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
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
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分析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1.1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1提出问题之“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2.2收集证据之“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5结论与拓展之“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1热爱科学,尊敬科学家,喜欢看科技书籍和影视作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历探索科学的历程,使学生在理性上知道什么是科学,在感性上感悟科学。
就本单元两课构成情况上看,第1课侧重于理,第2课侧重于行。
本单元立意很高,汇聚全套教材和整个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围绕做小科学家这个大主题展开,体现出较强的人文思想: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
同时,本单元的着眼点却很低,以儿童自身或身边发生的“小事情”为切入点,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
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2、英国医生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
3、()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找答案的过程。
()2、物体上轻下重不容易倒。
()3、我们所做的活动与科学探究没有关系。
()4、科学探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得出结论并不容易。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有:科学探究: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2.5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1.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1.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1.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1.5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2.1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2.2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3认识几个大类动物的特征,如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并能根据这些特征,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归类。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4.1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4.2知道动物靠吃其他生物获取营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从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
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
我们要做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求生命世界的奥秘。
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1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主物的概念;第2课和第3课是在第1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4课是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
从结构上看,第1课与第4课首尾呼应,第2课与第3课并列平行。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
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
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鱼等的特点。
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
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在活动中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
在第4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第周1 课时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填空题1、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有()、()、()、()。
2二、判断观察活动中的下列行为是不是正确。
1、注意安全。
()2、不惊吓小动物。
()3、可直接触摸、抓举动物。
()4、保持安静。
()5、外出观察要获成人(老师或家长)同意,或者有成人陪同。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单元分析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内容有科学探究:2.1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述自己的问题。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加以描述。
3.1知道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知道海水是咸的不能直接饮用,淡水只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及土壤中,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3.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3.3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扩张现象。
3.4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5知道水域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3.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大自然。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学生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维持生命需要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知识。
从这——单元开始,将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与生命更深层次的关系,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认识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水污染问题等。
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
第一课通过让学生畅谈生命离不开水的话题、亲手做“水是动植物体内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等,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
第二、三课的内容是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既有让学生关注水,认识到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的,也有承上启下,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均衡分布、水污染的作用。
同时也渗透了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第四课。
以水在地球上的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资源危机,渗透了科学、社会、技术相互联系的思想,深化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
值得提出的是,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不再以知识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突出学科知识的整合,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下,使学生体会到联系生活的教育所带来的魅力。
老师们切记:水单元重点不是教知识、记结论,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