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肺

清肺

养阴清肺汤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养阴清肺汤英文名称:yangyin qingfei decoction定义:同名方约有2首,现选《重楼玉钥》卷上方。

组成:大生地二钱,麦冬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薄荷五分,玄参一钱半,贝母八分(去心),丹皮八分,炒白芍八分。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方剂学(二级学科);方剂(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中药方剂,是一种治疗白喉的常用药方。

最早记载于喉科专著《重楼玉钥》。

方歌为: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麦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目录方剂概述临床应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重楼玉钥》相关记载《医学碎金录》记载各家论述临床医案编辑本段方剂概述方解方中生地、玄参养阴润燥清肺解毒为主药;辅以麦冬、白芍助生地、玄参养阴清肺润燥,丹皮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而消痈肿:佐以贝母润肺止咳,清化热痰,薄荷宣肺利咽,使以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

共奏养阴清肺解毒之功。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

挟表证者适当加入轻扬宣散之品,如桑叶、葛根等;热毒重者,选加连翘、银花、土牛膝以清热解毒。

2.肾阴虚者,原方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者加天冬。

3.扁桃腺炎、咽喉炎属阴虚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编辑本段临床研究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防治鼻咽癌放疗后所致急性1:7腔黏膜反应的临床疗效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3例。

两组均行根治性放疗。

治疗组予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对照组予西药常规雾化吸入,两组疗程均从放疗开始至放疗结束。

结果:出现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治疗组为69.6%,对照组为91.3%;反应出现时的放射剂量,治疗组为(40.09±10.87)Gy,对照组为(31.12±11.23)Gy,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损伤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养阴清肺汤雾化吸入能明显减轻口腔黏膜的放射性损伤,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急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时的放射剂量,降低反应级别。

编辑本段实验研究药理研究证明,养阴清肺汤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其毒素也有较强的中和能力。

抗白喉杆菌《福建中医药》1964(5):1~12,实验结果表明,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高的抑菌和杀菌能力,对白喉杆菌在体外也有很高的“中和”作用,既破坏毒素的毒性,也破坏毒素的抗原性。

其中抗菌力较强的药物为生地、丹皮、甘草;而中和毒性能力较强的有玄参、麦冬、贝母;白芍在两方面作用均较明显;而薄荷在两方面作用均较差。

抗菌力量与“中和”毒素力量似乎是两种独立性能。

从原方中减去任何一味药,其抗菌作用都比原方为低,而“中和”毒性能力,则没有明显影响。

编辑本段《重楼玉钥》相关记载【来源】《玉钥》卷上。

【组成】大生地2钱,麦冬1钱2分,生甘草5分,玄参1钱半,贝母8分(去心),丹皮8分,薄荷5分,炒白芍8分。

【加减】质虚,加大熟地,或生熟地并用;热甚,加连翘,去白芍;燥甚,加天冬、茯苓。

【功效】养阴润燥,清肺利咽。

【主治】喉间起白如腐,即所谓白缠喉也。

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音声清亮,气息调匀易治。

白喉。

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拔去,咽喉肿痛,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

【禁忌】如有内热及发热,不必投表药,照方服去,其热自除。

【附注】本方制成膏剂,名“养阴清肺膏”(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制成糖浆剂,名“养阴清肺糖浆”(见《中药制剂手册》)。

编辑本段《医学碎金录》记载【来源】《医学碎金录》引聂云台方。

【组成】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石膏、人中黄、生地、玄参、白芍、浙贝、木通、桑叶、薄荷、鲜芦根。

【主治】咽白喉。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1.《中医方剂学讲义》:方中麦冬、玄参、生地、丹皮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甘草生用,泻火解毒;贝母润肺化痰;薄荷宣肺达邪。

合用具有养阴清肺之功。

2.《方剂学》;本方为治疗白喉的常用方。

白喉一证,多由素体阴虚蕴热,复感疫毒所致,治宜养阴清肺为主,兼散疫毒。

方中以生地养肾阴;麦冬养肺阴;玄参清虚火解毒;丹皮凉血而消肿;贝母润肺化痰;白芍敛阴泄热;少佐薄荷散邪利咽;甘草和药解毒。

综合全方,滋养肺肾,消肿利咽,微散表邪,故对阳虚白喉,确有良效。

编辑本段临床医案1.喉痹:魏某,女。

患喉痹,咽喉肿痛,滴水不入,药不得下,病来较暴,俨已封喉,唇口色乌,眼面俱肿,气痰轳轳,筑筑然若将窒息,病势颇危,某医院拒不收治,求诊于余。

予曰:热毒太炽,肿毒太剧,但非必死证。

因喉闭药物难下,先以雷氏六神丸置舌上,以温水少许润之,至第二日茶水勉下,乃投养阴清肺汤,原方薄荷减半,生地加倍,越七日诸病消失,气平神清如常人。

2.白喉:采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制为合剂,治疗白喉213例,处方:生地一两,玄参、麦冬各八钱,丹皮、白芍、薄公英、板兰根各四钱,银花、连翘、百合、川贝、薄荷、甘草各三钱,煎成90毫升,分次频服,另加吹喉散吹喉。

服药后多数于第二天退热,白膜消退最快者为2天,最迟者12天,平均为5.5天。

杆菌培养转阴最快2天,最慢12天,平均6.4天。

213例中,痊愈192例,死亡21例。

3.急性扁桃体炎: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炎50例。

处方:大生地八钱,白芍四钱,玄参八钱,浙贝四钱,甘草二钱,麦冬四钱,薄荷一钱,丹皮四钱。

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三钱;小便短黄者加车前子二钱;口干者加天花粉三钱。

结果:治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

在有效病例中,轻者服药1剂,重者4剂,多半服药2剂即可获效。

服药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清肺清肺汤【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组成】薏苡仁防己杏仁冬瓜子仁各23克鸡子白皮7.5克【用法】上锉为散。

