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翻译的原则
摘要:习语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习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语义的统一性。
习语还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往往具有比喻性,和谐性。
此外,习语富于文化特征,充分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因此,习语往往被看作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结晶。
习语特殊的语言特征及其浓厚的民族性给翻译带来许多困难。
文章提出了英语习语翻译的原则,并指出英语习语翻译需注意的问题,期望对英语习语的汉译有一定指导意义,从而增强文化交流的效率。
关键词:习语; 翻译; 原则
1、导论
根据《韦伯斯特新美语世界词典》(学院版第二版,1972),习语指的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词组、结构或表达。
这种语言形式和通常的语言模式相反或者和其字面意思有很大差别。
这就是说,习语必须是通过广泛的实践而被创立和接受的,而且习语一般都有其寓意。
通常,习语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任何一部分的改变都会导致该习语所要表达的意思的彻底变味。
因此,翻译习语时也不应当只根据该习语的字面意思来翻译。
从广义上讲,英语习语包括词组、谚语、语录、俚语、典故和行话等。
习语是一种语言重要的、特殊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习语因为其结构稳定、语义统一以及包含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而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单位。
同时,习语往往具有比喻性、和谐性。
此外,由于习语富于文化元素,因此,习语常常能充分地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
由此,习语也往往被看作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结晶。
恰当地使用习语能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使语言表达更形象。
现代和古代,中国以及英国的文人都很擅于使用习语。
由于习语的重要功能,习语的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占有首要的位置,一篇译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习语翻译质量的影响。
因此,习语的翻译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笔译人员不仅要能用目标语言真实地表达习语的含义,而且要尽量做到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如,该习语的关联意义,比喻意义,民族特性以及地方色彩。
因此,把习语由一种语言翻译为另外一种语言常常十分复杂,尤其是当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的时候——例如,英语和中文,翻译将会更加困难。
本文由回顾笔译的标准开始,将着重讨论有可能运用于英语习语翻译的有关原则。
2、笔译的标准
自从人类第一次开始从事翻译活动以来,关于如何运用令人满意的方法进行翻译以及关于翻译的标准的选择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
早在我国唐朝,学识丰富的玄奘和尚就提出了笔译的标准。
他强调翻译的精确性及知识的通俗易懂。
清朝的时候,严复创立了笔译的“三字”标准,即,信、达、雅,这和Herbert Rotheinstein提出的原则相似。
忠于原著、富有表达力以及文风优雅被视为笔译领域的最重要的准则。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提出了把“信”和“顺”作为笔译的标准,并且强调对作品原味的保留。
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标准:例如“神似”和“化境”。
前者由付雷提出,强调对原著所要表达的精神的复制;而后者则由钱钟书所倡导,注重为中国读者提供流畅和地道的中国版本。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理论学家和历史学教授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91年在他的一篇关于笔译原则的论文中提出了笔译的三条原则,分别是:(1)一篇译文必须是对原著作思想的完全复制;
(2)译文的写作风格必须和原著的特点一致;
(3)一篇译文看起来必须和原著一样舒服。
另外一名名为Eugene A. Nida的著名翻译者创立了有影响力的笔译标准。
他提出了如下的基本原则:
(1)忠于原著;
(2)形象生动;
(3)行文流畅自然;
(4)回应对等。
尽管关于笔译标准的意见有很多种,但有两个标准是大家一致认同的,即,忠实标准和流利标准。
我们可以把这两条标准作为笔译的基本原则。
忠实标准即指忠于原著。
译者必须全面、精确地表达出原著的意思,而不能带有任何的歪曲或者随意增加、减少原著的思想。
忠诚的标准还包括,对原著风格的忠实,这又包括忠于原著的写作风格和原著作者的情感,如气愤或痛苦、讥讽或讽刺、欢乐或幸福。
然而,只要涉及到文化,问题就来了。
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就像文化的特性是由于它们之间的不同一样。
