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核医学第11章肾显像及功能测定
核医学第11章肾显像及功能测定
2、方法 显像剂: 131I-OIH、 99Tcm-EC、99Tcm-
MAG3 3、正常肾图及分析指标
典型正常肾图包括三段: 示踪剂出现段(a段)、 聚集段(b段)及排泄段(c段)。
峰值
80
b
放 射 性 40 计 数 率
a
C ½<8min
c
峰时 <4.5min
正常肾图分析
时间
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s左右出现陡然上升 的a段,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b段是继a 段之后的缓慢上升段,峰时多在4.5min 左 右,主要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代表肾小 管上皮细胞从血中摄取和分泌放射性药物 进入肾小管,或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 管;c段为达到峰值后的下降段,正常时呈 指数规律下降,下降的斜率反应排出速度 ,斜率主要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有关 ,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两侧 肾图的形态和高度基本相似。
健侧先显 后淡.
患侧先淡 后显.
卡托普利实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 素II减少-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健侧不受影响)
三:总肾和分肾功能评定
GFR可以分析总肾功能和分肾功能,较其它肾功
能检查灵敏而稳定可靠。
男性,53岁,左腰部间隙性疼痛痛1年余。A,IVP左肾不显影;B,99mTc-DTPA 显像左肾皮质具有部分摄取与清除功能。
5)低水平递降型:a段低下 ,无b段。在a段之后曲线 下降呈递减型曲线 易见于单侧肾脏无功能, 先天萎缩,肾缺如。
6)阶梯状下降型:a 、b两段正常或基 本正常,c段为阶梯 状下降。 多为尿路有炎症刺 激或其他原因引起 的输尿管痉挛导致 功能性梗阻。
7)单侧小肾图:较对侧 正常肾图明显缩小,但其 峰时、半排时间和肾图形 态正常。
五:小儿肾积水残留肾功能判断
小儿肾积水是小儿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原因以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多见,一般可由超声检查 明确诊断。是否进行肾盂成型术保留患肾,主要 取决于对患肾功能的判断。肾动态显像及分肾 GFR测定,非常有助于评价双肾的功能状中上极边缘显影 右:左肾内部见多处放射性稀疏,体积增大。
三、临床应用
一:急性肾动脉栓塞 无创性肾动脉灌注显是
本病的首选方法。 临床:肾区急性剧烈持
续性疼痛,常伴血尿 影像:患侧肾灌注不良
甚至缺损,全肾实质 影小而淡,或局部缺 如。
肾静态显像
二: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筛选 肾动脉狭窄-远端肾动脉压及血流量降低-刺激肾素生成-作 用于肝脏合成血管紧张素I-在ACE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 II-肾小球微球小动脉收缩-灌注压及滤过压增高-自动调节 肾小球滤过率
瘢痕征:凹陷性缺损区
边缘征-显影肾皮质围绕肾盂积水的空白区, 延迟显像可见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填充
▲ 肾盏、肾盂无放射性增强,提示显像剂 滞留在肾实质内。 ●原尿生成减少。 ●弥漫性肾小管管腔内淤塞。 ●肾小管管腔内压力增高。
排出影像
肾盏、肾盂或输尿管显影 明显而扩大,消退缓慢
在泌尿系之外出现放射性影像
(四)异常类型及临床意义
不显影-肾主动脉栓塞/肾移植超急性排异
显影迟,肾影淡而小-肾主动脉干狭窄和肾萎缩等
肾血流灌注影像 局部放射性缺损或减低区-局部缺血或良性病变
已知占位病灶的灌注影像正常或有较早和较多的 放射性聚集 (恶性病变)
(四)异常类型及临床意义
肾实质影像
不显影
持续不退:弥漫性肾小管管腔内淤塞
B超:膀胱占位性病变,左肾严重积水,左侧输尿 管下段扩张。
膀胱镜:膀胱容量正常,膀胱左后壁可见约4×3 cm圆形肿瘤,遮住左输尿管开口。
CT(未增强):膀胱左后壁近膀胱三角区软组织 密度占位病灶,突向膀胱内约4×3cm大小。 左肾盂及左输尿管上段扩张,皮质受压变薄。
病理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
问题:
③肾内局限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1cm难发现 )
多见于:肿瘤、囊肿、脓肿、肾梗塞、肾缺血(局部)
④肾内局限性放射性增高(肾小管腺瘤)
●肾柱(肾实质陷入肾窦的部分) ●热肾病(肾小管腺瘤) ●肾盂肾盏引流不畅。
可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或 先天性小肾。
第三节 肾静态显像
案例:
患儿女,1岁,间断发热、生长发育停滞3个月。
现病史:
患儿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吃奶差、 面色苍白、呕吐、腹泻、腹胀等症状。排尿时有 哭闹,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表现。家长未予 重视,也未予任何治疗。20天前因仍间断发热、 吃奶不佳就诊于当地某医院,给予肌肉注射青霉 素病情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而入院。
