泛,从发展心理咨询,医学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到管理,环境,消费心理咨询等等领域,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国目前除了卫生医疗机构的心理专业科室外,更多的是企业性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民非组织(即民政局注册的非盈利组织),但其在社会和行业内具备一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并不多。

企业缺乏战略的市场规划和核心竞争力,营销模式单一,获益能力不强,面对市场需求,很难抓住机遇(【特区报本报讯2008.12.10】(记者陈昱)国家卫生部公布信息显示,精神障碍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居首位,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目前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们已经开始真正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公布了“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

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近两成被调查者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专家提醒,政府各部门亟须采取措施,积极面对这一问题。

)全球抑郁症人数呈增长趋势(2010年的数据)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

当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

在未来的一年里,将有5.8%的男子和9.5%的女子会出现抑郁症症状。

二、行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1)行业出现了文人相轻的现象。

部分机构和人员之间产生了拆台、诋毁等事件,虽属个别,但对行业的良性发展和机构间合作,有着深刻的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是两个概念。

人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心理医生,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叫心理问题工作者。

轻度的情绪、情感问题可以到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咨询”解决,但长时间悲观绝望,有自杀、伤人倾向或毁物冲动等症状,仅仅想通过咨询解决,就有可能延误病情。

此时一定要考虑去精神科门诊,通过药物和一系列精神科医学上的干预治疗及辅助以心理治疗才能有效。

此时的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应是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只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不科学与不负责任的。

一些精神专科医院的代表接受采访时说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三个月速成,不可否认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在咨询师队伍中也不乏有优秀的人才,如我们在座的就是很出色的心理工作者,据我所知一些咨询师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正在孜孜不倦的求学与深造,为此耗资数万甚至数十万者有之。

因此,对于咨询师的队伍,不能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在国外,解决心理问题要靠一个社会服务体系,即执业医生、社工、家长、教师、志愿者连同心理咨询人员组成体系,这个体系里的人员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义务把精神有障碍的人转到精神科大夫那里,而精神科大夫通过诊断、治疗、调理以后,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咨询等辅助治疗”,仍交由心理咨询人员善后解决。

在这个体系里,如果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合理分工的话,精神问题的解决就会形成一个良性运转。

2)当前中国的催眠治疗市场用“鱼龙混杂”来形容并不为过。

该行业就像个围城,一些人拼命地往里钻,而很多心理专业的人却又不愿从事这个行业。

有人说催眠治疗是个赚钱的行业,300—2000元/小时的收入令很多人垂涎;也有人说催眠治疗行业连肚子都填不饱,是个高危的行业。

3) 头衔漫天飞。

不难发现,这几年催眠师似乎一下子多了起来,时常会在媒体看到催眠师的身影。

绝大部分的催眠师不是挂职民间机构就是自己成立咨询公司。

这就不得不面临到自我推广的问题。

也许你时常会看到很多治疗师这样的自我介绍:“XX 网专邀催眠大师、XX电台专邀催眠专家、XX第一催眠师、XX国际催眠大师、在XX杂志上发表多少多少文章等等。

热心公益事业本是好事。

我理解这是心理咨询业不能依托于资信程度相对良好的医疗单位作为平台,咨询师或咨询机构只能致力于自我推销,这是无奈之举。

这并不是咨询师的错。

然而,经常泡于媒体或营销又有多少闲暇来进行治疗技能的提高与咨询的研究呢?所以当前,很多治疗师做的不是咨询,而是市场!4)挂着羊头卖狗肉,负面新闻报道常见于媒体。

(如武汉女孩遭心理医生封闭治疗彻底变疯;武汉59岁教授借心理咨询猥亵17岁女生;北川多自杀,和心理师重复扫荡有关)(北川多自杀,把责任简单地归咎于心理师身上,显然是有失公平的,这样的报道也有断章取义,哗众取宠,误导读者之嫌。

毕竟汶川大地震是中国首次对受灾民众进行大规模介入的心理援助,我们还缺少大灾援助的经验及应激机制。

因此心理援助也是摸索中进行,大多数的心理师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利用心理咨询的名义,搞算命预测的,以带有威胁性、预言性的语言,诈取钱财或骗色的。

一些算命先生等伪科学者为了给自己正名也纷纷改头换面,也以心理师的身份闪亮登场。

5)目前没有制订统一行业评判标准。

没有行业公约,没有执业标准,没有准入制度。

6)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远不如生理卫生知识。

许多心理问题、精神病患者包括他们的家属都不知道或不愿到精神病医院就医或到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歧视和“病耻感”是制约人们走进精神科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的主要障碍。

中国的文化传统让人们耻于谈心理问题,一提到心理问题很多人就想到在大街上乱跑的“疯子”。

实际上,心理或精神问题是指任何原因造成的思维、情绪或行为方面的偏离或异常。

就像我们永远不能断言自己不会得任何躯体疾病一样,在人的一生中,尤其在遭遇到心理压力、重大生活事件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心理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帮助。

精神上的障碍要靠精神科医生去解决,心理问题要靠心理专业人士去解决,希望有需要的人能够坦然地走进精神科门诊或心理中心,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精神健康,社会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善待精神障碍患者,这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7)营销式推广催眠术,学术研究变身市场营销是在市场经济形势下,营销者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从而达到市场与商家双赢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种经营策略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对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而今,出于我国各行各业人员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了解,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成为许多人不再避讳的话题。

那么,如何才能满足我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呢? 有利润的地方永远是商人追逐的方向! 催眠师的培训就应运而生了。

但是,这种“快餐式”的培训模式中,受训者在交纳一笔不菲的培训费后,在有限的几天时间里,培训机构通过理论讲授、实操演示等手段,填鸭式的教给学员。

这种培训看似快速、方便、收效甚高,一方面,既可以带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学习心理咨询及催眠术的人。

但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理论学习或实际操作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达成的。

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恰恰无法通过这样的“速成班”为社会、为个体带来永久的利益。

相反的,目前的这种营销式的推广催眠术,可能给学科本身的发展带来阻力,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试想,对催眠术或其他心理学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去为真正有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就诊,后果不堪设想。

同时,这些一知半解的人还有可能因此而认为催眠术很简单,不过就是培训时所做的那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而已,这种看法将极大的阻碍了科学催眠术的研究。

8)催眠术成“催眠秀”,严谨科学变身娱乐虽然催眠从一开始就与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巫术更多地是在公开场合中,借助自身的“表演”,变身为神灵的代言人,表现出一系列超自然的能量、神的力量。

这些都必须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方能让人更加相信。

而随着催眠术的发展,从布雷德对催眠术做出生理学解释到催眠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入美国的心理学实验室进行研究,都充分表明了催眠术将不再是巫术。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一文里,他运用“基于实践检验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指出许多的自然科学在发展的一开始与神灵世界是紧密相关的。

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研究的过程都是严谨、规范的,甚至是孤单的,而不需要观众的喝彩,不需要如明星般的追捧和崇拜。

如果一个催眠师运用自己的催眠术,将其作为获取名、利的手段,那么,他将不再是一个将催眠术当作寻求来访者内心痛苦根源的技术的催眠师,他只是一个商人或是商人的一颗棋子。

但是,在现实面前,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催眠师,将自己的学识,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满足人们猎奇的心态中,在舞台上,将催眠秀一场场的表演着,催眠术成为十足的“催眠秀”,不由得让人心生哀叹!9)催眠领域体系不完整,缺乏整合首先,我国催眠体系的不完整表现在缺乏领导核心。

俗话说“万里航行靠舵手”,极其形象地说明了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领导核心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