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编整理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

新编整理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

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城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1目目录一、总体要求1(一)指导思想1(二)基本原则11、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12、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利用23、坚持ZF主导、社会参与24、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25、坚持注重成效、严格考核2(三)总体目标2二、主要任务3(一)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31、建立组织管理体制32、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33、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4(二)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41、制定实施湿地保护规划42、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53、建立完善湿地保护考核评价制度54、提升湿地生态功能6(三)完善湿地修复制度61、落实湿地修复责任主体62、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73、多措并举增加湿地面积74、强化湿地修复成效监督8(四)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81、明确湿地监测评价主体82、完善湿地监测体系83、监测信息发布和应用9(五)健全湿地用途管控机制91、建立湿地用途管控机制92、严肃惩处破坏湿地行为10三、实施时间安排11(一)研究启动阶段(XX年1月至10月)112(二)全面推进阶段(XX年11月至XX年6月)11(三)检查验收阶段(XX年7月至12月)11四、保障措施11(一)加强组织领导11(二)加强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12(三)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法规12(四)建立监督考核工作机制12(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3(六)强化科技支撑13(七)加强宣传教育14第1页共14页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X年,全市湿地面积不低于2.31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不低于1.3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在50%以上。

第3页共14页二、主要任务(一)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11、建立组织管理体制湿地保护实行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

县级以上人民ZF负责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县级以上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市政管理、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旅游发展等有关主管部门以及湿地管理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湿地保护修复相关工作。

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统筹推进和协调落实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各项工作。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市政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旅游发展委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22、建立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根据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将全市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实行分级分类保护和管理。

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省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按省有关规定执行。

市县(区)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认定本行政区域内一般湿地名录,报同级人民ZF批准后发布。

认定后的重要湿地要设立界碑、界标,标明湿地面积、类型、主要生态功能和保护物种、主管部门和第4页共14页管理单位等,做好分类管理,建立管理档案,落实保护责任。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市政管理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33、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市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负责指导全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各县(区)人民ZF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跨行政区域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由上级人民ZF及其相关部门组织与协调。

明确湿地保护管理机构,落实编制和专职人员,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切实履行湿地保护管理职责。

推进生态敏感和脆弱地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设立国家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湿地保护地的方式,加强对国家和省重要湿地的保护,建立覆盖全市重要湿地的保护体系,提高湿地保护率。

在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设立湿地管护公益岗位,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管护联动网络,推进湿地保护与脱贫攻坚有效结合,创新湿地保护管理形式。

到XX年,各县(区)至少要设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1处以上,或设立湿地保护小区2处以上,并相应建立保护管理体制。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市政管理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二)建立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11、制定实施湿地保护规划全市各级人民ZF要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第5页共14页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和实施本行政区域湿地保护规划,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要优先列入年度统筹推进计划,把湿地保护的任务和具体措施落到实处。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22、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根据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将市2.31万公顷湿地面积作为管控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县(区)。

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明确湿地名录,并落实到具体湿地地块。

各县(区)人民ZF要将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及要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权属单位,依法依规加强保护管理,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不降低。

〔市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局牵头,财政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33、建立完善湿地保护考核评价制度全市各级人民ZF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工作负总责,ZF主要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有关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湿地管理相关权属单位对所管辖的湿地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实行保护资金与考核结果挂钩的奖惩制度,可按规定对成绩突出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对失职第6页共14页失责的严肃问责。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44、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等建设与管理为重点,全面加强江河湖库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

到XX年,主要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湿地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减少。

〔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水产水产畜牧兽医兽医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市政管理局、农业农村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三)完善湿地修复制度11、落实湿地修复责任主体对经批准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相关管理部门和用地单位要进行严格的科学调查、论证和评估,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与所占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对未经批准将湿地转为其他用途的,按照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实施恢复和重建。

能够确认责任主体的,责成其自行开展湿地修复或委托具有修复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进行修复;对因历史原因、自然灾害或公共利益遭受破坏退化的,经科学论证确需恢复的,由湿地所属县(区)人民ZF承担修复责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市林业和草原局、水利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第7页共14页农业农村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22、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优先修复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国家重要湿地和省重要湿地。

通过污染清理、土地整治、地形地貌修复、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围网拆除和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等手段,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碳汇功能,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

统筹协调区域或流域内的水资源平衡,建立湿地生态补水机制,确保湿地生态用水需求。

〔市林业和草原局、水利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 负责落实〕33、多措并举增加湿地面积全市各级人民ZF要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被侵占情况进行认真排查,分析被侵占原因,落实湿地修复责任主体,制定恢复方案,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排水退化湿地恢复等措施,限期恢复原有湿地及生态功能。

各有关部门要在水源、用地、管护等方面,为增加湿地面积提供有利条件。

全市各级人民ZF在编制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时,要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小镇、湿地乡村,在城乡建设规划中统筹安排湿地保护修复项目,增加湿地面积。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规划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第8页共14页44、强化湿地修复成效监督加强湿地修复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管理,组织开展对湿地修复工程方案可行性、合理性进行评估,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竣工评估和后评估。

推行湿地修复公示制度,依法公开湿地修复方案、修复成效,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四)健全湿地监测评价体系11、明确湿地监测评价主体市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市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ZF,按照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退化湿地评估等技术规范,组织实施一般湿地的监测评价,按国家和省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湿地调查工作,并将调查结果汇入湿地资源数据库。

加强林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畜牧、农业部门间湿地监测评价协调工作,明确各自监测内容及监测指标,落实监测责任。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22、完善湿地监测体系统筹规划一般湿地监测站、点的布设,建立一般湿地监测评价网络,强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员培训,重点开展对水库、水库、江流域等具有饮用水源功能的河湖库水环境质量监测,提高监测数据质量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湿地监测数据共享制度,林业、第9页共14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畜牧等部门获取的湿地资源相关数据要实现有效集成、互联共享。

加强生态风险预警,防止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发生不良变化。

〔市林业和草原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水产畜牧兽医局等配合,各县(区)人民ZF负责落实〕33、监测信息发布和应用推行湿地监测评价信息发布制度,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和渠道等,有关部门应当将湿地动态监测数据汇交林业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