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概要

支架现浇梁支架搭设及预压方案交底概要

32m现浇梁设计梁重438t,侧模重量为60t,人群荷载为0.8t,混凝土振捣冲击荷载按0.5t计算,设备重量0.3t。合计荷载为499.6t。
第一次加载预压块重量(60%)q1=299.76t(水泥块94块)
第二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00%)q2=499.6t(水泥块156块)
第三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20%)q3=599.52t(水泥块188块)
预压荷载分部应与支架施工荷载分部基本一致,加载重量偏差应控制在5%以内,加载过程中如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加载,经查明原因并采取保证支架安全后方可继续加载。
支架预压加载和卸载应按照对称、分层、分级的原则进行,严禁集中加载和卸载。
考虑到支架搭设后可调整的可能性较小,根据经验提前预估沉落量。跨中方木及木楔考虑3mm压缩,地基沉降考虑3mm沉降,支架非弹性变形考虑4mm下沉,总的变形应为10mm左右。原则上跨中拱底宁高勿低以不影响成型后桥的受力,支架搭设时比设计标高及设计预留拱度高出15mm,墩位向跨中由0mm向15mm以直线预拱度过渡。
3)预拱度设置
考虑到在支架上浇筑混凝土、施工及拆架后,上部结构要发生一定的下沉,产生一定的挠度,施工时采取预留预拱度控制,预拱度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拆架后上部结构及荷载作用产生的竖向挠度δ1。
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压缩δ2。(通过预压测量)
支架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压缩δ3。(通过预压消除)
支架基底在荷载作用下的非弹性沉陷δ4。(通过预压消除)
压重混凝土块堆放部位要基本与梁体实际荷载分部相似,腹板上部较集中。预压加重顺序为0—60%—100%—120%,各阶段加载后1h后进行支架变形观测,加载完毕后每6h测量一次变形数值,并绘制出时间与沉降变化曲线,待曲线上的沉降基本平衡稳定(沉降量小于2mm/d即可认为达到稳定)后方可卸载。卸载采用120%—100%—60%—0的卸载顺序,支架卸载时再对各点进行测量,得出支架卸载到预压荷载的100%时的测量值,与全部卸载完时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可得出弹性变形值。
支架搭设设计宽度8.4m,每侧留出0.4m作业平台并增加支架整体稳定性,各截面支架布置相同,墩顶四周设围栏;纵向梁端外侧在墩顶外侧起脚手架搭设围栏,保证作业安全。
支架采用碗扣支架,外径48mm,壁厚3.5mm。腹板下方立杆间距为60cm×90cm;底板下方立杆间距90cm×90cm;翼板下方立杆间步距均为120cm。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人
主送单位
签收人
交底内容:
一、预压目的
由于支架现浇梁地基处理地基本身受压后有一定沉降量;碗扣支架搭设时,立杆与立杆、立杆与方木间存在不密贴的部分、方木及木板;贝雷架与方木、贝雷架与钢管柱受压后自身存在较大的弹性变形。为消除以上非弹性变形及弹性变形,得到实际的施工预留拱度,保证成桥后线型,同时检验支架受力稳定性,对支架进行预压。
二、支架搭设
架搭设顺序是:立杆底座→立杆→横杆→接头锁紧→脚手板→上层立杆→立杆连接销→横杆→剪刀撑。
观测点布置及沉降观测
1)观测点布置
纵桥向有五个横断面:每个横断面有7个点,分别为翼板、底板底两侧、底板中间相对应下分配梁位置,具体点位布置见观测点位布置示意图:
顺桥向观测点布置图
2)变形观测
观测采用高精度水准测量仪进行观测沉降。为减小人为观测误差,应定人、定仪器观测,观测时间选择在早晨或傍晚,避免在强光、高温时进行。
24m现浇梁的设计梁重为339t,侧模重量45t,人群荷载0.8t,混凝土振捣冲击荷载按0.5t计算,设备重量0.3t,合计荷载为385.6t
第一次加载预压块重量(60%)q1=231.36t(水泥块73块)
第二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00%)q2=385.6t(水泥块121块)
第三次加载预压块重量(120%)q3=462.72t(水泥块145块)
加载前测量支架原始标高,每级加载完成1h后进行支架变形观测,分别测设支架和基础的沉降量、支架的变形量,做好记录。满载后,每6h测量一次变形数值,并绘制出时间与沉降变化曲线,待曲线上的沉降基本平衡稳定(连续12h沉降量观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后方可卸载。
在梁体浇注的过程中,要对支架做变形控制观测。支架沉降观测数据一定要及时准确,从而来判定支架的安全稳定。一旦观测结果过大或出现不正常情况时,要立即停止预压,并让梁体上作业的人员全部离开现场,并继续进行沉降观测。根据结果分析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后再进行施工。
支架纵横向采用6m长脚手架管做剪刀撑固定,剪刀撑角度宜为45°~60°。其中纵向竖直面剪刀撑间距不得大于3m;横向竖直面剪刀撑纵向间距不得大于2.4m。每根斜撑至少要与3根立杆采用碗扣连接牢固。对于支架高度大于6m,支架上下分别设置水平剪刀撑。支架底部设扫地杆。
支架立杆可调底座伸出长度要基本一致,并不超过15cm。墩顶部分直接在墩顶采用10cm×10cm纵横向搭设支垫,由于此处受力较大,方木间净距不得大于20cm。详见支设计图及现浇梁碗扣满堂支架计算书。
预拱度根据上述计算之和确定最大值,设于跨中,其它各点按二次抛物线公式y=f挠×(L-x)/L2计算分配确定。
横桥向观测点布置图
技术交底书
工程名称
交底人
主送单位
签收人
交底内容:
满堂支架技术交底
一、地基处理
支架自上而下其结构为分配横梁、纵梁、顶撑、碗扣支架、底托。底托(截面尺寸12cm×12cm)支撑于10×20方木上;纵梁采用10×10方木,底模采用15mm厚钢板,背楞使用10个的槽钢。
二、预压方案
现浇梁采用砂袋预压,吊车配合吊装。
为了准确模拟梁体重量,进行分解计算。在加载预压过程中,根据不同部位梁体自重进行相应重量的预压。并进行沉降观测,等沉降量稳定以后再进行相应部位梁体重量的20%的超载预压,同时也要进行沉降观测。压加载按最大施工荷载的60%、90%、120%分三次加载,每级加载完毕1h后进行支架的变形观测,加载完毕后没6h测量一次变形值,预压卸载时间以支架地基沉降变形稳定为原则确定,连续12h沉降量观测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方可卸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