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蔗产业发展情况

甘蔗产业发展情况

甘蔗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规模
2013年末, 嘉镇通过招商引资,与云南省凤庆糖业集团新平恒诚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建设1万亩甘蔗原料基地项目框架协议,提出了用5年时间将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万亩左右的计划。

至 2014年8月止,共发展甘蔗种植2600亩,覆盖11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甘蔗种植农户达316户,百亩以上种植大户达6户。

二、发展优势
(一)具有较适宜甘蔗生产的气候优势。

我镇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处于南亚热带过渡区北缘。

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期短,光照资源丰富,雨热同季,干湿风明,气温回升快,甘蔗发芽早,旱季从11月至次年3月, 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5-10月, 年降雨量800-900毫米,甘蔗生长需水量最大时期刚好为雨季,可满足甘蔗对水分的需求。

(二)具有较多适宜甘蔗生产的土地资源。

自国家实施“东糖西移”战略以来,国家糖料基地从比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云南成为这种转移的重心,目前云南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甘蔗生产基地。

再从我镇自身结构看,全镇尚有适宜甘蔗种植的热区土地资源15000亩左右。

所以,从全国需要,战略转移的需要以及我镇农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我镇大力发展甘蔗产业前景十分良好,必将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三)具有较大的效益比较优势。

与种植粮食作物相比,粮食作物亩产值在1500-1800元/亩,而种植甘蔗可达2400—3000元
/亩,其效益空间及收益远比种植粮食作物要高。

(四)能有效调节灌溉用水与电站发电用水矛盾。

由于水电产业在我镇的快速发展,农业灌溉用水与发电用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而甘蔗种植需水量较水稻等农作物要少,大面积种植甘蔗以后能有效化解灌溉用水与发电用水之间的矛盾,进而减少“水事纠纷”。

(五)甘蔗种植科技含量不高,我镇大部分人民群众能够掌握种植技术。

我镇绝大部分人民群众都有种植甘蔗的经验,且甘蔗种植不是高科技产业,其种植及管理相对粗放,只需在个别环节上加以技术指导就能种出产量高、质量优的甘蔗。

(六)有龙头企业扶持带动发展。

镇党委、政府及时协调“龙头企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户积极种植甘蔗,与种蔗农户签订合作种植甘蔗合同书。

2013年至2014年新植的农户,每亩无偿补助200—300元的发展资金,有偿赊销甘蔗秧苞、肥料给农户,甘蔗收获时,公司以不低于420元/吨的上车价进行收购。

同时,甘蔗种植区开挖的公路糖厂给予5000-10000元/公里的补助。

三、不利因素
(一)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我镇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镇,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箐深,交通条件落后,甘蔗生产所需的物资运输极为困难。

适宜种植甘蔗的中低海拔大部分旱地区域内水利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灌溉条件基本不具备,加之近年来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缺乏灌溉的现象十分突出,抵御干旱等自然风险能力相当弱。

(二)种植甘蔗当年投入成本相对较大,部分农户难以承受。

每种植一亩甘蔗当年需投入成本2650元,其中物资投入900元,劳动力投入1750元。

大面积种植时农户难以承受。

(三)扶持发展的龙头企业服务不到位,带动力不强,进而制约着全镇甘蔗产业的快速发展。

主要表现为:甘蔗芽苞调供不及时,从河口调供来的芽苞部分质量不好;种植及管理技术指导跟踪不到位,后续服务缺失;生产种植补助资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未及时兑付,老百姓怨气大。

(四)部分人民群众“以粮为纲”思想严重,创新意识不强,在日趋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缺乏“敢闯敢干”的冒险精神和气魄。

(五)镇级相关部门及村委会甘蔗种植规划不到位,甘蔗种植面积分散,公路、沟渠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跟上。

(六)缺乏财政扶持资金。

由于甘蔗产业发展晚,种植规模小,难以争取上级上级配套的项目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