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任务书及开题报告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深入并有系统地整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关理论及实证研究文献,概括教师职业倦怠的特点,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既丰富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内容,又能为教师职业倦怠理论提供实证研究的依据,为学校加强科学管理,维护并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关注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用自身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去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本身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可见,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价值。
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名称: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毕业论文起止时间:2011年9月10日 ~2012年5月10日(共32周)
系(部):指导教师:
班级:学生姓名: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研究思路与拟采用的研究方法,8篇以上主要参考文献,进度安排,论文提纲)
选题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年提出职业倦怠(job burnout)的概念,用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出现的躯体、情感和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其三个核心成分为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和低成就感(lack of personal accomplishment)。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4.第一稿:2011.11.16~12.15;
5.第二稿:2011.12.16~2012.2.15;
6.第三稿:2012.2.16~3.15;
7.定 稿:2012.3.16~4.15;
8.评 定:2012.4.15~5.10.
五、教研室审批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六、系(部)审批意见
系(部)负责人(签名) (公章) 年 月 日
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职业倦怠的概念及表现症状;
教师职业倦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预防和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二、基本要求
1.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严肃认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指导思想,研究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2.要在文献资料或调查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格式规范。
3.不容许任何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撰写好本论文,达到一定的研究水平。
4.虚心接受指导老师和其他老师的指导,并向同学和其他相关人员请教。
注:1、此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经各教研室主任、系(部)教学主任审批生效;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专业班级
小学教育3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课题名称
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
设计(论文)起止时间
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5月10日
课题类型
理论研究
课题性质
教师科研题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研究目的:
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职业倦怠受社会、学校、教师本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给学校、教师自身和学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教师产生的职业倦怠的问题,提出预防和解除职业倦怠的可行性策略,为学校、老师以及社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方法与内容。我国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主要是引用国外的资料,再根据国内的情况做一些探讨。玛勒诗(Maslach)编著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MBI一共有三个维度22个题目,分别是情绪衰竭维度(包括9个题目)、去个性化维度(包括5个题目)、成就感维度(包括8个题目)。采用4点记分法。3个维度的得分的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如果情绪衰竭维度和去个性化维度得分越高,同时成就感得分越低,则职业倦怠程度严重。据研究发现,MBI的信度和效度具有跨文化性,所以我国的一些研究者,如赵玉芳、毕增重、曾玲娟等常使用这一工具来研究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研究现状:
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很少,而且主要是引用国外的有关资料。刘维良在《教师心理卫生》一书中谈到: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杨秀玉、杨秀梅在《教师职业倦怠解析》一文中谈到: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
3.自身水平方面:通过大学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四、论文(设计)进度表
1.查阅相关资料,确定选题:2011.9.10~10.10;
2.明确研究问题“教师职业倦怠”,确定论文题目“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应对策略”:2011.10.11~10.25;
3.开 题:2011.10.26~11.15;
2、此表双面打印,一式三份,学生、指导教师、教研室各1份。
三、课题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包括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参考资料)
1.文献资料方面: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CNKI上有大量关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文献可查;
2.教师指导方面:学院、系部有很多教育方面的专业老师,可随时向他们请教有关教师职业倦怠方面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教师承受的职业压力日益凸显。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发表了“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专题报告,指出教师是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最为严重的职业群体之一。
近年来,为响应“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教育改革,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成为了新的压力源,相当一部分教师因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多项研究发现,我国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各种心理情绪问题,非人性化地对待学生而引发的教育事件频频曝光,中小学师资尤其是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教师职业倦怠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作为教师工作的直接对象,学生首当其冲地成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受害者。因此,无论从关心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还是从重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都应积极关注这一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