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1.镇江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21.镇江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5镇江市市志
政,卫生等职能,大港,高资卫星城承担居住,工业等职能,整体上体现了现代城市功能分区
的思想6。
行政方针直接促使了城市性质的转变。解放初期,镇江响应国家“以工业建设为中心”的
发展方针,沿江布置了大量工业厂区。古城区主要承担商业、行政、居住等城市功能。这时,
城市发展,居民生活都是为工业化服务的。城市性质是重要的港口、工业城市。随着工业城市
历史分期
明清时期 1906 年前 晚清民国时
期 1906‐1949 新中国成立
后 1949‐2004
新世纪 2004‐2014
城市主导产业
农业和手工业
轻工业 航运流通
轻工业 航运流通
现代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
旅游业
城市性质
县治 府城
殖民港口城市
城市空间结构
大市口单中心
“一主一副”:大市口 主中心、城西副中心
镇江入江口由丹徒口移至大京口。该时期
古运河从镇江老城当中穿过。具体的穿越
路线是运河自镇江城南向北,自镇江城的
南水关进入城市,从城市当中穿过,最终
从北水关流出后,向西经拖板桥,在石浮
桥口沿大京口河道入江。值得一提的是,
运河在城内穿越的那一段被称为关河。关 河为唐宋的穿城运河,它作为大运河运输
图 1 镇江历代城池变迁图
1985 年总体规划规定老城区原则上不再新建工厂,按“点块式”工业布局,把市区分为以轻 工、仪表工业为主的七里甸工业区;以船舶、机械工业为主的官塘桥工业区;以机械工业为主 的东南郊工业区;以电力、化工为主的谏壁镇工业区;以建材工业为主的乔家门建材工业基地。 同时,受卫星城规划思潮的影响,镇江建设了以港口、工业为主,外贸、商业为辅的大港,交 通发达的内河港口的高资。这使得城市平面形态沿江“一字型”展开,形成“一城两区”的城 市空间结构,奠定了现代镇江城市格局。由于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城市快速扩张,东西市区路 网逐步打通。
界区”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市区运河以东为主要的行政教育区域,城西滨江一带为租界晚清民 国工商业区,其间以大西路这条商业轴线串联,大西路两侧为居住、商业为主的生活区填充。 主要现存的历史片区有小码头街,大龙王巷片区。民国 18 年 2 月江苏省政府迁镇,曾制定《发 展省会及各县市政方案》。开始了大规模拆城、填河、筑路和改建桥梁5。先后建成中山路、中 正路(今解放路)等主干道及桥梁和排水设施。开辟了象山码头,吸聚了很多人口与公共资源, 形成了早期的“工业新城”。
4 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变动
4.1 工业建设的直接影响
这一阶段,工业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布局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五计划”中相继沿江 建设了纺织厂、大东造纸厂、粮储厂、油脂化学厂、造船厂等。这一时期,滨江岸线基本被工 业厂区占领,用于人民生活的岸线基本为零。工业化引导城市向北翼拓展,形成了“工业新城、 生活老城”的空间结构。
但进入晚清民国之后,随着镇江工商业的发展。镇江城市稳定了上千年的空间结构,在滚 滚涌来的商流的冲击下而被突破。
3 晚清民国镇江城市商业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动
3.1 晚清民国镇江商业发展
晚清民国镇江商业的起步是
1858 年《天津条约》的签订。镇
江被辟为通商口岸,1861 年在云
台山设立租界区3。自此以后长江
镇江凭借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中鲜有衰落,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性城市。 在镇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自组织生长和外来力量的侵入、行政指令的引导都曾主导了 城市发展。本文主要选取镇江—这个多种力量冲击,融合,发展的城市,结合历史地图1的方法 对其城市空间结构变迁进行分析,试图归纳镇江历史以来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见表 1)。
在镇江的城市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主导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作用力也各不相同。本 文通过历史分期的研究,分析总结镇江城市史上每一次变革性的突破背后的内在机制作用,以 期对其他城市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1历史地图是通过梳理古代历史图像信息和历史文献中的文字信息,整合到现状要素地图中,达到转译提炼历史 信息的作用。
4.2 工业建设的间接影响
工业化的建设也带动了城市其他功能区发展。工业化的推进还推动了城市其他功能区的发 展。工业化的发展迅速带动了城市产业工人的规模,相应产生了大量居住区的需求,而国家也 逐渐纠正了之前重工业轻民生的城市发展方针。这一时期,镇江加强了城市道路的建设,为城 市稳步扩张打下了基础。城市道路则要拓宽中山路、电力路、解放路、镇焦路等,新建跑马山 路、周家河路、黄山南路等,打通宝塔北路、双井北路、润州山路、黄山北路等。在对外交通 方面,建成三茅宫长途汽车站,过境、出境干道均规划为 40 米宽。在住宅建设方面,规划要求 实施“相对集中、街坊结合、临街先行、分期改造”的方针。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相结合,在象 山、九里街、宝塔山、七里甸等地发展居民点。在城市公用设施方面。兴建长 22.36 公里的大 环城线与长 11.36 公里的小环城线道路,合理安排老港港区,保护风景园林,增设商业网点及 文教卫生设施等这一阶段功能布局更多体现为城市尺度的分区关系,主城承担居住,商贸,行
因素的影响下,按照科学规划思想,形成了几个
新的空间功能区域,即北部沿江工业区。再加上
已有的商业区,城市空间构成布局的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重点为改善民生服务,增 加公共服务设施间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老城居住条件改善。但基本保持了“沿江一字型”
6镇江市规划草案(1972 年)
图 4 镇江新世纪空间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2002 年总体规划要求形成“一个主中心、一个副中心、五个区级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如 图 4)。一个主中心即大市口中心区,以此为核心向外围扩充,包括大市口中心商业区、中山路、 解放路和大西路街区,以及长江路滨水区等区域,老城中心区主要功能定位为商业金融、旅游 服务。一个副中心即南徐分区中心区,由南徐大道和檀山路构成的中心区域,南徐分区中心区 的功能定位主要为行政,辅以科技、文化、体育、会展商务等功能。五个区级中心为丁卯、谷 阳、大港、谏壁、高资。
2汤雪璇. 近代交通方式转型对江南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镇江老城为例[D]. 东南大学, 2010. DOI:10.7666/d.y1760993.
