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言,并认真付诸实施。很多电影公司拍 电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而且重视影 片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电影公司的经 营者也往往是电影创作者。
历史分期
(3)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 古装片、武侠片、神怪片成为最流行的电
影类型 其中还有交叉结合的小类型,比如古装 武侠片、神怪武侠片、稗史片。
思考题:
代表人物: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 蜀芹、滕文骥、黄建中等
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 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新生代) 张元、娄烨、王小帅、路学长、贾樟柯 等 后六代
几种不同的梳理方法,目标都是为了 站在一个合适的高度对电影史获得一个 清晰的全局性的观照。而不是一盘散沙, 或者仅仅死记硬背一些枯燥的史料数据, 当然对史料的精准记忆也是重要甚至必 要的,但是如何对众多史料进行理解, 如何在它们之间建立起一种解释性框架, 则是更为重要的。史料只有放在一个问 题或者研究计划中才有意义。
电影内在的商业属性 电影是充满机油味和铜臭味的玩意儿。 电影的高成本和高额回报的可能性。
历史分期
(4)变革时期(1932――1937) 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的变革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发生很大变化。
左翼电影运动
历史分期
(5)非常时期(1937――1945) 国统区电影 延安地区电影 租界区电影 沦陷区电影
为何出现这些流行的类型?
武侠片作为一个最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 类型片在此后出现过几次浪潮?有什么 样的流变?
政治、经济、社会的动荡不安:
1927年 “4.12”反革命政变 国共两党分 裂
1928年 北洋政府垮台,国民党建立南 京政府。
社会动荡
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除了充满英雄 人物和革命斗争的宏大事件的“大历史” 之外,人们尤其是普通人如何在日常生 活中安身立命?电影的消遣、解闷、调 侃、找乐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动、纪实还原
二、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二、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 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 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 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郑正秋: 伦理情节剧电影 电影教化观念
张石川:商业娱乐观念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20世纪 30、40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50、60年, 甚至8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贯穿中国第 二代导演的活跃期 。
红色电影
历史分期
(8)禁锢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 样板戏电影、三突出原则
历史分期
(9)再探索时期(1977――1992) 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几代电影人的创作热情
第三代导演:人道主义追求 第四代导演:诗化与感伤气质 第五代导演:中国电影“新浪潮”
商业电影与主旋律电影:
中国电影简史
脉络梳理
地图与路径
电影史层理与学习研究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参考书目
《中国电影文化史》(李道新)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05年版
《中国无声电影史》(郦苏元、胡菊彬)中国 电影出版社 1996 年版
《新中国电影史》(尹鸿、凌燕)湖南美术出 版社
《雾中风景:1978--1998中国电影文化史》 (戴锦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蔡楚生、沈西苓、史 东山、费穆、孙瑜、桑弧等。
从单纯的娱乐走向社会现实。 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化。 电影语言的丰富。
第三代导演:谢晋、水华、王苹等。 红色电影的创立。 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 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 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 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
(6)丰收时期(1945――1949) 以战后进步电影为代表
产生《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 云和月》、《乌鸦与麻雀》、《万家灯 火》等电影经典
电影经验的延续与发展,整体上进入成பைடு நூலகம்熟时期
历史分期
(7)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 (1949――1966)
在电影的题材内容、意识形态、电影语 言、生产管理等方面都产生巨大变化
1923年,《孤儿救祖记》,在叙事、表 演、镜头语言上更电影化了,票房轰动, 作为一个标志,结束了中国电影初期的 尝试阶段。
“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 的故事片”
历史分期
(2)探索时期(1924――1927) 增强了自觉性,既包括电影作为艺术的
自觉,又包括电影作为企业的自觉。 这一时期影片公司纷纷成立,发表宣
1、历史分期 2、中国电影导演谱系 3、类型与风格的流变 4、两种主要的美学传统
历史分期:
历史是无限延伸的,分期也只是“抽 刀断水水更流”,历史的年表纪事和因 果律是没有开始与结尾的,我们对一系 列事件的起始和究竟的追踪是没有尽头 的。历史学家有必要限定他们所要探索 的这段历史的时间范围,把无限延伸的 历史划分为若干有意义的阶段和部分。
多种电影史(histories)
电影事实的多个层次,电影史的多个层次: 美学史:关注电影艺术(形式、风格、类型) 传记的历史:关注某一个人生活的历史。 工业或经济的历史:关注商业运营。 技术史:关注电影的物质性载体 社会、文化、政治的历史:关注电影在整个社
会中扮演的角色
中国电影史的脉络梳理
商业电影在80年代末的一次小浪潮; 主旋律电影作为国家意志象征系统在90 年代初被强化
历史分期
(10)市场化时期(1992――) 市场化时期的主旋律电影,“新主流电
影” 商业电影:张艺谋、陈凯歌的市场化转
型;冯小刚贺岁片; 另外一条道路:黄建新电影 新生代导演:个人化、自叙性、青春冲
(1)、尝试时期(1905――1923)
1905 《定军山》
1923 《孤儿救祖记》
最初只是对戏曲片断的记录,后来和叙 事相结合,产生大量叙事短片和少数长 故事片。这一时期,中国人对电影这个 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 态度开始电影拍摄活动,没有明确的艺 术目的,也没有清晰的经营方针,唯一 的想法就是把电影拍摄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