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李金英
1、选题
(1)从教育教学的问题及困惑中选题
小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教师天天置身于教育现场,这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
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怎样解决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既开放又有序;如何对待学生间的差异等。
教师可以从自己感到不很满意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去选题,长期积累,挖掘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来建立自己的“问题库”。
面对诸多的实际问题时,教师究竟该选哪一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 这要从值得研究的问题的价值和紧迫性方面考虑。
当问题成为困难时,教师需要分析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原因是什么。
继而查阅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教师关注、追踪、分析某个教学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课题。
如部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主要表现在没有掌握所学内容,解决的办法是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由此,可以形成一个课题:促成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策略研究。
又如,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模式,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之一。
在这一基本模式的常规实践中,也有新的问题值得研究。
比如《科学》课的探究式教学的情境设置模式如何构建,笔者将这一问题分解为“新授课的情境设置模式”、“复习课的
情境设置模式”、“实验课的情境设置模式”、“练习课的情境设置模式”等,每一个板块的研究就是一个小课题。
(2)在切磋交流中发现课题
教师之间的切磋与交流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
交流可以开阔视野,让教师更多地了解教育教学情况,这样,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逐步形成小课题。
(3)在理论学习中反思出课题
在阅读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或经验在联系、解读中逐渐清晰起来。
(4)从学生的反应中寻觅课题
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反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发现学生现实的需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挖掘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但有研究价值的小课题。
个案研究曾经在教育领域非常流行,是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的一种实践研究方法。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学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这些学生一些特殊的行为习惯,甚至是特殊的“癖好”。
正因为这部分学生与同年龄段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教育方法与手段进行教育。
否则,不仅达不到“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放过一个学生”的要求,这些学生还往往会成为班级、学校的破坏性之源。
如:一位教师遇到过一个非常厌学、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男生。
该生平时上课总是无所事事,不是东瞧瞧西望望,就是自顾自做些与上课无关的事。
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该生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对教师发脾气,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
根据这些情况,这位教师详细了解了该生的家庭教育(与其家长多次交谈了解到,该生是独子,在家非常受宠爱,现在家长对他也无可奈何)、小学教育情况,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与个性倾向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一个小课题即《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学生的教育对策个案研究》,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又如:“追星”就是其中一种现象。
在教师看来,学生对于影视明星的崇拜都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可现实是,教师越禁止学生“追星” (严禁在学校听、唱通俗明星的歌曲,看通俗明星的资讯等),学生越要去做,而且有“变本加厉”之势。
一位班主任就此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企图与“追星族”们舌战一番,以使他们口服心服。
但这位班主任后来反思这种做法从开始就错了,因为通俗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种文化对校园文化的侵蚀有洪水猛兽之势,势不可挡。
在班会上,“追星族”们就提出了青少年需要“追星”的N个理由,特别提到家长、老师强迫他们听、唱、看他们根本不懂也不感兴趣的所谓“高雅艺术”,并反问:这难道不是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吗?据此笔者转变思路,提出了《通俗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由于人力物力所限,笔者仅局限于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诸如《明星周杰伦对学生的影响》之类的小课题)。
(5)从已有成果的应用研究中归纳课题
研究的取向主要是将他人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自身的教育实践。
这类课题由于是学习他人的成果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比较适合年轻教师。
一般要从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他人成果选题,但必须注意可操作性。
(6) 总结经验形成课题
教师结合自己的兴趣,对自我教育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及总结,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理性分析。
这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亮点、成功之处,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形成自我教育特色。
这类小课题一般适合已经具有一定教学实践的骨干教师去研究。
如: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不同的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有不同的态度。
优秀教师则将课堂突发事件视为一种重要的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而开展研究。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必须具有很强的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和运筹帷幄的能力。
教师通过解决一个可能成为教育事件的突发性问题,可以变“害”为“利”,开发课堂教学资源,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但课堂突发事件有千百种,几乎没有一种会雷同,而且每一次突发事件都有其特殊的“棘手性”。
对此,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增长教学机智,笔者确立了《课堂突发事件处理研究》的课题,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学生遇到的问题不一定要教师本人亲自解决,也不一定要教师当场解决,更不一定要求教师直接解决。
并形成了处理突发事件的策略:与学生“打太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力量,面对“难堪”,公示“难堪”,主动承认不知道,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解答等
(7)创新工作中生发出课题
这类小课题往往需要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要求比较高,因此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去选择。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与原有知识结构相矛盾的情况,而这正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这些矛盾,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知识系统不全面而造成的,而是科学现象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可以成为小课题的来源。
《科学课程标准(7~9)》有一个教学案例叫《哪一支蜡烛先熄灭》。
这个案例描述了“一高一矮两支蜡烛在玻璃罩下,高的蜡烛反而先熄灭”的实验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也引入了此实验,并让学生实验。
但由于当天气温较低,实验中矮的蜡烛反而先熄灭了。
当时这位教师无法解释此现象,就要求学生自己解释(由于实验前,要求学生自己建立猜测与假设,几乎相同数量的学生选择两种不同的假设,即高的先灭或矮的先灭),在学生讨论后再次要求实验,实验结果是高的蜡烛先熄灭。
最后,得出结论:影响蜡烛熄灭的因素不仅仅有蜡烛高低、玻璃罩体积等,还要包括实验时的气温等因素(如果教室气温过低,蜡烛燃烧产生的热的二氧化碳马上被降温,矮的蜡烛会先熄灭)。
受学生这一实验探究过程的启发,这位教师对学生课堂实验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影响课堂实验结果的意外因素研究》课题。
2、搜集资料
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历史文献等收集书面资料,还包括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获得直接研究材料,还可以通过体验取得有关材料,并对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
3、确定研究目标与内容
小课题研究,教师不一定要撰写详细、规范的研究方案,但要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知道自己要研究什么,从而突出研究重点,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
必须明确课题要解决什么教育实践问题?该课题对教育教学质量有哪些方面的改善?
4、实施研究
教师要先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
可采用案例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法等。
应特别强调“草根式”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
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
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
因此,教师要注意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过的事情,教师要随时注意记录、反思和总结。
要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可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要注意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
小课题研究要注意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立足于教师个人的特点、兴趣和爱好,着眼于解决问题,改变思维方式,转变行为。
服务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注意与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必要时寻求专家引领。
5、表达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应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表达方式,应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课题成果。
“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倡导的成果表达方式很多,例如:教育叙事、论坛、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等。
这些方式便于操作,与教师工作实践相辅相成,能很好地解决工作与研究的矛盾,是教师教育教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其实在讲述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产生新体会、新发现、新认识,进行新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