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 物 的 驯 化_小学自然教案

动 物 的 驯 化_小学自然教案

动物的驯化_小学自然教案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野生动物是怎样被驯化为家畜家禽的。

2 、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比较野生动物与驯化后的家畜、家禽有什么不同)和推理能力(从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推想野马、原鸡、野鸭的驯化过程)。

3 、通过野生动物被驯化为家禽家畜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动物界是变化的,人不仅能利用自然还能改造自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挂图或投影片——野猪的驯化、野马的驯化、原鸡与家鸡、野鸭与家鸭、人工饲养鹿。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l 、提问:(1 )自然界的动物是从哪里来的?(进化的结果)(2 )动物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自然环境的变化)2 、谈话:动物的种类很多,按它们生活的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类是人工饲养的。

想一想,人工饲养的有哪些动物?3 、讲解:在自然界中生活的动物统称野生动物,人工饲养的动物可以称作家养动物。

家养的动物也有不同。

有的只是经过短期的饲养,它们的形态、习性与野生的同种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例如人工饲养的鲤鱼、青蛙等。

有的多年来世世代代由人工饲养,在自然界里找不到与它们形态、习性完全相同的野生动物,例如猪、羊、马、牛、狗、家兔、鸡、鸭、鹅等; 其中猪、羊、马、牛、狗等哺乳类叫做家畜,鸡、鸭、鹅等鸟类叫做家禽。

家畜、家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l 、指导学生认识野兽驯化为家畜(1 )讲述:我们先来了解家畜是从哪里来的,例如饲养得很普遍的猪是从哪里来的。

家里养的猪确切说叫做家猪(出示家猪图)。

自然界里原本没有家猪,只有野猪(出示野猪图)。

(2 )观察:家猪与野猪的样子有什么不同?(3 )谈话:野猪生活在什么地方?它的性情怎样?(4 )讲述:远古时代,人类靠采集和打猎生活,野猪就是当时猎捕的野兽之一。

起初,由于盯猎的工具很落后,多是木棒、石块等,捉到的野猪很少,人们经常饿肚子。

后来,随着打猎工具的进步,有了长矛、弓箭等武器,捉到的野猪越来越多,一时吃不完,就把活着的小野猪养在用木头或石块围成的圈里(出示原始人饲养野猪图),供给它们食物,让它们继续活着,留作以后缺少食物时再吃。

另外,还可以让它们长大后繁殖小野猪,不必再冒着危险到森林里去捕捉。

就这样,野猪被人们一代代地饲养起来。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野猪不能到处乱跑,只能在圈里活动; 人供给它们充足的食物,不需要它们自已去捕食。

时间久了,它们的性情和形态都有所变化,例如变得比较肥了,不像以前那么凶猛了。

另外,人们发现生下来的小野猪,在形态和性情方面与它们的双亲关系很大,因此,人们根据需要,总是选择那些性情比较温驯、体肥肉多的野猪繁殖后代。

这样,经过人工饲养和世世代代的挑选。

饲养的野猪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它们凶猛的性情被驯服了; 另外,它们身体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牙齿变短了,腰变长了,臀变圆了,腿变粗了。

总之,与它们的祖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由体瘦肉少、性情凶猛的野猪,变成了体肥肉多、性情温驯的家猪。

(5 )提问:①现在你知道家猪是由什么动物变来的?②野猪为什么能变成家猪?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工饲养和人的选择。

)(6 )讲解:像上面所讲的那样,按照人的需要,经过多年的驯养和选择,将野猪培育成家猪的过程,叫做驯化。

所以,我们可以说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

(7 )讨论:①家猪是由野猪驯化来的,那么马呢?(出示野马驯化图。

)②野马与家马有什么不同?③根据野猪驯化为家猪的过程,推想家马是怎样驯化来的?④根据家猪与家马的由来,你有什么进一步想法?(启发学生推想所有家畜的由来。

)(8 )教师小结:家畜的祖先都是野兽,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驯化而来的。

2 、指导学生认识野鸟驯化为家禽(1 )讨论①我们己经知道家畜是由野兽驯化来的。

那么家禽可能是怎么来的?②常见的家禽有什么?你认为它们可能是由什么鸟驯化来的。

(2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原鸡与家鸡、野鸭与家鸭。

(3 )观察:①家鸡与原鸡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②家鸭与野鸭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4 )讨论:①家鸡与原鸡的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家鸭与野鸭的形态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什么?(原鸡可能是家鸡的祖先,野鸭可能是家鸭的祖先。

)②家鸡与原鸡的不同、家鸭与野鸭的不同,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启发学生推想原鸡、野鸭在人工饲养、人工选择中的变化过程。

)(5 )教师小结:家鸡、家鸭确实分别是由原鸡、野鸭驯化而来的,其他的家禽也都是由野鸟驯化来的。

在人工驯化过程中,它们只能生活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

又有充足的食物,不可能也不需要到处飞翔,一代代总是这样,时间久了,它们的飞翔能力就差了,飞翔也没有祖先那么发达了。

另外,在人工驯化过程中,人们总是选择那些肉多、下蛋多的原鸡或野鸭繁殖后代,一代代总是这样,时间久了,原鸡与野鸭的体形、性情都发生了变化,与它们的祖先有了很大的不同,而成为驯服的家鸡与家鸭。

