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解析
费穆、桑弧
• 费穆,字敬庐,号辑止,祖 籍江苏、苏州; 1906年生于上海
• 桑弧,1916年12月22日出生 于上海,原名李培林,原籍 浙江宁波,中国导演、编剧。
1951年病逝于中国香港
• 《不了情》《哀乐中年》
• 一生在探求古典美学和民族
《太太万岁》
电影之间的关系,并以一批 艺术精湛、寄托深远的优秀
• 站在史论学科的制高点上来探求当今电影发展 的规律和趋势,规避艺术创新的误区,是电影 史这门理论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
成熟与厚重:战后电影的格局
• 概述:30年代中国电影拨正航向,走向现实主义发展道路,使中国电 影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产生的优秀影片至今为人称道;伴随着8年抗 战的结束,中国电影创作又重新回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道路上,30年 代的优秀经验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这时的中国电影又迎来了比较厚 重的时期。
的一个噱头。
• 于丹等学者心灵鸡汤般的国学解读,就相当于中医里面的“使药”, 只能起到的“运化”的作用。奢望他们能够治疗虎狼之症的“文化信 仰缺失”便显得力不从心了。 ———蒙言蒙语
总结:
•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审视中 国文明、汉赋、六朝散文、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戏剧,都是每个时代创造的文化高峰。 他们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存在着某种联系,当代 中国电影的中兴亦不能摆脱此种传承格局,重 新审视被歪曲的传统核心价值,是为了让当今 电影的发展和策划重塑道德和价值走向。
高,是创作的高峰期; 《东亚之光》(何非光)、《塞上风云》(应云卫)、《青年进行曲》、
《中华儿女》(沈西苓) • 4、停顿与复苏时期(1941年~1943年~1945年) 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 ,反共浪潮再起,国民政府下令“中国电
影制片厂”、“中央电影摄影厂” 停止拍摄一切影片。到1945年抗战 结束的几年间,全国一共只有5部影片出现。
• 雅:在艺术追求上面,不能笼统地说抗战电影不追求艺术成就,但是 也不必讳言抗战电影上的艺术停滞;富有个性的影片缺乏,电影的艺 术感染力也受到了影响。
“孤岛”电影的商业、艺术流脉
• 概述:“孤岛电影”以更加个人化、多样 化和商业化的方式完成了抗敌御侮、保家 卫国的时代命题,并在电影史上完成了第 一次的家国置换和伦理政治置换的叙事格 局。
• 程季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后在移动演剧队、抗敌演剧五队 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后任中国歌舞剧艺 社监事会监事长、新加坡中华艺术专科 学校教师。建国后,历任文化部电影局 艺术处业务秘书兼演员科科长、艺术研 究室主任,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社长兼总 编辑 • 文华电影公司:《夜店》《假凤虚凰》
• 《祝福》《天仙配》水墨动 画《鹿铃》
影片载入史册的电影艺术家。
案例分析:
2009年胡玫的电影《孔子》产生巨大争议的原因何在?
• 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影视策划人的意义——从《论语》里还原一个孔子
仁的观念(恭宽信敏惠到对待“怨恨”的态度)——泛爱众;《士兵突击》? 伦理有序(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单纯、浪漫; 对待理想的态度《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直接、个人色彩浓重; 对待自己的政治生命(知其不可而为之,道不行)——古怪; 毕生诉求(克己复礼、中庸)——古板、理想主义;
• 《木兰从军》(1939年2月) • 《木兰从军》:有意识地从现实角度出发
把握历史题材,在古人身上关注着可以配 合大时代的新生命,隐约的在影片中感受 到了抗日战争的现实图景。 • “太阳一出满天下,快把功夫练好它,强 盗贼来都不怕,一起送他们回老家” • 《铁扇公主》(1941年)万籁鸣、万古蟾、 万超尘“万氏三兄弟” • 《山水情》
• 此时的中国电影格局分布: 昆仑公司:“一”“三”“五”“八”“万” 文华公司:“小”“太太”“哀乐”“艳阳天” 政府制片系统:“天堂”“遥远”“松花江”“乘龙”“幸 福”“还”“夜店”
《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八千里路云和月》 《小城之春》《太太万岁》《哀乐中年》《艳阳天》 《天堂春梦》《遥远的爱》《松花江上》《幸福狂想曲》《乘龙快婿》 《还乡日记》《夜店》
二、抗战电影的艺术特色:快、纯、真、雅
• 快:制片速度快,抗战电影的艺术标尺是宽泛的,不能以正常的道德 标准以及艺术发展规律来要求此时的电影创作;
• 纯:影片的主题单纯一致,表现外敌的残暴、入侵造成的屈辱以及本 国民众的抵御外侮的决心、热情等;
• 真:真实性突出,真人真事,真实的战役再现等,形成了纪实风格; 《八百壮士》
• 《孔子》最大的失误在于:影片策划者极力使孔子的故事生活化、人性化, 但不知觉中忽视电影描述历史的规则,其历史想象和故事创作有了媚俗之嫌; 即精神重构失败。
对历史表述应把握的原则:
• 1、对史料进行解读时注意现实中受众的观影需求; • 2、敬畏之心永存、媚俗欲望收敛,不能把国学、史学作为文化投机
成熟与厚重:战后电影的艺术价值 战后电影的类型概述
主流形态电影:代表了战后中国电影主流方向的现实影片创作,是中国 电影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江春水向东流》(史诗悲剧)、《八千里路云和月》(纪实影像)、《三毛流浪记》 (戏剧与讽刺艺术结合)、、
《万家灯火》(冷峻现实主义)→《城南旧事》(林海音原著、吴怡弓导演)
多样形态的艺术风格创作:以《小城之春》为代表,把中国电影语言风 格化进行了成功的试验。
讽刺艺术的温情化、喜剧化创作:
a、文华公司出品社会风俗喜剧,如: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太太万岁》 b、以昆仑公司为代表的讽刺喜剧,如:赵明严恭导演的《三毛流浪记》,《乘龙快婿》
对待《小城之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程季华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与当代电影学者
百年中国电影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抗战电影的分期
• 1、抗战爆发初期(1937年~1938年),主要以新闻纪录片为主; 《卢沟桥事变》(1本),《抗战特辑》(1、2集)等 • 2、武汉时期(1937年~1938年10月),主要以故事片创作为主; 《八百壮士》等 • 3、重庆时期(1938年~1941年皖南事变之前) 故事片的创作质量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