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猝死的预防与急救

猝死的预防与急救

猝死的预防与急救
1.猝死的定义
猝死,指表面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病人发生了预料不到的、突然的心搏、呼吸停止,而且于发病后6小时内发生(心源性猝死于发病后1小时内心搏骤停,约占全部心搏骤停患者的80%以上)。

日常所说的猝死一般是指心源性猝死,它通常是因为心跳节律发生异常导致的。

正常的心跳应该是像钟摆一样有节奏的,但是当心跳节律性被破坏时心脏就会进入“心室颤动”的状态,心脏原本有节奏的有力的收缩舒张运动就变成了无规律的无效颤动,全身血液循环会在数秒钟内停止,而心脏则进入“心脏骤停”状态,大脑功能随之马上停止,人在几分钟内就将死亡。

2.发生心源性猝死有何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

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

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

猝死发生前:有的没有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至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

有些病人有急性心肌梗塞症状。

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秒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紫绀明显,脉搏摸不到,血压测不到等。

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叫声,也可能无动静。

3、心源性猝死的应急处理措施:尽快实施心肺复苏抢救
一旦发现有意识丧失的病人时,要快速的进行识别,如果是心源性猝死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为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机,同时尽快与120急救取得联系。

只有对心脏骤停的病人进行及时、正确的抢救,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如果心搏停止的时间超过4~6分钟才开始抢救,则很少复苏成功;超过10分钟,则无复苏成功的可能。

心肺复苏的简要步骤如下:
开放气道。

首先应使气道通畅,必须将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卧位,撤出枕头及垫在头部的衣物等,救护者双手将患者头部后仰,托住下颌关节,清除口腔异物,使由鼻孔经咽喉部至气管的气道保持通畅,使猝死时松弛的舌根不至于后倾堵塞气道。

人工呼吸。

简单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即救护者深吸气后将气吹入病人口中(一手捏紧患者鼻孔),以20次/分进行。

胸外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方法要正确,两手掌重叠置于病人胸骨下部,以保持主要按压力放在胸骨上,减少肋骨骨折的发生,按压时肘伸直,压力需足够大,压低胸骨5厘米以上,然后突然放松,以≥100次/分的速率按压,连续按压不间断。

由于胸外按压使胸廓变化,胸腔内压改变,使胸腔内外动静脉压力发生压差,从而使循环恢复。

按压有效的指征是:①触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②血压:收缩压在7999.32帕左右;③散大的瞳孔开始缩小。

按压时常见的并发症是肋骨骨折、心包积血、血气胸等。

4、预防猝死,健康的生活方式最重要
(1)注意心血管疾病的“魔鬼时间”。

从凌晨到上午10点这一段时间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被医学界称为“魔鬼时间”。

因为人在睡眠中心率比较慢、血压较低,而在醒来时血压上升,心律加快,而且体内水分流失了一夜,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几率。

因此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常熬夜,而老年人则要学会“赖床”,醒后尽量在床上躺一会儿再起床;同时尽量不要在早晨锻炼。

(2)室内外温差别太大,注意不要忽冷忽热。

民众体检专家提醒说,炎炎夏日绝对不能贪凉,室内温度一定要合适,尤其是老年人最好不要吃冰冻食品,要避免血管突然收缩导致心源性猝死。

(3)选择清淡饮食。

一方面可保持合理体重,因为体重也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另一方面增加粗纤维和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以保持大便通畅,因为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便秘也是猝死的一个重要诱因。

(4)戒烟限酒。

大量饮酒和大量抽烟都是猝死的重要诱因,因此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戒烟限酒是最好的预防手段。

(5)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持续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对于毫无症状的猝死者来说,往往伴随很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应该尽量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聚会、出游等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放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