每服12克,先以苇叶半握切碎,用水300毫升,煎至230毫升,入药同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时服。

【主治】肺经实热内壅,发热汗出若露,咳嗽气喘,咽中塞如呕状,或唾脓血。

清肺汤【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异名】紫菀汤(《普济方》卷一八四)。

【组成】紫菀茸杏仁(去皮、尖) 诃子(煨,去核)各60克汉防己30克【用法】上锉为散。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鸡子白皮1片,煎至160毫升,去滓,食后服。

【主治】上气咳逆,喉中如水鸡声,喘息不通,呼吸欲绝,脉浮。

清肺汤【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一。

【组成】麦冬天冬知母贝母甘草橘红黄芩桑皮【用法】水煎服。

【主治】肺经燥热咳嗽。

化瘀清肺汤地龙30g制川雪30g魚腥草30g制白尖12g瓜蔞皮12g川贝10g浙贝10g甲珠15g黄芩15g橘络5g钧藤10g葶苈子25g草氏20g主木15g制一又10g阴虚加北沙参15g五味子10g肺寒白痰者加桂枝15g干姜10g苏叶10g水煎服,每付煎3次,兑一块,分3次服,每日服2次,15付一个疗程.辨证加减:1、阴虚,加北沙参15g,五味子10g;2、肺寒白痰者,加桂枝15g,干姜10g,苏叶,10g;3、重症者,每日一剂,分3次服15付一个疗程.。

外用【间质化瘀膏】敷肺区;4、出现心衰,可服用“强心汤”;5、出现呼吸衰竭,可服用“苏子葶苈汤”;6、贫血者,可服用“阿胶补血汤”。

摘自中国中医中药孔氏验方馆,由孔彪儒老师提供,要注意加减,辨证论治。

羚羊清肺丸与养阴清肺丸都是清肺止咳之药,但两种药在用药与主治上是截然不同的,须根据临床的症状选择用药。

羚羊清肺丸由24味中药组成。

主治:肺胃热盛,感受时邪所引起的身烧头痛、四肢酸懒、咳嗽痰盛、咽喉肿痛、鼻衄咳血、口干舌燥。

养阴清肺丸由8味中药组成。

主治:阴虚肺热、津液不升引起的咳嗽少痰、久嗽喑哑、口干舌燥、咽喉肿痛。

羚羊清肺丸所治之症为风寒之邪侵入肺,造成肺气闭塞不宣、郁久化热、咳嗽痰盛热邪伤肺、伤津。

羚羊清肺丸以解毒、清肺热、止咳化痰、开宣肺气为其主要功效。

羚羊清肺丸以“清”为主,一般情况下多为“实证”,在组方及用药上以清热解毒药为重。

养阴清肺丸以“润”为主,所治之症,为“肺阴虚”及“津伤”,此症多为慢性疾病,为“虚症”。

肺阴虚形成的原因很多,多由“实证”或“急症”的治疗不彻底转变而来。

肺阴虚所表现的症状为“虚热”或“潮热”。

肺阴虚之症,不是几日能除之病,须坚持用药2-3周或更长时间。

再强调一下,羚羊清肺丸与养阴清肺丸使用的要点是:前者以“实证”为主;后者以“虚症”为主。

服用方法及药量尊医嘱或按说明书服用。

清肺抑火丸清肺抑火丸[处方来源]《寿世保元》【处方】黄芩140g 栀子80g 知母60g 浙贝母90g 黄柏40g 苦参60g 桔梗80g 前胡40g 天花粉80g 大黄120g【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30~15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为淡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或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苦。

【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化痰通便。

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注意事项】1.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有效期】48个月【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临床应用](1)用于肺热咳嗽,痰黄稠黏,口干咽痛,大便干燥。

(2)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炎、肺炎,有大便秘结者。

[卷六\泻热门]上焦热【凉膈散】治大人小儿积热烦躁。

多渴。

面热唇焦。

咽燥舌肿。

喉闭、目赤、鼻衄、领颊结硬。

口舌生疮。

谵语狂妄。

肠胃燥涩。

便溺闭结。

睡卧不安。

一切风壅。

皆治之。

连翘(四两)朴硝(二两)川大黄(二两)薄荷黄芩山栀子甘草(炙。

各一两)上七味为末。

每服三钱。

水一盏半。

竹叶五七片。

蜜少许。

煎至七分。

去渣。

温服。

食后。

小儿半钱。

量岁数加减。

得利下。

止后服。

【龙脑鸡苏丸】治胸中郁热肺热。

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

虚劳烦热。

柴胡(二两锉。

同木通。

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两宿。

绞汁后。

入膏)木通(二两锉。

同柴胡汁)阿胶蒲黄人参(各二两)麦门冬(四两)黄(一两)鸡苏净叶(一斤。

即龙脑薄荷)甘草(一两半)生干地黄末(六两。

后膏)上为细末。

以蜜二斤。

先炼一二沸。

然后下生地黄末。

不住手搅。

时时入绞。

下柴胡木通汁。

慢慢熬成膏。

勿令焦。

然后将其余药末同和为丸。

如豌豆大。

每服二十丸。

熟水下。

【洗心散】治心肺积热风壅。

上攻头目昏痛。

肩背拘急。

肢节烦疼。

口苦唇焦。

咽喉肿痛。

痰涎壅滞。

涕唾稠粘。

小便赤涩。

大便秘滞。

白术(一两半)麻黄当归荆芥芍药甘草大黄(各六两)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

水一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