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摘要: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复习,同时还可以检验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深入理解的过程,对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初中数学,知识点较多,更好的进行作业的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意义重大。
本文就笔者数年来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简要谈一下我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经验
一、传统的教学作业设计
数学的学习,课堂是主战场,高效的作业,会对数学的学习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
但是当今的现状是: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师多是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后习题或作业本,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的作业做了费时无效;同时还有作业量大,机械重复,许多数学教师仍把“题海战术”奉为至胜法宝,把形形色色的资料抛向学生,让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
而学生对于作业也大多有一种“免疫”: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层次,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是否规范与否毫不关心;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否则能不做则不做,尤其是周末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题目认为自己会做不愿做,稍难的题目就缺乏信心和毅力不想做,等待老师的讲评或抄袭他人。
二、数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内容以及措施
1.通过调查原因,寻找解决办法
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分析是我们实验的基础。
通过设计一份学生作业问卷调查量表,加以分析,了解本校教师的作业布置、辅导情况,了解学生的作业量、完成与落实情况,研究学生完成作业中出现的缺陷,又要剖析教师作业布置的问题,探究教师检查及批改的措施,总结分析,了解其成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为课题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有效作业个案研究
个案的研究是典型的材料。
在实验班与对照班中各自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或者在各学科中选择不同的对象,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和对比。
或者截取某一作业的情景,对学生作业的态度、完成情况和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一次分析性剖析。
同时要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适当地变换研究的个体和作业的类型,使其更有代表性。
教师的个体的设计也要加强分析,特别是平行班,同学科,在不同的作业形式、要求时,对教师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感悟情况,都要作仔细的分析和比较,以求得在大面上的改进与提高。
3.分层分类,建立作业题集
(1)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的作业习惯、态度、兴趣,还要考虑家庭教育因素。
(2)研究数学作业的归类。
分别从作业内容、形式、难易度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并研究作业形式、内容、难度、时间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匹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作业设计。
(3)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作业实施分层管理,在作业布置、辅导、讲评上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不断调整分层管理的办法,不断积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和题集,在研究中期进行研讨交流。
4.课堂观摩,研究作业讲评
初步拟定作业讲评课课堂模式如下:获取作业反馈信息→整理作业信息→重组作业信息→课堂讲评→作业再设计。
一是创设高效型的作业讲评课,力求简单题型不讲或少讲;典型错例多讲或详讲;错误率高的题目通过再演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二是创设趣味型的作业讲评课堂,努力体现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快乐,在多媒体中感受快乐。
三是创设拓展型的作业讲评课堂,运用同类题型进行拓展,设计作业进行巩固训练,有效扩大作业讲评的面。
5.挖掘资源,拓宽作业类型
一是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巩固运用。
如学习后的迁移式作业设计和设疑式作业设计。
二是挖掘网络资源,拓展作业空间。
网络信息知识容量大,内容更新快,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有效途径。
关键是要进行筛选、分析、综合,屏弃全部“拿来主义”的陋习。
三是挖掘社会资源,实现作业的生活化。
综合实践作业的设计,往往来源于传统节日、地方习俗、社区资源、家庭亲情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
三、数学作业设计之我见
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
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
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
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
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
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冯菊美.新课程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考.《数学教学研究》.2008 第8期
[2]蔡志侠.初中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吉林教育》.2008 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