第十一章 肾显像及功能测定
肾脏解剖
肾皮质: 肾单位:每侧100W
肾小球 肾小管 肾小囊
肾脏核素显像图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的动力。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 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 内压)
2.肾小球滤过膜——滤过的结构基础。
辅助检查结果:
血常规:WBC 12.3×109/L,中性分叶粒细胞 0.87,淋巴细胞0.13,Hb 112g/L,血小板( PLT) 360×109/L。血清C-反应蛋白(CRP) 49mg/L。尿常规:蛋白(+),尿沉渣镜检:红 细胞O~2HP,WBC 60~80/HP。血培养:阴 性。清洁中段尿培养:大肠杆菌计数109/ml(2 次)。
六:移植肾的监测
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急性肾小管坏死(ATN),急性 排异(AR)、慢性排异(CR)、尿漏、尿路梗阻及环孢霉 素A肾中毒等。对这些并发症早期、准确的诊断与及时治疗 有助于防止移植肾不可逆损伤。
肾动态显像已广泛用于监测移植肾并发症。正常移植肾血 流灌注影清楚,早期肾实质轮廓清晰、形态完整、放射性分 布均匀,清除相皮质影明显消退,膀胱放射性浓聚逐渐增强, 输尿管通常不显影。20 min时膀胱与肾脏放射性计数比值 (B/K)>1。
患儿发病以来精神欠佳,进食少,体重增长缓慢, 睡眠差,间断腹泻、腹胀,尿量少。
体格检查:
T 38.0℃,R 29次/分,P 112次/分,BP 98/60mmHg,体重6.0kg,身高68.5cm。 神清,精神萎靡。营养欠佳,生长发育差。双眼 睑无浮肿。心肺查体(一),腹平软, 未见肠型, 肝肋下2.5cm,质地中等,脾肋下未及。双肾 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一),尿道口无红肿。
正常移植肾99mTc-DTPA动态显像
急性肾小管坏死
24小时内发生 肾图表现:出现高水平延长线 显像表现:血流相>肾实质相
超急排异
肾图表现:水平延长线。 显像表现:只有血管影,无肾影。
第二节 肾 图
一、原理
静脉注射能快速通过肾脏并由肾小球滤过和/或 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 、分泌而不被重吸收的放射 性示踪剂后,用肾图仪的两个放射性探测器或γ照 相机在体外连续采集其滤过或摄取和排泄的全过 程,所记录下的两肾区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即为 肾图。通过曲线的升降变化可了解两侧肾脏的功 能状况和上尿路引流的通畅情况。
GFR:99Tcm-DTPA(肾小球虑过)。
(三)正常所见及参考值
2秒
2~4 分钟
4分钟
腹主动脉 上段显影
肾内小动脉和毛细 血管床的血流灌注
肾灌注显影
显像剂被滤过或摄 取在肾实质尚未被 冲刷至收集系统
肾实质显影
放射性向肾 盏、肾盂集中
集合系显影
膀胱
肾小球滤过率(GFR)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注射显像剂111~185 MBq(3~5 mCi)1~ 2 h后,用γ照相机或SPECT探头从后腰部对位于 双肾区行静态采集,以了解双肾位置、形态、大 小和放射性分布等情况。
三、异常类型和临床意义
①肾脏数目、位置及形态异常
②一侧肾放射性低于对侧,提示放射性降低侧肾 脏功能减退:多见于肾结核,单侧肾动脉狭窄、 肿瘤等。
1、该患者膀胱占位性病变阻塞左输尿管开口,引起 左肾积水,肾动态显像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什么 信息?
2、该患者左侧尿路梗阻后,为什么没有做静脉肾盂 造影?
明确左肾功能情况(包括血流灌注、GFR以及排泄 情况),有无输尿管扩张、肾盂肾盏积水等 碘过敏
问题:
3、如果要考虑作左肾切除,手术前99Tcm-DTPA显 像对留存的右肾功能判断有什么意义?
问题: 1、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初步
诊断?
尿路感染: 清洁中段尿培养:大肠杆菌计数109/ml(2次)。 尿沉渣镜检:WBC 60~80/HP。 血培养:阴性。 病程<6个月,急性 全身症状为主,间断发热,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考虑上尿路感染可能 性大。(β2微球蛋白,上尿路感染可升高,下尿路感染不升高)
2、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定位和病因诊断)还可 以考虑做那些检查,为什么?
进一步寻找泌尿道感染原因:有无先天性尿路结构异 常或反流 :B超:显示肾脏大小,有无结石、积水、囊肿、输 尿管扩张等结构异常; :99Tcm-DMSA显像:肾皮质功能,有无瘢痕征形 成
一、原理和方法
静脉注射慢速通过肾脏的显像剂,如99TcmDMSA(99Tcm-二巯丁二酸)或99Tcm-GH (99Tcm-葡庚糖酸盐),它们能被选择性浓聚并 暂时停留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
客观评价两侧肾脏的功能情况,对患侧肾残留的 肾功能以及健侧肾脏的功能状态进行评价,有 助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确定适合的手术方 案和评价预后
左肾梗阻但还残留部分肾功能,右肾功能较好, GFR>30ml/min,手术切除左肾,术后肾功能 指标基本保持正常;若右肾功能较差 <30ml/min,应尽量保存残留左肾功能,同时 治疗和用药时注意保护盒改善右肾功能。
右输尿管下端结石伴右肾积水99mTc-DTPA肾显像
应用利尿剂(呋塞米0.5mg/Kg)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