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匡超人》教学课件(37张)
《匡超人》教学课件(37张)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 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 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 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 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 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 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 路。
第四回严贡生正在对范进,张静斋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 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一个蓬头赤足的 小厮就跑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 哩。” 第二十回匡超人吹嘘自己的文 章选得好,名气大,说:“现在 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 弟,都在书桌上香火蜡烛,供着 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当即 笑着对他说:“先生此言差矣!所 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也。 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 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 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 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 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 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 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 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 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 见他很是堪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 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 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与潘三相遇,是他人 生的第三课。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 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 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 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 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 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 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 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 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 可笑可鄙之徒。
1、独特的结构: “虽允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 中心事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以连缀的故事、 相互衔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 术整体,创造我国古典小说的新型机构方式。
20世纪50年代,吴组缃先生谈到了《外史》结构的具体形 态:“每回以一个或多个人物为中心,而以许多次要人物构成一 个社会环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从种种日常生活活动中,来表 现人的思想性格与内心世界。总是在这一回为主要人物,到另一 回即退居次要地位,而以另一人居于主要:如此传递、转换,各 有中心,各有起讫;而各个以某一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片断,又互 相勾连着,在空间上,时间上,连续推进;多少的社会生活面和 人物活动面,好像后浪逐前浪,一一展开,彼此连贯,成为巨幅 的画面。……正如绘画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或 《长江万里图》之类‘长卷’形式相类。若要将它取个名目,可 以叫作‘连环短篇’。”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 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 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 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 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 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 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 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 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 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 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 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 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 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 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 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呜呼哀哉,让读书人的灵魂堕落到如此地步、
让士子们的心灵漂泊到如斯境地、让知识分子
的形象如此不堪入目,谁之错?
我们该问问自己了:面对世风日下的现代社 会,我们会像书中的那些人物吗?我们也会迷失
方向吗?我们又该如何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 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 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 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 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 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 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 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 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 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 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 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 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 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 见船上一个少年和穿白的妇人,竟一下 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 那热泪直滚下来。
科举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调教出一批贪官污 吏。科举造就了一些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 会。科举既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凡 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
间则越演越烈。科举得意
的,被认为才能出众。失 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采,颜渊、曾参的品行,都 被看为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 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看来,要 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 于市井小民之中。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中国 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 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 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 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 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 “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 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 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 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 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 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 寖衰。此辟儒之患。
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初年人。生于 1701年,卒于1754年,是我国文学史上批判 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任宦名门, 到父亲时,家道已衰落。他才华过人,但鄙弃 八股科举。20岁中秀才后却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 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很受 相邻乡邻歧视。33岁迁居南京,过着清贫的 生活。他36岁以后开始创作《儒林外史》, 49岁写成,全靠朋友的资助,才得入土安葬。
作者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 社会呢?这里的人物是“助人君, 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读一 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 人物,答案便不言自明。,我们 且看: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 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 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 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 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 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 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 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 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 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 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 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 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对民族兴亡的忧思
主题多样性 对精神焦灼的拷问
对灵魂漂泊的解剖
儒林群丑图
长篇短制的结构 幽默十足的讽刺
主要艺术特点
诗意的散文叙述
细节的微妙传达
形象鲜明
纯净的白描语言
讽刺小说艺术
细节描写 夸张语言 写实手法 对比鲜明 离奇情节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笑声里夹着泪,喜剧外壳里深藏着悲剧内核。
在第五回,严监生的小舅子王德、王仁,都是“铮铮有名”的秀 才。严监生因正妻王氏病危,想把侍妾赵氏扶正,特请两位舅爷到 家商量。这两位秀才先是“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须臾,“让 到书房里用饭,彼此不提这话。”再过一会请进了密室,每人得了 一百两银子,便立即改变了态度,“二位舅爷哭得眼红红的”,责 怪严监生没有及早把赵氏扶正。“王仁拍着桌子道:‘我们念书的 人,全在纲常上做工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说话,也不过是这个 理;你若不依,我们就不上门了!’”说着,二位又“义形于色” 地向严监生要了五十两银子,催他在王氏死前就将赵氏立为正室, 而且还替他做了一道“甚是肯切”的 “告祖先的 文”。后来,他们的亲妹妹,就死 在他们策划 的扶正大典中。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 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 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 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 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
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 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 肯断气。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帮 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 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 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 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 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
铁石心肠 恬不知耻 丧尽天良
置办丧事
对儒林旧 友的态度 恬不知 耻自夸 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吹嘘朝中任职之事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
堂皇推托 脸上贴金
偷换概念
明哲保身 虚伪至极
不以为耻
小说共55回,却用了5回多来塑造匡超人这个 人物形象,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同学们可以展 开讨论。 说明作者所处的儒林已经四一个大染缸,匡 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 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