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但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弘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发表,给爱国主义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

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历史限定。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在今天,我们讲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1]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它作为一种正义的、极具凝聚的力量是古今一脉相承的。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一)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是一种崇高的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竭尽忠于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神圣义务。

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表现为人民为争取自己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其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2]可见爱国主义是民族向心力和情感纽带及团结奋斗的基础,能否形成国家和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

(二)爱国主义教育现状1、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氛围不浓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现象严重。

建国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却普遍淡漠。

现在整个社会是政府抓经济、企业忙生产,学生忙升学,不能形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失去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家庭、学校教育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但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很好地调整,白热化的优质教育竞争导致残酷的淘汰,考场变战场。

高考、中考、中学、小学一片“火海”。

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学校教育的德智失衡,拼命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3]。

近年来,来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初中生少,高中生更少,学校以一个班甚至以十几个人代替全校数千名学生祭扫现烈的现象不断发生。

此外,我们的中小学都设置了思想德育课、历史课等,但这些课程往往都作为副课而不被重视,被主课挤占现象严重。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一)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我们祖国的优良传统美德。

历史上的一些道德规范在今天已失去存在的价值,如“一女不嫁二夫”、“不孝有三,无子为大”等已被当作封建礼教而摒弃,而爱国主义却始终是基本的素质要求。

爱国情素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远古时代开始,先辈们生于斯,长于斯,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了解、熟悉着祖国的地理环境,并不断受惠于祖国的物质资源,创造了文化,积累了文明。

他们一代又一代享受着祖国文化的熏陶,又为促进文明奋斗着。

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的爱恋之情,并通过演化、提炼、升华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对民族对祖国真挚而深厚的爱。

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国家和每个国家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因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都有所不同。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来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力量。

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

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虽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但是也具有共同的内容和特点,这就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和反动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的独立和统一。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学习历史入手,特别是要学习近代史和现代史,使人们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状,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为实现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积极效力;为实现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同进行无产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必须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科普教育,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清除中小学生脑子中的迷信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正如国家科委副主任邓南所说:“青少年是中国未来发展和希望所在,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科技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21世纪的成败。

”让我们象抓基础教育一样,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真正确立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取向,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三)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培养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有了爱国主义的情愫,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各个方面落实到位,才会为祖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主义教育既需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其本身也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也就是说,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学生是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支撑的。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其教育的系统性和深刻性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爱国主义”当作一个专题来讲。

要联系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爱国主义的本质涵义:爱祖国和爱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紧密相联。

并联系“公民义务”的具体内容,强调指出:热爱祖国是每一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公民的一项神圣义务。

通过系统教学,让他们知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历遭劫难,而仍以强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一大法宝。

同时,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发扬爱国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常常是总结过去,瞻望未来。

我们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的起点,回首刚刚过去的100年,我们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差距,成绩使我们为祖国自豪,差距使我们为祖国奋发。

在新世纪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所在。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经济、科技水平发展较低,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健全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状况,如果没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如果没有热爱祖国、建没祖国的责任与热忱,我们便只能临阵退却,只能自暴自弃,只能任人宰割,甚而再次成为附庸。

只有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才能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对祖国的繁荣富强、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为此而倾注全部心血、贡献全部智慧。

这是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竭的动力。

(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力度1、社会的宣传教育政府的重视与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的引导。

注重政策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

要制订相关法律,保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如修订和设立国家安全法、各机关及社会组织活动法等来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地位;在确立清明为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可在清明前后设立专门的全国性“烈士悼念日”等。

二是组织保障。

在全国应成立爱国主义教育指挥系统,各级地方也应有专门的爱国主义教育组织。

我国目前在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管理上比较混乱,民政部门负责烈士陵园的管理,教育部门负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部门负责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的管理,团委负责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部门负责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工作,此外,各地的党史部门、关工委、妇联、工会也有爱国主义教育的职能,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组织具体负责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在力度上、效果上不够,很难组织统一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学校宣传教育学校是学生完成社会化、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如何使学生能切实有效地掌握爱国主义知识,必须通过课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课本内容的渗透。

在每门课程课文的选择和编排上要有连贯性,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要有渗透性,如语文的教学可与历史的教学相对应等。

如语文课上《郎牙山五壮士》,历史课正好对应讲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地理课对应讲故事发生的地点,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地理知识的了解,也便于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知识的理解,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是各门课程的及时渗透。

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时能随时发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能融会贯通,掌握知识。

三是在各种活动中的适时渗透。

如通过升旗仪式,可灌输学生国旗、国歌的来历,有关《国旗法》的知识,升国旗、放国歌的礼仪知识等。

今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学校可组织一些纪念活动,同时及时灌输学生一些历史知识,如解放战争中有哪些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等等。

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来组织开展,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年龄不同,心理的成长发展不同,接受的能力也不同,要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

小学生的活动要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初中生与高中生可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生的教育就应侧重于实践和对理性的思考的引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