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变迁理论


整体变革式制度创新会受到旧制度的顽强 抵抗,特别是那些旧制度的受益者会千方百 计阻挠新制度的建立,因此,整体变革式的 制度创新往往会导致社会震荡和冲突。
局部制度变迁: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 ,如粮食流通制度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 保障制度变迁等等。与局部制度相对应的制 度均衡称之为局部制度均衡。当然,这种变迁 也可以与整体制度变迁同时进行,因为整体制 度变迁就是由同一轨迹的单个制度变迁加总
制度变迁的各种方法、途径不能等同于制度 变迁本身,因而,制度创新是导致制度变迁 的方法、途径,而不是制度变迁本身。
二、关于制度变迁的事例 Fatherhood economics
人们会对制度产生需求, 是因为制度能够 给人们提供便利、增进人们的利益,这种方便和 利益就是制度发挥的功能和作用。
当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时,人们渴望有法 律法规以及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以有效地制止 这种状况。
公共性(面向全体公民)
目标多元性(测量其绩效更为困难)
政府在制度变迁中作用的两面性:积极 性与消极性。(诺斯悖论)
国家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国家权力 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的工具;同时,国 家权力又是个人权利最大和最危险的侵害者 ,因为,国家权力不仅具有扩张性质,而且 其扩张总是依靠侵蚀个人权利实现的,在国 家的侵权面前,个人是无能为力的。导致无 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衰落。这就是有名的“ 诺思悖论”。
张宇燕在华南师范大学演讲
路径依赖的存在提醒人们在进行制度创 新时,初始的制度选择是极为重要的。初始 的制度选择有差错,将可能会使整个制度创 新最终远远偏离目标,即“差之毫厘,失之 千里”。
路径依赖要求人们在渐进的过程中,做 出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都要十分谨慎地不仅 要考虑其直接后果,还要研究其长远的路径 影响,以免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形。而且在偏 离的路径上走得愈远,回到正确路径需要的 代价就会愈高,以致最后导致整个制度创新
制度变迁是通过对规则、标准、实施等因 素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制度变迁的代理人 可能是政治家或企业家。
物质的与精神的 获取收益 货币的与非货币的
直接的与潜在的
• 技术的变化也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
诺斯说:“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与经济演进 基本核心。”技术变迁能够产生报酬的递增,从而 组织结构与模式更加复杂化,同时使相应的规则发 变化。工厂制度的产生是技术变迁的直接结果。技 变迁也使城市工业社会得以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 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也可分为发起者或创新者、模仿学习者、主 动或被动服从者。 也可分为初级行为团体、次级行为团体与第 三行为团体。
制度变迁的发起者必然是制度创新者,它 可能是个人、政府或非政府的盈利与非赢利 组织。
能够进行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团体是企 业家、优秀政治家、管理者、领导者的基本 素质之一,也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的内容之 一。
在英国。英国的议会辩论,进到议会里边上有一个台阶 ,从这儿下来拐一个弯再下来,是一个木制的扶手。结果有 一个新当选的议员,有一次从那里走,发现那儿老是站着一 个工作人员,他就不理解了,问那个人站在那里干什么的, 其他一个人回答说我也不知道,问老议员说我当议员时那个 人就站在那里,也不知道干什么的。那就查吧,后来一查才 知道,二百年前议会刷了一遍油漆,刷在扶手上的油漆老是 不干,这些议员从那里经过老是擦在手上,于是临时雇了一 个人站在那里提醒大家,这个位置一站就站了二百年。就成 为一个职务就拿工资了.
