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的解剖.ppt讲解
传统的海绵窦概念是:位于鞍旁两侧,由硬膜包裹的静脉通道,Ⅲ、Ⅳ、 Ⅴ(Ⅴ的分支眼神经Ⅴ1和上颌神经Ⅴ2)走行于其外侧壁的硬膜中,颈内动脉、 Ⅵ走行其中,内含纤维小梁,故成海绵状。
Taptas(1949)通过对成人新鲜标本、新生儿胎儿标本的解剖观察,提出 了一个与前不同的概念:所谓海绵窦就是一个由硬膜皱襞分开形成的硬膜外 间隙,它不是一个静脉窦,而是静脉丛,颈内动脉和静脉丛的关系是毗邻关系。
海绵窦后壁的解剖
由颞骨岩尖、后床皱壁、鞍背余坡外上部之间的硬脑膜内层构成。 展神经于后床突下平均15.7(12.5~20.5)mm处穿过鞍背下方的 硬膜,先在基底窦内或其外侧向外上行约4.04(1.9~6.3)mm,穿 过上蝶岩韧带下方,到Dorollo管,然后成一角度折向前入海绵 窦。上蝶岩韧带附着于颞骨岩部与后床突下的鞍背。 Dorollo管 位于上蝶岩韧带,颞骨岩尖和鞍背三者之间,展神经与此管底的 骨膜密着而固定。
海绵窦上壁的分区
•用平行于床突间韧带的直线和前床突内缘把CS上壁分成三区:后 面的动眼三角、前内侧的颈内动脉三角和前外侧的床突区。 •以前、后床突连线为界,前内侧为鞍隔区,后外侧为盆区。 •动眼神经通常于盆区的前外侧入海绵窦。
海绵窦外侧壁的解剖
位于眶上裂与岩尖之间,平直或稍凹陷。海绵窦的外侧壁由内外两层硬脑 膜构成:外层光滑较厚,完整而坚韧,邻近脑,与颅中窝、前床突、蝶鞍、 斜坡和天幕的硬脑膜连续;内层疏松较薄而脆弱,不完整,呈筛孔样,与 覆盖颞骨、斜坡和蝶骨的骨膜连续,形态及结构不规则,变异大,构成Ⅲ、 Ⅳ、Ⅴ(三叉神经眼支)神经鞘外层,其间有松散的网状结构(网织膜)相连。 (内层主要由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和上颌支的神经鞘 及神经鞘间的网状膜构成。)除在前床突下,滑车神经与动眼神经交叉 的部位外层与内层粘着较紧密外,其它部位内、外层间松散连结,容易分 离。剥离海绵窦外侧壁外层之后即可看清海绵窦外侧壁的有关三角。
海绵窦外侧壁的两层硬脑膜间从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 经眼支、三叉神经上颌支、三叉神经下颌支;海绵窦内有展神经。其中动 眼神经、滑车神经从后上向前下紧贴前床突外下侧进入眶上裂,而三叉 神经的眼支、展神经则从眶上裂的下方进入海绵窦的两层硬膜间这种潜 在的间隙。
外侧壁外层有大脑中浅静脉(CMSV)末段注入的共22侧,有CMSV 3l支, 其中18支CMSV(58.06%)不是直接注入海绵窦,而是注入外层与内层间的 一个狭长的表腔。该表腔通常在Parkinson三角或Mullan三角内,并有 开口在内层与海绵窦交通,出现率31.3%。表腔长17.2士4.5mm,宽7.4 士2.lmm,距海绵窦上缘8.4士4.5mm。表腔表面较其它部位的硬膜发暗, 有散在粗大的纤维覆盖。
海绵窦的上壁和外侧壁都具有两层结构,浅层光滑致密,由 硬膜层构成。深层较薄,不完整。
海绵窦前壁的解剖
海绵窦的前壁较特殊.它的外侧为眶上裂的内侧部,海绵窦借此与 眶内相联系;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支分别通过海绵 窦的外侧壁和前下腔聚集在眶上裂内侧入眶,前壁的内侧邻接蝶 窦,在有些标本中,前壁的外侧还与充分发育的筛窦相接。
海绵窦周壁的厚度
海绵窦内侧壁、上壁和外侧壁的厚度分别为 (156.9±32.7)μm、(1130.4±97.6)μm和 (821.3±54.3)μm。海绵窦内侧壁与上壁和外侧壁之间的 厚度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上壁与外侧壁之间 的厚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CS后壁位于后颅窝中,其上边是后岩床皱襞,内接基底窦,下接岩 下窦。其中间有外展神经穿过进入CS内。在三叉根后外,有一支 岩静脉进入岩上窦中。
