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由于人们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后的不适应,可能引发各式各样的疾病。
这是因为人体机能对天气与气候的不适应而产生生理性失调所引起的疾病。
例如,急剧的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特殊异常的天气、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疾病;空气污染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等等,因此,关注天气是人们做好疾病预防工作的第一步。
人们早已观察到疾病与季节和气象的联系,如花粉症、枯草热、流行性感冒等,均与季节有明显相关;天气的变化也常常引起某些疾病的加重。
例如,心肌梗塞的急性发作常受高气压、气温变化、大风等的影响;冷刺激可使周围血管收缩、动脉压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多。
又如,冠心病患病率及死亡率在1~2月份较7~8月份高,这是由于血管弹性、血液粘度、凝血时间和毛细血管脆性等均与气候有关。
高血压、脑溢血死亡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气象多变的时日。
肺炎死亡多见于12~3月,当高气压急剧下降、冷锋通过时,肺炎的发作或死亡数增加。
支气管哮喘的发生与雷雨、台风、气团交替、冷锋过境、日温差较大有关根据近年来上海市的研究发现,人的死亡率高低与季节变化有一定关系。
深秋以后,死亡人数急剧增加;冬季为死亡人数的高峰,最冷的2月比5、6两个月多2倍。
日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死亡减少,但在炎夏的热浪袭击下,特别是在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死亡人数又骤然增加。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健康确实有很大影响。
人类通过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功能而对各种气候具有很大的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可以因锻炼而加强。
适应性依年龄而不同,一岁以下的婴儿以及老年人的适应性较差,从10岁以后适应性开始增强,20~40岁适应性最强,40岁以后适应性逐渐下降。
人类对气候的适应,涉及到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总调整和动员。
首先,新陈代谢率发生适应于特定气候条件的变化。
如以年平均气温为10℃的条件下热能需要量作为比较的基准,据FAO/WHO的意见,低于此温度每10℃热能需要量增加3%;高于此气温每10℃热能需要量减少5%,这是适应气候的变化而逐渐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动的一部分。
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都在适应过程中发生变化。
如以高原气候的适应为例,就可以观察到这种各系统功能的综合性调整过程。
在高原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目显著增加,心跳次数和每搏输出血量都上升,血压有随海拔增高而上升的趋势,肺通气量也加大。
这一适应过程是由机体许多器官和系统参与的。
如所周知,人类许多生理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即所谓生物学节律。
这种现象也是长期适应地球自转造成的日夜变化(太阳辐射、日照、气温等)而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这正是适应过程的一种表现。
例如,一次强寒潮的到来,温度可急降10C以上,感冒病人就大量增加。
关节与天气变化关系密切,甚至被作为天气变化的预兆。
哮喘、心脑血管病也会因天气突然变冷而增加发病率。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突破记录的高温,中暑已成为一种更具威胁性的疾病。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发生震动全球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
空气污染还造成了持续性的影响,它是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对天气气候条件变化后的不适应,可能引发疾病。
中暑、冻伤最为明显。
事实上很多疾病的产生和发作都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季节有关的疾病:慢性气管炎常发生于深秋和初冬,青光眼多发于冬季;少儿的发热、口渴、多尿常发生在夏季暑天;成人的“功能性低热”多发于5—9月;精神病患者易在春、夏季复发,脑溢血、冠状动脉心脏病等心血管病在冬季发生较多。
另一类是天气变化引起的疾病:冷空气过境,关节炎会加重。
哮喘病在每次低气压控制时都有强烈反应,还有心绞痛等也常在冬季低气压过境的锋面影响时发病。
1997年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季平均气温偏高1—2℃,其中华北、东北大部分以及西北东部和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6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平均气温突破了1949年以来的同期最高值。
据有关单位的不完全统计,仅7月10日前,北京市就有180余名交通民警中暑。
高温期间,各大医院的病人急剧增加,友谊医院的急诊病人比往年同期增加1/3,重病患者增加2—3倍;儿童患感冒发烧、热伤风和肠道疾病的较多,儿童医院门诊量日最高达4500多人。
酷热天气使许多人涌向游泳场所和自然水域去消暑,据8月上旬统计,北京市因游泳溺水死亡达50多人。
以上这些随季节和天气变化而使某种疾病增加原因是气象要素:温、湿、压、风的日际或月际变化加大的结果。
由于锋面过境使气象要素发生较大变化,会使一些心血管病死亡率增高;高、低压交替的时候往往也会使温、压、风梯度加大,导致大量体质较弱的人患上感冒。
气候变化引起的热浪、洪水、暴风雨等天气、气候异常事件和海平面上升等,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影响淡水资源的供应,加重空气污染,对健康产生间接的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气候变化可引起生态和环境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全球生态系统功能的失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疟疾、登革热等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可能秧及世界人口的40%~50%,极大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日常生活。
在高温与高湿地区,气候变暖可能造成蚊蝇孳生,增加霍乱病、疟疾和黄热病等流行病的发病率,同时因温度和降水区发生系统性变化,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病媒体传播的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的分布,使其移向较高纬度地区,致使生物病因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锥虫病、黄热病、鼠疫、霍乱等一系列疾病的流行范围扩大等,使更多人口面临疾病危险。
