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是正常的规律。
(三)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货币是影响经济波动的最重要的因素,货币量
不仅决定着产量与价格水平,而且其变动是形 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 货币供给增加情况下的货币支出直接效应:人 们发现其货币持有量超过合意水平时,为了恢 复其持有的货币与持有其他资产的最优比例, 将增加对非货币资产的持有,使货币资产转化 为非货币资产。 货币供给增加情况下的货币支出间接效应:货 币量的增加首先会引起利率与金融和实物资产 收益率的变动,然后实物资产收益率的变动将 进一步引起货币支出总量和总需求的变动。
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Yt cYt 1 I t vc(Yt 1 Yt 2 ) Gt
Ct
0.00 0.50 1.00 1.25 1.25 1.125 1.00 0.9357 0.9357 0.96875 1.00 1.015625 1.015625 1.0078125
Yt
1.00 2.00 2.50 2.50 2.25 2.00 1.875 1.875 1.9375 2.00 2.03125 2.03125 2.015625 2.00
C=0.5 v=1
趋势
- 复苏 繁荣 繁荣 衰退 衰退 萧条 萧条 复苏 复苏 繁荣 繁荣 衰退 衰退
经济周期的上下限
经济周期波动的上限是指充分就业收入界限,它取决于社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在 既定的技术条件下,如果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了,那么经 济的进一上限,产量就会停止 增加,投资也就停止增加甚至减少。 经济活动的下限是指加速数停止作用时的收入界限。如果经济处于收缩过程,经济
(五)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
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
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农业歉收、战争、 人口、技术革新等。它们使人们的偏好发 生变动、使技术状况(劳动生产率)改变、 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最常见、最
值得分析的是技术冲击。
入逐步上升, 经济开始复苏。
乘数-加速数模型小结
1. 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引起经济周期。 2. 政府可以通过干预经济的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3. 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体系本身而不是其他 因素。在这种自发的调节中,投资是关键,经济周期 主要是由投资引起的。 4. 经济中产生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必然的,这种波动
创新 经济利润 仿效 银 行信用扩张 资本品需求增加 经济趋向繁荣。
投资机会中许多与初 始创新部门无关,存 在着失误和投资过度 的可能,缺乏自行调 整进而走向新均衡的 能力。
(一)卡尔多经济周期理论
收入决定模型的动态化
事前的储蓄是指人们所愿意储蓄的量,事后的储蓄是指人们 的实际储蓄量。当收入发生意外变动时,事前储蓄与事后储 蓄就不相等。事前投资是指企业家所愿意投资的量,事后投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理性预期学派假设:
(1)理性预期
(2)短暂替代
(3)利益一致性 (4)信息不完全
价格波动的两种形式
一般价格水平的波动(货币供给总量变动 ) 相对价格变动(生产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
经济周期性波动取决于经济主体对这两种价格
变动所作出的反应。劳动的供给与产量的供给 首先要受劳动与产品的相对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一)经济周期及其原因 (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二、现代经济周期理论 (一)卡尔多经济周期理论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 (三)货币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四)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
(五)实际经济周期模型
(一)经济周期及其原因
4、开辟原料的新来源
5、采用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或管理方法
投资的增加 消费品需求 增加 消费品生产部门扩 张 物价普遍上涨 投 资机会进一步增加
技术扩散 创新普及 经济利润消失银行信 用萎缩和对资本品的 需求减少形成衰退。
创新浪潮II 创新衰退I 创新浪潮I 创新衰退II
创新浪潮I
生产者面临着名义价格的变动,必须推测其中
有多少是由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的,又 有多少是由于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起的。这是生 产者决定劳动供给与产品供给的关键。
假设政府在人们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下增加货币
