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
学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唯一一所高校,是空军依托培养后备军官的全国18所地方院校之一,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航空航天)培养基地,已经基本建设成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辽宁老工业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和“空军后备军官培养基地”。
学校坚持走内涵特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开展校企、校地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通过搭建优质就业服务平台等方式,全方位开展就业服务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了较好保障。
学校现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要求,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期全面反映学校毕业生就业及质量情况,并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本报告编写过程中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数据主要基于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间截至2015年12月31日),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回收的数据结果完成。
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主要特点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
目录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1.1毕业生规模 (1)1.2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1)1.3毕业生学科分布 (1)1.4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2)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3)2.1国防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多,航空航天特色鲜明 (3)2.2就业于优质单位人数多,人才培养质量广受认可 (7)2.3中心城市就业人数集中 (9)2.4校园招聘单位数量多,毕业生择业平台广阔 (10)2.5工作与专业相关度高,学以致用趋势明显 (10)2.6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高,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得到认可 (11)2.7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满意度高 (12)2.8毕业生薪酬待遇情况 (12)2.92015届本科毕业生离校未就业情况 (13)第三部分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14)3.1升学比率逐年上升 (14)3.2就业质量保持在高水平 (14)3.3航空、民航企事业单位持续成为就业热门 (15)3.4校友对毕业生就业提供稳定支持 (17)3.5生源地因素对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逐年减少 (17)第四部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18)4.1继续推进六项“服务工程” (18)4.2全力实施五项“就业措施” (20)第五部分就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反馈 (23)5.1用人单位评价反馈 (23)5.2校友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反馈 (23)第六部分各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25)6.1计算机学院 (25)6.2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25)6.3航空航天工程学院 (26)6.4安全工程学院 (26)6.5机电工程学院 (27)6.6自动化学院 (27)6.7经济与管理学院 (28)6.8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8)6.9设计艺术学院 (29)6.10能源与环境学院 (29)6.11理学院 (30)6.12外国语学院 (30)6.13民用航空学院 (30)6.14空军后备军官学院 (31)6.15北方软件学院 (31)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1.1毕业生规模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347人,其中男生2380人,占比71.11%,女生967人,占比28.89%。
由于学校已于2013年停止专升本层次招生,2015届本科毕业生与上一年度相比减少了560人。
1.2毕业生生源地分布图1-1本科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情况(单位:人)1.3毕业生学科分布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6个学科、62个专业及方向。
其中,工学类毕业生2387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71.32%。
图1-2本科毕业生学科人数分布(单位:人)1.4毕业生就业率情况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15年达到了749万人。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
学校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5届本科生就业率为95.16%,签约率为83.48%,继续保持了较高水平。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学校多年来秉承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原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历年毕业生共有万余人就职于航空航天等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在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和地方用人单位中有着良好的美誉度。
近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工作标准体系,强化就业组织保障,同时创新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经过不懈努力,学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就业呈现“四多三高”的态势,即毕业生就业于国防企事业单位人数多,就业于优质企业人数多,就业于区域中心城市人数多,校园招聘企业数量多,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度高,学生满意度高,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2.1国防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多,航空航天特色鲜明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
其中,国防企事业单位就业660人,航空、航天、民航企业就业702人,表明了我校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的理工类高校特点,充分体现了学校作为工程师摇篮的鲜明特征。
图2-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情况2.1.1毕业生就业领域集中于国防企事业单位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两个服务面向”,即面向国防现代化建设、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追寻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作为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内涵不断深化。
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以此为支撑,在国防相关单位中共建立了105家优质就业服务基地,与部队保持了紧密的联系,保障了我校毕业生能够充分、顺利的到国防领域就业。
由图2-2可见,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到国防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占比高达19.83%,工学毕业生中占比更是高达四分之一,表明我校毕业生在军工领域就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图2-2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国防企事业单位就业情况2.1.2航空、航天、民航企事业单位成为就业热点作为一所航空航天特色高校,始终以服务国防为己任,同时努力提升服务民航、通航能力与水平。
近年来,学校在巩固航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使航天和民航企事业单位成为了毕业生求职就业的新热点。
由图2-3可见,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赴中航工业集团单位就业人数占比达11.20%,赴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占比达7.30%。
有0.95%的毕业生成功入职航天企事业单位。
工学毕业生中赴航空、航天、民航领域就业人数占比更是高达近四分之一,充分表现出学校鲜明的航空航天特色和在航空航天领域内的深远影响力。
图2-3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航空、航天、民航企事业单位就业情况表2-1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前五名的航空航天单位序号单位名称1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新乡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院4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汉中飞机分公司5贵州华烽电器有限公司表2-2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前五名的民航单位序号单位名称1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2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3深圳航空有限责任公司4顺丰航空有限公司5中国联合航空有限公司2.1.3国防企事业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认可度高我校多年来为国防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近200家单位进校招聘,其中,近三年共有105家国防企事业单位连续进校招聘。
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有660名毕业生投身祖国的国防事业。
其中,中航集团企业375人,解放军政治部137人,空军装备部97人,兵器部企业13人,武警部队6人,同时,经过学校对于就业市场开拓的不懈努力,航天领域成为我校毕业生就业新的目标,2015年,共有19家航天企业来校招聘,签约32人。
19.72%的毕业生进入以上行业。
2.2就业于优质单位人数多,人才培养质量广受认可近年来,学校在传统的航空、民航、军队等优势领域之外,加大了就业市场开拓力度,至今已经与110家地方优质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就业基地,在教学模式、专业培养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毕业生到国际、国内优质单位就业人数不断提高。
由表2-3可见,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达560人,占16.73%,在中国500强企业就业人数达764人,占22.82%,在就业形势下行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不仅就业率保持高水平,就业质量也稳中有升,有力说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表2-3毕业生就业于国际、国内一流单位情况(单位:人)重点领域就业人数比例工科人数比例世界500强56016.73%50421.11%中国500强76422.82%63026.39%表2-4世界500强企业签约我校毕业生人数前十名企业名单序号单位名称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浙江吉利控股集团3海航集团4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6中国农业银行7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8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9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10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入职优质单位方面,我校机械类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10个专业的毕业生入职世界500强企业人数占30.49%,入职中国500强企业人数占37.30%,其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近半毕业生签约世界500强企业,表明学校在机械大类学科人才培养方面继续保持着优良的传统。
表2-5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于国际、国内一流单位人数(单位:人)专业世界500强签约比例中国500强签约比例国有企业签约比例飞行器动力工程(航空发动机维修方向)20.00%33.85%69.23%飞行器制造工程(航空维修工程与技术方向)22.22%33.33%59.26%机械电子工程49.41%51.76%56.47%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8.64%44.54%51.62%热能与动力工程(热能工程方向)37.04%44.44%40.74%飞行器制造工程(钣金与模具方向)26.26%29.29%39.39%飞行器设计与工程28.17%28.17%36.62%飞行器制造工程22.64%26.42%35.85%热能与动力工程26.47%50.00%35.29%飞行器动力工程10.31%18.56%28.87%合计30.49%37.30%45.73% 2.3中心城市就业人数集中我校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一线、二线城市的人数占比超过50%,考虑到一线城市“漂一族”的存在,实际人数更高,说明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
图2-4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单位:人)2.4校园招聘单位数量多,毕业生择业平台广阔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建校以来近10万名校友在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建立了较高的美誉度,吸引了大批用人单位进校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