佛山处于北纬30度,终年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夏季多雨。
因为佛山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佛山与其他地区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疾病方面。
\结核病是由于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结核杆菌在自然条件下有较强的生存力,零度以下可以生存4—5个月,阴湿环境中可以生存5个月以上,佛山终年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为这种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所以发病率较高。
2、流行性感冒属呼吸系统病,是南方地区梅雨季节常发病,佛山终年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影响,为这种病菌的生长提供了条件,所以发病率较高。
2.绿色生态、农业。
食品体系的重要性,并保障食品安全与饮食健康我国土壤现状据报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12000万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
另一方面,全国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的污染。
除耕地污染之外,我国的工矿区、城市也还存在土壤(或土地)污染问题。
土壤生物污染在我国分布广泛,危害严重。
污水灌溉、粪便施肥、污泥和垃圾以及病毒尸体都可能造成土壤生物污染,通过各种途径危害动植物和人体健康。
土壤生物污染分布最广的是由肠道致病性原虫和蠕虫类所造成的污染,据调查,上海市郊蔬菜的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3.7%,最高可达12800个/克,寄生虫卵检出率为11.9%,近三成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生物污染。
绿色农业绿色农业的定义有很多,其内容主要包含了“绿色农业是对以前所有农业模式的总结和提高”、“绿色农业体现了人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绿色农业体现了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利益的统一”等。
对绿色农业的理解,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绿色农业是指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
广义的绿色农业,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原则,从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长远利益及其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产业链条中,以绿色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生产无公害、无污染、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农产品的产业。
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
绿色农业是以生态哲学、社会哲学和经济哲学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生产、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依托,以绿色农业标准化为准绳,促进农产品安全(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它是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集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管理农业和经济农业四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时被广泛接受的模式。
绿色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的替代,具有开放性、持续性、高效性、稳定性、公正性、协调性、综合性和标准化等基本特征绿色农业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的食品。
绿色食品是对无污染食品的一种形象化的表述,象征生命和活力。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
由于与环境、健康和安全相关的事物通常冠之以“绿色”,了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性和产品自身的无污染与安全性。
因此命名为绿色食品。
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食品。
在提倡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今天,还是有一些食品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要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更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近几年接二连三爆出社会食品安全问题。
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归结起来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安全管理不规范所致。
毒奶粉、毒筷子、毒餐盒、洗虾粉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最终所有的原因都指向了公共监管体系的缺失。
实际上,公共监管体系一直存在,只是在各层级、各部门的监管力度上打了折扣,如果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及职责赋予加以日常监管,各尽其责,而非等待其事态大规模扩散并爆发后才匆忙行动,将会有效遏制危害人民健康的事件发生。
第二,利益驱动所致及庞大的市场诱导所致。
不法商人往往为了一已经济私利,不惜昧着良心去伤害广大食客的身体,因为即使这样,只要不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东窗事发”,商人们就不愁巨大的获利空间。
而中国的人口众多,食品市场空间大,盲从心理重,任一食品只要包装、宣传、处理得当,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存在。
第三,部分商人缺乏公德心所致。
“无商不奸”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传承,而且在当今市场经济和社会形态下,大有进一步发扬光大的趋,总有部分商人群体严重缺乏公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