供给量,一般物价水平随之上升。由于生产者 可能将这种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误认为是相对 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产量和就业,经济进入 繁荣时期。一旦生产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意 识到自己预期的失误时,他们就要重新调整预 期,减少产量与就业,其结果经济由繁荣转向 萧条 ……
(二)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企业家的经济创新活动是经济周期性波
动的根源。经济周期性波动是由创新所引 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通过一个均衡向另一
个更高的均衡不断跃升来实现的。
具体:
1、创造一种新产品或提高产品的质量 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技术 3、开辟新市场
Gt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It
0.00 0.50 0.50 0.25 0.00 -0.125 -0.125 -0.0625 0.00 0.03125 0.03125 0.015625 0.00 -0.0078125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引起产出的增加,使经
济进入繁荣状态。生产增加最终将会受到 资源、技术等外生因素方面的限制。货币 供给量的增长将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 实际产量下降到原来的水平。 货币供给量减少会使人们为保持正常的现 金持有量水平而减少支出,减少投资,从 而引起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经济进入萧 条状态。 中央银行交替地扩大或紧缩货币供给就会 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
活动不会无止境的萧条下去,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便会稳定下来。这是因为收入不能
下降到不能维持最低消费的地步,资本量也不会减少到总投资为负数的地步,这就 构成了衰退的下限。
加速原理必须是在企业没有闲臵生产能力前提下才能起作用。如果企业因经济衰退
而存在剩余生产能力,加速数便不起作用,此时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可能为零,所以 经济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停止,一旦收入不再下降,投资的乘数作用就会使收
经济周期是由经济本身一些内在因素所引起的。 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动会自发地引起投资与储蓄的变
动,而投资与储蓄的变动又会引起经济活动水平变动,
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了经济中必然发生周期 性变动。 经济周期的长短取决于两个因素。 储蓄和投资对经济活动水平变动反应的大小与快慢;
完成一次累积性趋势所需要的时间。前一种因素取决
3、短周期(基钦周期)
约9~10年
约40个月
D、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
1、内生因素本身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并且 反过来影响经济,从而使经济周期成为一 种在各种经济因素作用之下自发的运动过 程。 2、外生的、非经济的、偶然的因素本身是 不受经济影响的。 3、经济周期的形成基本上都是由外生与内 生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资指实际投资量。
如果事前投资大于事前储蓄,则事后投资小于事前投资,或 事后储蓄大于事前储蓄,这就会引起经济扩张,先实现充分 就业,而后又引起通货膨胀。相反,如果事前投资小于事前 储蓄,则事后投资大于事前投资,或事后储蓄小于事前储蓄, 这就引起经济收缩,先是出现失业,继而价格下跌。
卡尔多经济周期理论小结
(二)乘数-加速数模型
K v Y K v Y
资本-产量比
It v Yt Yt 1
加速数
Y KI I
乘数
乘数-加速数模型
新发明→投资增长→乘数作用→收入增加→C增加→i增长…… 消费停止增长→投资下降→收入减少→销售量下降…… ……
Yt C t I t Gt C t cYt 1 I v(C C ) t t 1 t
A、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
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 律的扩张和收缩。或指经济社会的国民收 入水平有规律的波动。
B、经济周期的阶段
1、繁荣 2、衰退 3、萧条 4、复苏
Y E
衰退 繁荣
A
潜在GDP
B
萧条
D
复苏
C 0
T
C、经济周期的类型 1、长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约50年 2、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于技术状况,资本品生产时间长短、使用寿命等;后
一种因素取决于企业家和消费者调整自己计划投资与
消费的快慢。
经济周期振幅的大小取决于I曲线和S曲线的形态
这种形态所确定的是在正常水平时A和B之 间的距离。相继的各个经济周期的振幅变动几 乎完全取决于新发明和储蓄习惯等外生因素。
政策含义: 反萧条的扩张性政策在萧条的较早和较迟 阶段时比在极度萧条时更有用;反周期的经济 政策是无法完全消除波动的。政策只能推迟萧 条,而不能完全消除萧条。国家干预经济的政 策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