优点: 减少不必要的争论; 减少变迁成本向后累计的风险; 急需的核心问题能够较快安排到位。
渐进式制度变迁:假定每个人、每个组织 的信息和知识存量都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预 先设计好终极制度的模型,只能采取需求累增 与阶段性突破的方式,逐步推动制度升级并向 终极制度靠拢。
特征:
先试点后推广。
经常选择双轨制改革方案。
六、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诺斯1990 年提出的,含义 是今天的制度创新受以往制度的影响;一个国 家一旦形成某种特殊的发展轨迹以后,无论是 好是坏,都有一种沿着这种路径走下去的“惯 性”。沿着既定的制度方向或路径,经济和政 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迅 速优化;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方向或路径往 下滑;
要主体。 如公司制企业的形成、股票市场规则的形
成、 市场交易中的各种规则、约定、惯例、法律形 成等等,都是在赢利性组织的努力下才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
非赢利性组织,如保护动物协会、绿色和
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主体具有其他主体没有 的特点:
垄断性(人们不能自由选择) 政府是唯一的,在既定的时期内是无法 选择的。
强制性(人们必须接受)
无论人们愿意与否,都必须接受的,政府 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保证其意志的贯彻。
非赢利性与赢利性
政府与一般经济组织一样,承担着一定的经济功能。政 府在通过法律体系和法律机制、直接和间接补贴、信贷活动和 公共服务等方式影响私人生产的同时,其自身也直接参与了生 产,如直接提供国防、教育和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政府在消 费方面的作用则包括对收入进行再分配的政府支出和直接购买 物品和服务的政府支出
当上述力量汇合起来,力量比较强大时 ,新制度是难以生存的,既定的制度就进入 了锁定状态。
一项制度变迁要取得成功,必须有勇于 制度创新者,还要有响应者、实施者、服从
个人,一般是积极活跃者。
例:安乐死:
2001 年4 月10 日,荷兰议会通过了“安 乐死”法案,据此医生可以帮助病人“安然 死亡”。这项法案显示,无论是谁,只要身 在荷兰,就可以按照安乐死的法案来执行操 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不少病人便忙着 打听细节,筹备赶赴荷兰受死。局外人在口 头上议论纷纷,而局中人则已经用实际行动 来响应了。显而易见,这项法案是危重病人 的福音。
第六章 制度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的含义 制度变迁理论是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
要内容,其主要代表人物:诺斯, 代表作:《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
制度变迁是指从一种制度安排,经过人们 的修正、
完善、更改、替代、转换、废除、创立、创 新等各种方法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变革、制度变化、制 度更新。
同姓恋:
美国、加拿大已有同性恋者结婚。荷兰同 性恋者不但可以合法结婚也可以合法离婚,荷 兰参议院(2000.9.)通过了使同性恋结婚合法 化的法律,参议院还通过立法准许同性恋者婚 后收养孩子。一些国家也将同性恋的合法年龄 规定为16 岁(以色列、英国等)。人妖在泰 国是合法的。大学里有人妖学生,也有人妖教 师。找对象。在泰国,人妖有自己的组织,而 且相当有影响力。
适应性的自我强化造成制度依赖或路径依赖 ,形成制度惯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愿 意去学习、适应新的制度。
诺斯路径依赖Ⅱ
既得利益集团强化既定制度的作用,他们会 利用手中的权利、资源直接干预或间接游说 以阻碍新制度的推行。
诺斯路径依赖Ⅲ
在既定制度之下发育出来的非正式制度的作 用,也强化了原有制度的惯性。
技术变迁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同时, 技术发展也降低了制度变迁的操作成本。
• 偏好的变化是制度变化的另一个来源。
经济理论的三大传统柱石是一—天赋要素、技术和偏 好。影响人们偏好的因素很多,如人均国民收入、 历史文化传统、信息成本的变化等都可以影响偏好 。相对价格的变化对偏好的变化起厂一定的作用. 也就是说,当相对价格发生基本变化后,将逐渐改 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并使之合理化.通过人们对其 所付的价格相对变得便宜,理想、风尚、信念和意 识形态成了制度变化的重要来源。例如,20世纪家 庭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工作、闲暇和避孕的相对价 格变化的结果。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意识形态和 道德观念的杜会地位也都发生了变化。
它们还可能被锁定在某种制度无效率的状 态之中。而如果制度创新进入了锁定状态, 要纠偏归正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任何一项制 度一旦实行开来,将会导致产生一种自我强 化机制,这种机制使沿着某种方向或路径运 作的制度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或 自行发挥自己的影响,由此制约下一轮的制 度创新。
一个制度一旦确立了,要改变它就很难。
从深层次上讲,制度变迁是社会利益格局的重 新调整。
政治家的偏好对制度变迁的影响力更大。
五、制度变迁的方式 整体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的规模来考察 局部制度变迁
整体制度变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制度 体系的改革,这种制度变迁涉及到几乎所有的 制度,这又可称之为宏观制度变迁。在宏观制 度变迁的背景下,各种制度变迁交叉推进。与 整体制度相对应的制度均衡可以称之为一般制
局部变革式制度创新是一种对制度的要素 或结构进行部分调整和改造,使其功能更新 ,从而实现制度创新的制度变革。
激进式制度变迁
考察 渐进式制度变迁
从制度变迁的速度来
激进式制度变迁:以终极预期目标为参照系 数,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安排预期 制度的方式,“破”与“立”同时进行,也就是 在新制度安排的同时,否认现存的组织结构和 信息存量。
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 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 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国 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产 权以换取税收。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 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作 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如初级行 动团体)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 务。国家在制度供给上除了规模经济这一优 势外,在制度实施及其组织成本方面也有优
制度变迁足需要动力的,没有动力制度就不 会发生变迁。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力是制度变 迁主体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因或动机,无论个 人、政府还是社会其他利益集团,推动制度 变迁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当认为制度变迁
诺思认为,和推动技术进步一样,推动 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也是追求收益的最大化 。但不同的行为主体推动制度变迁的动机、 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结果有差异。
当现有的制度不能满足需要时,会渴望制度 发生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