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看图试题题大总结
(3)答题:按照题目要求,先答出图像中显示着哪些地理 事项(直接信息),再答出分析解释后的结论,这就是获 取的间接信息。
• 3、动手画图 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掌握应用 能力如:05年上海地理单科卷的补绘散点图; 06年上海 文综卷的绘制柱状图;07年海南地理单科卷的补绘洋流与 等温线;09年山东文综卷的补绘等高线等等。
区域常考知识链接
• 1.区域分布型的重点内容有:①重要的地理界线(如洲界、季风区 与非季风区、外流区与内流区、三级阶梯分界、气候及人口界线等 等);②重要区域的范围(如中西欧及北欧的主要国家、东亚的国家、 西亚的非阿拉伯国家等);③重要的国际或区域性组织的范围及其变 化(如欧佩克组织成员国、东盟、上海经合组织等)。
记以及典型图例的分布和走向,能准确利用图例和注记提 取信息是读图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判读区域地图的关键。 先期读懂图例,细心观察图例;再次是明确图例上的注记, 提取有效信息,并落实在地图上,这对于进一步判断区域 位置,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十分有效。
• 3、整合信息,归位验证 • 整合信息,就是对给定的图例、注记以及区域轮廓和经纬
• 目前,高考对图像知识的考查,有三种要求:
• 1、一般性读图 目视感知,获得直接信息。 • (1)读图要求:识别符号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现象。 • (2)读图步骤:一是先看图例注记:二是区分要素单项,
说明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三是总览全图,先单项 后综合,先左后右,最后加以整体记叙:该填写的填写, 该计算的计算,该说明的说明,一一加以回答。
43゜08′
赤道 66゜34′
南纬 23゜26′
90゜
南纬 90゜
23゜26′
正午太阳高 度变化规律
由太阳直射点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表格二: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表
纬度
北纬90度
北纬 66度34分
北纬 23度26分
赤道
南纬 23度26分
南纬 66度34分
正午太 阳高度
• 2.区域路径型的重点内容有:①移动路径(如台风移动路径、锋面 移动路径、风向等);②交通线路选择与设计(如海运、铁路线、旅 游线等);③物产运输路线(如世界石油、铁矿、煤炭、木材、小麦 等的运输路线);④人口迁移;⑤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的路线等(如青 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输工程等);⑥科学考察路线 等。
• 3.区域分析说明型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各类图表的绘制或判读:① 剖面图;②气候资料统计图(降水、气温);③各种比例图及统计曲 线;④区域差异比较图表(工业、农业等的分布)等。
(二)、地形图的判读(含地形剖面图)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 1、应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 ①数量上的特性, • ②形态上的特性, • 2、要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详见等高线图) ,这是识
间的连线形状,需要参考平面地形图的局部形状而定。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 等值线图是常见的专题地图,一般有等高线图、等压线图、 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人口密 度线图、等太阳高度角线图、等盐度线图、等PH值线图、 等潜水位线图、等震线图、等时线图等。近年来的试题又 出现了几种等值线相结合的形式,如一图多用,更能考查 能力。判读等值线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三、几种常考地理图像的复习方法
• (一)、区域分布图的判读 • 在各种分布图中最为普遍的是以政区图为
基础的包括地形、河流、矿产、城市、铁 路等要素的综合地图,其他还有气候类型 分布图、水系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洋流 分布图、工农业分布图、交通图等。地理 分布图的判读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 2、熟悉并充分利用图例和注记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 每一幅分布图中的地图信息包括区域图名;常用图例和注
【等压线图】
• 1、海平面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 2、风力大小及风向的判读。 • 3、天气变化。 • ①气团天气图的判读 • ②气旋、反气旋天气图的判读 • ③锋面天气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
• 1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 类型。
• ①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 ②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为丘陵。
23゜26′
46゜52′
90゜
66゜34′ 43゜08′
0゜
正午太 阳高度 变化规 律
由太阳直射点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表格三: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表
• 应用 判断河流径流变化、寒暖流等;判断船只吃水深 浅、密度流流向等
【等太阳高度图】
• 等太阳高度图判读的基本方法
• 1.一般而言,在等太阳高度图中,圆圈代表等太阳高度 线,圆心为太阳直射点,经过圆心的直线为经线(赤道除 外),特别注意不一定是同一条经线,经过圆心的弧线为 纬线。
• 2.如果没有特殊的数字标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 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而图中其 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均大于0°,因此也可以说图中所 示半球全部为昼半球,一般来说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 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但有数字标注的图上