展相对缓慢,被限制在唐代罗城的范围内,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结构没有出现跃迁式发展。后 人主要在明清府城的基础上以修补建筑或加筑城池的方式扩展城市。如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抵 御江北清军的包围,在明清府城北翼加筑太平天国新城。城墙位于中华路与长江路交界处东侧, 城墙截面呈梯形,东西长约 25 米、高约 4.5 米、上宽 1.1 米、下宽 1.6 米,城墙外侧用石块交 错叠砌,中间填以小石块,从原府署后十三门起,经龙埂真上北固山后峰顶,又沿江而西至运 河口,再沿运河转南至西城外,筑起的一道新城。
构的形成起了重要影响。沪宁铁路干线由老城西南绕城而出,并有一条货运引线向北伸入长江
码头,向。整体形态为“穴”字形,封住了镇江城市向西拓展的空间,因而镇江长期的城市发展
空间基本限定在老城及滨江一带。这一阶段,镇江空间结构主要为“双中心模式”,“老城—租
3郑忠.论近代中国条约口岸城市发展特征一与非条约口岸城市之比较[J].江海学刊,2001(4) 4戴迎华.镇江开埠问题略论[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9(9)
主导交通方式
运河漕运
长江水运 铁路
计划经济下的轻工、航运 “一城两区”:老城中
业城市
心区、高资谏壁两区
公路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三角重要的港口
风景旅游城市 区域中心城市
“一体两翼 一核四区“
高铁 公路
表 1 镇江历史分期城市空间结构演替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
2 明清时期镇江的城市空间结构
隋唐时期,修筑了大京口河道,运河
1 引言
镇江是中国江苏省所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江苏南部,古时称“润 州”。是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重要组成 部分;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在此汇就中国“江河立交桥”坐标,素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镇江 境内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高铁、沪蓉高速公路、扬溧高速公路、312 国道、104 国道等通 达全国各主要城市,长江流域第三大航运中心——镇江港通江达海。
镇江城市规划与空间结构变迁研究
王皓冰,刘鹏程
摘要:本文通过历史研究发现,晚清民国时期,沪宁铁路的建造,不仅决定了晚清民国以来镇江城市的空间发展 格局,而且还带动镇江的商业迅猛发展,致使其城市空间结构在缺失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自发的发生本质性变 动。新中国成立初,为了合理分布工业生产的区位,行政指令则成为影响构建镇江城市空间结构的最重要因子。 新世纪以来,镇江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处于加速期,土地有偿使用、住房货币化的重大推力使得城市爆发式增长, 在总体规划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主一副五区”的空间结构。镇江这三个时期,因主导城市建设的力量不同,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也截然不同,前者缓慢有机,后两者规则严整。通过以上历史分期研究,我们分析得 出镇江城市发展受到交通力、自然力、行政力、自组织力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镇江 城市规划 城市结构 变迁
航运兴起,转口贸易兴盛,城市逐
渐向西扩展,城市经济中心也随之
由大市口前往城西4。由于古渡口
历来是古代人们商业往来的中心,
再加上晚清民国外国侵略者在这 一带兴办晚清民国工业的刺激,导
图 2 镇江晚清明国时期空间结构图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致了城西地区的跳跃式发展(如图 2)。“大市口—大西路—租界区”的空间发展轴形成,大西
北门均相错布置,城内路网纵横交错,主要为十字形方格网正交,也有与山体水系关系密切的
曲线形道路。比较特别的是,北面城墙设有两处夹城(东夹城(晋陵罗城)与西夹城),宛如鸟之
双翼,夹辅着州治中心。后又筑了一道土城,作为夹城的外廓,称“罗城”(如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