海绵窦下壁的解剖
由硬脑膜外层即颅底骨膜构成,与蝶窦以薄骨片相隔,在 前、后床突连线的中点冠状面上,下壁斜线平均长 15.6(11~23) mm,一般与外侧壁在三叉神经上颌支和上颌 支入颅孔处的外侧缘相遇,少数在内侧缘即相遇。
海绵窦内侧壁的解剖
海绵窦内侧壁实际上是由鞍膈发出的纤维构成的薄壁,鞍膈愈近膈孔 愈薄,海绵窦内侧壁的纤维,不是从膈孔边缘发出,而是在鞍膈走向膈 孔的中途发出,即在垂体的周边发出,并走向蝶鞍底。它还构成前海绵 间窦的后壁,后海绵间窦的前壁,下海绵间窦的上壁。
CS的内壁实际为CS与垂体间的分隔,上份为硬膜皱折,与鞍膈相延续; 下份为硬膜外层(骨内膜),与CS底的硬膜层相延续。
Parkinson早期认为海绵窦是一个静脉囊,颈内动脉穿行其中,如 果该段颈内动脉任何部位破裂,血液都会进入周围的静脉窦而形成动 静脉瘘。1973年,他用静脉腐蚀标本重新认识到,海绵窦是一个包含有 静脉血管丛、颈内动脉、脂肪、结缔组织以及有或无髓鞘神经等结构 的腔隙;其内是由粗细不等的静脉所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静脉丛,反复 分支吻合,不完全包绕颈内动脉。蝶鞍侧方的静脉通路是一个静脉网。 此后,他又指出解剖所见的纤维小梁,只是不同断面的静脉而已。建议 可以用蝶鞍外侧腔隙的名称来代替海绵窦。
海绵窦是随着脑的发育,硬脑膜在该处折叠而形成的呈不规则的五面 体形的间隙。五个壁是:内侧壁、外侧壁、后壁、下壁、上壁。一般 认为上壁、后壁、外侧壁的外层和内壁上份由硬脑膜内层构成;下壁 及内壁下份由硬膜外层(颅底骨膜)构成;内侧壁上部与垂体囊相融合; 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为邻。
海绵窦上壁的解剖
由硬脑膜内层构成。呈纵长的四边形。内侧界为后床突与颈内动脉C2 起始部内侧缘连线,长12.9士2.3mm,外侧界为前岩床皱壁和前床突外 侧缘,长22.2士3.3mm。前界在两侧颈内动脉C2起始部的前缘连线上; 后界为后岩床皱壁。上壁在前、后床突连线中点处宽为8.2士1.3mm。 在上壁有动眼神经、颈内动脉和滑车神经出入。
⒈动眼神经;⒉滑车神经;⒊三叉神经; ⒋展神经;⒌三叉神经下颌支⒍颈内动 脉,⒎三叉神经眼支;⒏三叉神经上颌 支;P:Parkinson三角;M: Mullan三角
海绵窦的外侧壁(冠状断面)
海绵窦外侧壁外层硬膜翻 开后所显示的结构
颞极硬膜索带
海绵窦的外侧壁结构
⒈动眼神经; ⒉滑车神经 ⒊展神经; ⒋三叉神经眼支; ⒌三叉神经上颌支; ICA颈内动脉; SP.S:蝶窦; SC:表腔; SI:表层; dl:深层
显示自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的第 二段直接进入窦内所见。可显示眼 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⑵、动眼 神经⑴、颈内动脉水平段及前区、 前下间隙。
显示从下向上解剖海绵窦,可见中颅底硬 脑膜有2层(脏层、颅底层),在眼神经、 半月节上缘颅底层不再向上延伸,而与眼 神经包膜相融合。图中显示硬脑膜的颅 底层已被打开,脏层向上翻起。海绵窦外 侧膜的内层完整地与硬脑膜脏层分离,透 过内层可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1.硬 脑膜脏层,2.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层。
海绵窦的解剖
Anatomy of cavernous sinus
海绵窦的概念