• 1、看等值线的数值大小,确定地理要素递变规律和方向。 这一步最为关键,它会影响后面一系列问题的判断。
• 2、看等值线的弯曲形状变化,确定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 • 3、看等值线的疏密程度,确定地理要素变化的缓急和幅
度大小。 • 4、看等值线的闭合曲线,确定地理要素的局部高值或低
值中心。
【等温线图】
• 区域路径型图像题 该类题型要求学生重点了解不同区域各地理事物(包括 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空 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地图空间概念、心理 地图的构建、图文转化以及知识迁移等方面的能力。
• 区域分析说明型图像题 该类题型要求学生熟悉地理主干知识的基本概念, 理解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并能将概念原理的含义在知识的运用中真正得到体 现,从而达到考查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掌握程度之目的。但目前地理考试 的形式不可能考查野外或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能通过对各种 类型的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的判读、绘制分析,来考查学生观察、发现地理现 象,提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归纳评价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 思维能力。这类题的形式较多,一般包括剖面图、原理(成因)示意图、景 观图、系统联系图和统计图等。
• 2、分析解释图像 目视分析,获取间接信息。 • (1)目视分析要求:通过感觉、知觉、记忆力、思维力
共同参与活动。
(2)目视分析程序: 第一步,凭视觉、感觉、知觉获取直接信息; 第二步,从记忆仓库中提取与直接信息相关的一些知识; 第三步,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 进行知识加工整理。
• 3 .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 形、地质情况。
• 4 .建海滨浴场、码头: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岩岸 港湾。
• 5 .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 盖率高的地方。
• 6 .交通线选择:利用有利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 路线平稳,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崖、滑坡,尽可能少通过 河流,少建桥梁。
高考地理识图能力大突破
高考地理识图能力突破
一、考题比重
近五年各类图形题所占分值
二、高考对地理图像的考查要求
• 图像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的传递工具。 图像信息包括:直接信息,也称为第一信 息,即图形符号(参照图例说明)直接显 示的信息,例如,河流流向、山脉分布等; 间接信息,也称为第二信息,即对图中获 取的直接信息,经过分析解译所得到的间 接信息
度数值等地理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 系统分析。归位验证就是把综合的信息再带到具体的区域, 结合题干要求,进行“回头看”,这样可确保准确无误。
各类型区域图考查要求
• 区域分布型图像题 该题型往往以重大热点问题为背景切入,侧重于中国与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在对给定的区域地图进行解读、分析、判定的 基础上,准确完成试题所要求的读、填、绘或析图内容。它着重考查学生对 重要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的掌握情况。
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 3、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学会识别一些 特殊的地貌类型。如:新月型沙丘、火山、梯田等。
• 4、学会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详见等高线图)
•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与绘制】 • 1、判读方法和步骤是: • ①看清楚剖面线是沿什么方向作的; • ②根据图上曲线弯折状况和高度表(即垂直比例尺高度)
• 5.由于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 因此昼半球上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纬度跨度也是180°。
• 6.在判读时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地方时、 北京时间和世界时的区别。
表格一: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表
纬度
北纬 66゜34′
正午太阳高 度
0゜
北纬 23゜26′
• 7.判读分析水文水系特征
【等盐度图】
• 高值区或低值区 副热带海区,形成高值区;世界盐度 最高出现在红海,盐度最低出现在波罗的海
• 数值变化趋势及应用 从近岸向远洋,盐度变高;从赤 道向副热带海区,盐度变高;从高纬度海区向副热带海区, 盐度变高
• 疏密程度 河口处,盐度变化快,等盐度线较密
• 影响弯曲的因素 气候(降水量和蒸发量)、河川径流、 寒暖流等
• 8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
• (二)实际应用
• 1 .选建水库: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出口最窄处;还应避开 地质断裂地带,并要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问题。库区宜选在河谷、 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
• 2 .土地利用类型: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因地制宜进行 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 多发展林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