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
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
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2.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
一、谈话导入,体验乡村美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乡村,你觉得乡村美吗?今天老师请你们看一组图片,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2、师生交流: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
师:但见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真是令人陶醉!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写下了描写乡村美景的不朽诗文,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一篇七百多年前的一位诗人写的《乡村四月》这首诗。
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正是农忙季节。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南宋诗人,字灵舒。
生卒年不详。
永嘉(今为浙江省温州市)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并称为“永嘉四灵”。
由于一生未参加科举考试,所以他没有做过官。
他一生为了诗歌游走四方,擅长写山水诗,也创作出了一些同情民生疾苦、揭露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诗作。
曾经隐居在一个深山村里,在那里搭了三四间小茅屋,种了些高粱和树木,安心自闲地写诗。
六十岁左右去世)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韵
1、把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老师范读,议一议,要读出怎样的节奏。
3、指句读,生自行评议,正音。
相机指导读准“了”“蚕”“桑”三个字,并了解多音字“了”的读音,应根据它的意思判断,读liǎo的时候,表示结束。
4、男女生合作读(前四后三)。
5、师生合作读诗。
(生读每句诗后,教师重复诗句后三个字。
)
6、学生配乐齐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赏句,想象悟情
(一)整体把握,感知古诗
师:咱们反反复复读了这么多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
现在请同学们把你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在诗中圈出来。
师:你看到的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置身这样的环境中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景美人忙
(二)学一、二句,感受“景美”
1、师:同学们,你从哪几句诗句中感受到乡村景美呢?
2、品读,感悟“绿遍山原白满川”。
①理解“山原”
师:(山陵和原野)山原其实就是丘陵小山。
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
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
②品读“绿”。
师:瞧,四月的乡村,遍地都是绿的,山是绿的,田野是绿的,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反馈:山下菜园里的菜,路旁的树,还有美丽的春江水……
③抓“遍”来悟景。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师:一个“遍”字,给你怎样的感觉?(遍地都是绿的,我感觉到生机勃勃。
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感受到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大地一片欣欣向荣……)
④理解“白满川”。
(课件出水稻图)平展的稻田里映着天空的白光,波光粼粼,白茫茫一片。
⑤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
3、品读,感悟“子规声里雨如烟”。
①师:是啊,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水色,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
同学们,你仿佛听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杜鹃鸟的叫声”“春雨沙沙的声音”“蒙蒙细雨”……
③课件出示子规图及声音。
师: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子规就是杜鹃鸟,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布谷、布谷……”每当布谷鸟啼叫的时候,就在提醒农人们赶紧播种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嘛!现在这子规就在细雨中啼叫,你能给这幅图起个名字吗?
④板书:子规啼雨
⑤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师播放背景音乐深情朗读。
“闭上眼,我们仿佛走出了家门,看着自已美丽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
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布谷,布谷”……这是布谷鸟在歌唱,声音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
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田野里……慢慢睁开眼睛……”
从这两句诗中,能体会到诗人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
)
【结语】绿色山野,白满平地,如烟的细雨中,响起子规歌声,这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优美的乡村画卷。
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这里的人家,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三)学习三、四句,感受“人忙”。
1、学生齐读第3、4句古诗。
2、解读“蚕桑”,了解养蚕人的辛劳。
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简介:清晨农民要担着箩筐去桑园采摘新鲜的桑叶,采叶回家要把它们擦干净,一片一片放在蚕筐上,每天至少四次的喂养,清早、中午、下午、半夜,家家养蚕,户户忙蚕,蚕儿要上架了,从吐丝结茧到销售,农民们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你觉得怎么样?
农民插秧的时候,天空下着细雨,农民头戴斗笠,身披簑衣,雨水流进脖子里,脚踩进烂泥田里,整日弯着腰插着秧苗,你觉得怎样?
——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
课件展示: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
3、抓字“才”“又”,体会“人忙”
师:在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
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两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两个字?(才又)
4、板书:养蚕插田(乡村四月真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啊!)
5、这两行诗写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两行诗重在写人,“才”“又”看似平实的词,充分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和赞美之情。
)请用一句感叹句来赞美一下辛勤劳动的家民们。
6、拓展:师:四月农忙季节,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用“才……又……”仿写诗句。
(例: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耘田又种瓜。
)
四、用优美文字描述乡村四月的美景
1、引导写作。
师:(指板书)乡村四月的景色美丽迷人,令人陶醉,农民的劳动繁忙紧张,令人感动。
现在让我们根据诗意,根据课文插图,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将乡村四月的景象用文字生动地描绘出来。
紧扣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景物来描绘,写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繁忙紧张的情形。
给美景增添了无限生机,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
2、学生写作。
(配乐,学生写作)
3、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读读自已的描写。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给自已的作品加上开头和结尾,写成一篇《乡村四月》的扩写。
2、用批注式阅读法自学《主题读写》与《经典颂读》相对应的文章,下堂课交流。
六、板书设计
23.乡村四月
景美绿原白川热爱和欣赏
子规啼雨
人忙蚕桑插田同情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