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由于所属的文化体系完全不同,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误读和误解的现象。
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完全全地和原著保持一致是很困难的,译者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忠于原著。
流利标准要求译本必须清楚明白,行文流畅并且易于阅读,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机械的翻译,也不能使用晦涩的语言或出现语法错误、结构不清晰以及逻辑混乱。
流利标准也意味着我们应该使语言更富表现力、清楚、地道。
只有这样,我们的译文才能有更强的可读性以及更易于理解。
在翻译习语的时候,明智的做法是寻求忠实标准和流利标准的平衡。
这两条标准,即在尽量保持原习语的原味的同时保持翻译过来的习语的可读性的四条原则将在下一章提出来。
3、英语习语的翻译原则
根据忠实标准和流利标准以及习语的特性,我们可以提出英语习语翻译的四条原则。
第一,当文化元素成为原著的语言特征的时候,习语的文化气息应当尽量保留下来;当然,这不能超出目标语言的基本规范和目标读者能接受的范围。
鲁迅曾经说过:“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对于“易解”,他的意思是说译文应当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易于读者接受。
对于“保存原作的风姿”,他的意思是译文应当能很好地传递原作的文化气息。
众所周知,习语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特征的,因此,对于译者来说,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风味来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外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习语“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可以译为“一剑双雕”“一举两得”,“一石二鸟”。
以上都能精确地表达原习语的意思。
但是,为了保持原汁原味,“一石二鸟”最能达到这种目标并且易于目标读者接受。
然而,习语表达通常都是固定的,并且有统一的语义。
因此,有些习语可能不能在字面上保持原味,否则译文可能会违反汉语的表达习惯,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
因此习语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翻译。
第二,习语的内容/寓意应当优先于它们的形式/字面意思,当这两者相互矛盾的时候。
习语通常都有寓意,而这些寓意从它们的组成部分是难以推断出来的;因此,内容/寓意和形式/字面意思之间的矛盾也是译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翻译习语的时候,源信息的内容从源语言传递到目标语言是最重要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源习语的意思,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必须明确对于目标读者理解译文有决定意义的源习语的寓意。
举两个例子:
第一,句子“she is a fox”可以翻译为“她是个狐狸”。
这样翻译无疑既能传递原作的内容,又能传递原著的形式。
狐狸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形容一个人既狡猾又贪婪。
因此,这样的翻译堪称完美。
然而,句子“she is a cat”却不能翻译成“她是一只猫”,这样的翻译在中文里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中国文化中“猫”这种符号没有任何暗示的意义,猫只是一种动物而已。
但是英国文化里“猫”这种符号却代表着一种人,特别是有邪恶目的女人。
译文“她是只猫”虽然保持了原作的文化气息,但却是失败的。
第三、译文应当符合原文的上下文
就习语的翻译而言,有的人可能认为一本带有中文翻译的英语习语词典就能是译者翻译的很好。
但是真实的翻译过程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的。
词典给出的中文解释通常都是没有上下文的。
但是我们翻译一个英语习语的时候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用词典提供的汉语译文来机械地替代原文中的习语将会导致翻译的不准确和不符合上下文。
因此,除了用词典外,译者应当更加注重考虑源习语使用的语境,这对译者能否完整、准确地翻译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译文应当简洁生动、悦耳
习语通常都很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它们读起来更顺畅,听起来更悦耳。
因为它们的词组包含悦耳之音和节奏感很强的重读音(雨果,1999)。
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很容易模仿、记住它们并广泛传播的原因。
在翻译习语的时候,译者应当尽量复制源习语的风格。
例如英国谚语“Men may meet but mountains never”可以翻译为“山和山无法碰头,人和人总会相遇”,这样翻译不仅简洁、生动,并且悦耳。
但是如果翻译为“人也许会相见, 可是山头却不会”,效果就明显不如前者好。
另外,由于大多数的汉语习语都是由四字组成的词组,而很少的英语习语能翻译为四字汉语词组,因此难以产生那样完美的悦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