3 、指导学生认识驯化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我国在驯化野生动物方面的成果(1 )讨论:①人工驯化野生动物有什么好处?②除了常见的家禽、家畜外,你知道现在人们还驯养哪些动物?(2 )讲解:野生动物能为我们提供肉、皮、毛、药材等多种物品,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如果只靠狞猎的方法,不仅不能满足需要,还会带来破坏大自然的结果。

因此,人工驯养野生动物的方法是一种既有经济价值又能保护大自然的好方法。

现在,人们正在努力研究:哪些经济价值大的野生动物可以饲养,怎样饲养等。

例如,人们每年需要大量的鹿茸、踌香等药材,还需要大量的貉皮做皮大衣。

过去,多是靠杀鹿取茸,杀麝取香,捕杀野貉取皮毛。

现在,我国人工饲养鹿、麝、貉已经成功,可以不必杀鹿取茸、杀麝取香、杀野貉取皮毛了。

总之,人工驯养野生动物是既能保护大自然又有很大经济价值的活动,今后必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巩固应用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动物的驯化的知识。

2 、提问:(1 )家禽、家畜分别是由什么动物驯化来的?(2 )野生动物变为家禽、家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3 )现在开始驯养的一些野生动物,过很多年之后,可能会有什么变化?(4 )通过学习《动物的进化》和《动物的驯化》这两课你知道了什么?(动物界是变化的吗?促进动物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布置作业查阅、询间稻、麦、玉米等农作物是自然界原本就有的吗? 它们是怎么来的?( 这些农作物是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的培育而成的。

)课时:一节教学目的:1. 使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学习模拟实验的方法。

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运用因果关系法中的差异法,判断水蒸气凝结的原因。

4. 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教育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1. 水蒸气的凝结。

2.因果关系归纳法中的差异法。

3.露的形成。

教学难点:1. 用“对比实验”探究水蒸气转变成水的条件。

2.露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玻璃杯2 个、玻璃片2 块、热水、酒精灯、木夹、火柴、搪瓷杯( 或涂黑铁罐头筒) 、冰块、温度计。

演示材料:带盖杯子3 个,冷水,热水。

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教师:盛饭时,每当我们打开锅盖,可以看到锅盖上有什么?学生:有水滴滴下来。

教师:锅盖上的水滴是从哪里来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1 .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教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杯子,一个里面装冷水、一个里面装热水、一个里面不装水,请两个同学上来观察一下,三个杯子的杯盖内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装热水的杯盖内有小水珠,装冷水和没装水的杯盖内没有小水珠。

教师:以上事实说明这些小水珠与什么有关系?学生:与热水有关系。

教师:这些小水珠是怎样“跳”到杯盖上去的?学生讨论:启发他们推想:杯内的水变成水蒸气飞散到杯盖上去。

热水蒸发多,杯内水蒸气就多,杯盖上小水珠也就多。

教师小结: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杯内的水蒸气变成的。

2 .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教师:杯盖内的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那么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小水珠呢?让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学生思考讨论:( 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

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玻璃冷、一块玻璃热。

)教师:列表比较:甲杯温热水热玻璃片无小水珠乙杯温热水冷玻璃片有小水珠如果在两个实验中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学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板书课题:凝结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水受冷指导学生在课文填空处填写上述变化。

教师:你们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3 .指导学生认识露的形成教师:( 出示挂图) 庄稼和草叶上的水珠叫做露,它常发生在夏秋晴朗的早晨。

那么这些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进行预想,发表意见。

( 这些露珠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从物体中渗出来的、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

)教师:那么露是不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呢?我们用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一个搪瓷杯里放进冰和水,使杯子成为一个很凉的物体,把杯子放在潮湿的布上。

观察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为什么搪瓷杯外有小水珠出现? 这些小水珠是从哪儿来的?学生:这些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受冷变的。

教师:为什么有露的时候一般风很小?( 风大了水蒸气要吹散)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思考可以知道: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0 ℃以上) 凝结而成的小水珠。

指导学生填空( 课本第10 、12 页的空白处) 。

三、总结、巩固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水蒸气的凝结,并且知道了露是怎样形成的。

提问:什么叫凝结? 露是怎样形成的?质疑:关于露的形成,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若学生提出为什么露多在夏、秋季晴天早晨、无风的条件下出现,教师可讲解:夏、秋季日照强,水蒸气多;晴天昼夜温差大,晚上散热快;早晨,草叶温度最低,有结;无风或者小风时,能使水蒸气有较长时间与冷草叶凝结,凝结的水也不会很快蒸发,从而形成露。

四、布置作业思考:海水很咸、其中溶有较多的盐。

你有没有办法使海水变成淡水?板书设计:凝结凝结:水蒸气---→ 水受冷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无风、晴朗的天气课题13、月球探秘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上课日期12 月12 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了解人类通过对月球的不断探索,月球的奥秘将会逐步地被揭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