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镇村级债务化解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通过清理村级财务,核清资产资源、债权债务,摸清集体经济家底,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因村制宜,大力清收村级债权,充分发挥集体资产和资源效益,最大限度地化解村级债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切实控减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高村级集体经济运行质量,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二、化解村级债务的基本原则
(一)群众参与原则。
发扬民主,依靠群众,把化解村级债务与村民自治,扩大村务公开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化解债务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
(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操作行为,严禁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
二、村级债务化解的具体办法
(一)清收债权还债: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债权清收工作。
允许群众用资产清偿债务,用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股金清偿债务,股金收回后不得再用于偿还群众的债务,做到只进不出。
(二)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经过清理核实后,凡在本村
范围内集体与群众、集体与干部之间债权债务可实行自愿抵扣。
但在具体操作中,要按照“民主讨论方案,干部牵线搭桥,群众自觉自愿,相互办结手续”的原则进行抵销,不得强迫群众抵冲。
对镇、村、单位之间形成的三角债,可实行相互抵冲,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对村欠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债务,依据还债能力,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三)盘活存量资产还债:对荒山、荒坡、荒丘、荒滩(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和村旁、水旁、路旁、田旁、空闲地,以及“零星地”等自然资源,实行对外公开招标承包或拍卖使用权,拍卖过程要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禁止暗箱操作。
对过去由个别人确定已签订合同发包出去而未到期的项目,凡承包基数低于群众评估价值的,经双方协商一致可提高承包金标准,也可在承包人自愿的前提下收回使用权后对外公开招标或拍卖。
对没有合同而被群众占用的经营项目一律收回,实行招标承包或拍卖使用权,对其所形成的资产,动员经营者收回或通过评估由集体一并对外拍卖,属于集体的四旁植树可以拍卖所有权。
土地使用权承包及拍卖的年限一般不超过25年。
村集体拥有的闲置的办公用房等固定资产做到能租不闲,能卖不租。
积极推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收入偿还债务。
严禁强行收回农民二轮承包的土地进行重新发包或拍卖。
(四)降息挂息减债:对借款进行认真清理,对高息借款要采取降息、挂息等办法消化债务。
村集体以高息向单位或个人的借款,从借款之日起,严格按照金融部门规定的同期同档利率计算,超过法定利息的部分一律予以调减,统一换据挂账,签订协议,逐步偿还。
偿还借款要坚持先个人后集体,先村内后村外,先群众、后党员、再干部的原则。
(五)审核压债:凡村级债权债务,不分账内账外,必须逐笔审计、审核认证。
对不合法、不合规、不合理的债权债务经认证后一律予以剔除。
对村招待费、杂工支出等形成的债务要逐笔经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审核确认,做到该剔除的剔除,该核减的核减。
对民主理财理出的侵占、挪用款项,坚决做到及时足额退赔,用于还债。
(六)处理呆、死账减债:对经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议事会确认为无效的呆、死账,按规范程序办理手续,予以核销。
(七)增收节支还债:化解村级债务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培植财源,增加收入。
采取多种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从而增强偿债能力。
要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对办公费、报刊费等实行限额管理,千方百计压缩各项支出,把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还债。
(八)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还债:对确属用于村内道路、校舍和危房改造以及其他集体公益事业建设所形成的债务,经集体研究订立还款计划,坚持群众同意,偿还适度的原则,可在村内一事一议筹资中安排一部分用于还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