海绵窦是一团围绕颈内动脉的粗细不等的静脉丛,相邻 的静脉管互相粘着形成小梁样结构。海绵窦并非单纯的静 脉通道,它由小梁结构组成,外被硬脑膜所包围。
组织切片的显微镜下观察海绵窦
低倍镜下可以看到海绵窦有内外侧壁,其由一个宽大的主腔 及外侧壁上很多的网络样静脉腔组成。外侧壁上可以看到有 小的动脉管腔及静脉管腔。在外侧壁上可以看到许多被横切 的圆形或椭圆型截面,这些截面呈束状,每截面或数个截面皆 包有结缔组织被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海绵窦的位置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底、蝶鞍和垂体(垂体窝)的两侧,蝶窦外侧壁的 外方,前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内侧部,后至后床突和颞骨岩部的尖端。
海绵窦的形态
海绵窦系前、后狭长的不规则的六面体结构(上下壁、外侧壁、内侧 壁、前后壁),平均长21.1±3.2mm,宽8.7±0.7mm,外侧壁高 14.7±3.3mm,内侧壁高16.4±1.3mm。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 由硬脑膜两层间的腔隙构成。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
Umeansky叙述海绵窦中存在一个隔,将其分为两个腔,浅而窄者称表 腔,深而宽广者称主腔,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在 隔中行走。同时认为海绵窦外侧壁由两层组织构成,即硬膜表层和由上述 4根神经鞘膜及鞘膜间的网状纤维组成的深层。切开表层后比较容易与深 层分离。两层之间有表腔,有大脑中静脉(CMSY)注入,进行海绵窦手术可 能首先遇到表腔出血,然而并未真正进入海绵窦。
Lang等指出,成人的海绵窦是一个具有三角形边界的充满血液的 间隙,由垂体囊、蝶骨骨膜和海绵窦的硬脑膜组成,只有在胎儿和儿童, 有时能在海绵窦内见到静脉支。
Harris用显微解剖技术研究后发现,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 神经眼支和上颌支被包埋在海绵窦外侧壁内行走,而颈内动脉和展神 经在海绵窦腔内行走。二者与外侧壁之间存在着一个狭窄的间隙。但 Belford认为,颈内动脉(ICA)和展神经都在外侧壁上走行,且成为外侧 壁的一部分。
滑车神经的走行变异较大,影响Parkinson三角的大小,在动眼神经与 滑车神经之间也出现一个三角形的间隙,在个别的标本中甚至大于 Parkinson三角,此三角的出现率为58.33%,前上界为动眼神经的下缘, 下界为滑车神经的上缘,后上界为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在上壁入口之间 的距离 。
⒈动眼神经;⒉网状膜;⒊滑车神经; ⒋展神经;⒌表层:⒍三叉神经眼支, ⒎垂体;⒏颈内动脉;⒐蝶窦
胎儿CS的实质主要由形态及大小不一的血窦组成,管径粗细不匀,直 径20~150μm,彼此在不同方位相互吻合,构成海绵样结构。血窦表面凹 凸不平,可见内皮细胞核压迹,呈泪滴样或卵圆形,大小较一致。各海绵样 结构间有间隙,宽窄不一,可见微静脉和动脉小分支穿行其间。(图1~4)
图1 血窦彼此吻合形成海绵样结构,SEM,×100.
对海绵窦的认识
Ridlcy(1695)对此区域进行了描述,注意到了海绵间窦的存在,但他并 没有称其为海绵窦,而总称其为总窦。Winslow(1732)率先提出海绵窦这一 名词。他在研究海绵窦时发现,颈内动脉浸泡在静脉血中,该窦内有众多的 纤维小梁,窦腔被分割成互相连接的网眼样的小腔隙,颇似海绵故称该窦为 海绵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