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08康复推拿学重点

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08康复推拿学重点

08推拿学康复重点绪论部分1推拿学:推拿学是在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指导下,阐述和研究运用手法和功法训练防治疾病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推拿学是以治疗方法为学科分类的特征。

2《内经》对推拿的贡献:(选择)(1)概括了推拿具有的行气、活血、舒筋、通络、止痛、退热作用。

(2).记载了推拿可治疗的多种病症——痹、痿、口眼歪斜、胃脘痛。

(3).描述了有关推拿工具——“圆针”“鍉针”。

(4).介绍了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举痛论》(5).提出了对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标准。

3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十卷》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3《引书》是一部引术专著,描写了治疗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口内复位法、治疗喉痹的颈椎后伸扳法、治疗肠癖的腰部踩踏法和腰部后伸扳法。

4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已经有关于“膏摩”的记载。

5淳于意的寒水推头治疗头痛、身热、烦满等症。

6魏晋时期——《肘后方》记载下颌关节脱位的推拿手法整复。

捏脊法、抄腹法及用于急救的记载。

7隋唐时期是中国推拿的盛世.8宋代张从正——《儒门事亲》认为按摩分为汗、吐、下三法。

9宋代庞安时——运用了按摩法催产十愈八九创手法助产之先例,为后世用手法拨转胎位奠定了基础。

10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记载了利用身体重力牵引复位的方法治疗髋关节脱位的倒吊复位法和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

11中国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此外,我们今天采用的“按摩”这一学科名称,正是这一时期首先提出来的。

12明代——推拿。

首见于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13小儿推拿独特体系:穴位——点、线、面手法——多用推、拿,并有复式操作法治疗——配合药物(为介质;内服)14《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现存最早小儿推拿专题文献15吴谦《医宗金鉴》—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正骨八法。

吴尚先《理瀹骈文》是外治法中成就最大的、最有影响的一部著作。

基础篇2推拿作用发挥的直接原因:①提高局部温度②提高局部的痛阈③使痉挛的肌纤维拉长3推拿的作用原理(从西医角度看)(1)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2)改变系统的内能(3)调节信息3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穿第2-6颈椎横突孔,继经枕下三角入颅。

4椎间孔内行的是:神经根5推拿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

6手法基本要求:均匀柔和(特点: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持久有力深透7 形体的要求;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用力的要求:(1).近带远端(2).刚柔相济(3).整体用力方法是:起于根(足或丹田)顺于中(下肢、腰、上肢);发于梢(掌、指)8一指禅推法:作用于:肌肉层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畜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罗纹面频率:120-160次/分左右。

9缠法:以拇指指端着力,频率为每分钟240以上9滚法;作用于:肌肉层本法的频率在120~160次之间特点:沉肩垂肘悬腕立臀竖掌10掌摩法:用力宜轻不宜重速度宜缓不宜急11推法;1.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2推时应手指在前,掌根在后。

在向前推去时用实力,而往回推至原位时用虚劲。

12擦法:无论上下擦,还是左右擦,都应直线往返操作,不可歪斜。

14搓法:动作要领 1.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15抹法:(多作用于颜面部)动作要领:1.用力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

2.用拇指近端带动远端进行操作。

3.两手用力及两手的速度要对称。

16抖法:作用;松解粘连动作要领:1、先牵引后抖动,抖动要连续。

2、在抖动的过程中,始终要有牵引的力量。

3、抖动时必须做到连续、小幅度、快速、均匀。

17按法:动作要领(1)用力平稳,由轻到重,渐渐加力。

(2)“按而留之”:当压力达到所需力量后,稍停片刻。

(3)利用自身重力施加压力。

前臂和手掌无需用力。

18点法:动作要领(1).取穴准确,用力宜稳。

(2).手指用力保持一定姿势,避免在点的过程中出现手指过伸或过屈,造成损伤。

特点:瞬间用力19拿法:动作要领:(1)捏拿的方向要与肌腹垂直(2).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3)应以掌指关节运动为主捏拿肌腹,指间关节不动20捏法:动作要领:(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捏脊方向为自下而上,从臀裂至颈部大椎穴。

一般捏为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作用:调节脏腑功能21捻法:动作要领:捻动时以食指运动为主,拇指运动为辅。

动作要快移动要慢要有连贯性22拨法:动作要领:(1)先按后拨。

(2)拨动时应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

(3)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作用:本法可有止痛和解除粘连的作用23拍法:动作要领:(1)应虚掌拍打患者体表。

(2)腕关节要自由的摆动,且肘关节也要自由的屈伸。

(3)可单手拍也可双手拍。

(4)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

24摇法:摇颈法注意;(1)眩晕者慎用。

(2)速度不宜过快,幅度不宜过大,仅在受限区域内转动即可。

(3)应嘱患者睁开两眼以免头晕。

摇髋关节法:髋关节活动方向为:(外展、外旋)到(极度屈曲)到(内收、内旋)到(伸直)25扳法操作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稳准快巧26颈椎拔伸法:动作要领:固定近心端牵拉远心端注意:拔伸时应使患者头后伸30°左右特点:动作宜稳,用力宜均,持续作用。

27按揉法:动作要领:1 利用身体的重力。

2前臂与上臂主动用力。

28拿揉法:应掌握以拿为主以揉为辅的原则29梨状肌紧张试验临床意义:梨状肌病变检查方法:(1)病人仰卧,下肢伸直,医生将患肢作髋关节内旋,病人作对抗外旋,若臀部痛—>(+)(2)病人俯卧,医生一手使患侧屈膝,并下压使大腿内旋,另一手拇指按着梨状肌部位,若该处疼痛—>(+)30半月板重力试验临床意义:半月板损伤检查方法:检查外侧半月板时,患者侧卧位,将大腿垫高,使小腿离开床面,嘱患者作膝关节屈伸运动,使外侧半月板受到挤压和研磨,如有外侧发生疼痛或出现弹响即为阳性征。

接着检查内侧半月板,嘱患者反方向侧卧,上面的腿略外展,作膝关节屈伸活动,使内侧半月板受到挤压和研磨,若无弹响和疼痛,内侧半月板正常。

若出现弹响和疼痛,即本试验为阳性。

浮髌试验临床意义:膝关节腔内有积液。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腿伸直,医者一手压在髌上囊部,向下挤压使积液局部于关节腔。

然后用另一手拇、中指固定髌骨内外缘,食指按压髌骨,若感觉髌骨有漂浮感,重压时下沉,松指时浮起—>(+)31小儿的特点:(一)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二)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32小儿推拿手法应着重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

(手法基本特点)33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34小儿推拿操作要求:先做轻手法再做重手法35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活动时可达到最大运动的弧度。

(1)肩关节前屈:大约是70~90°。

后伸:大约有40°。

外展:大约80~90°盂肱关节(狭义的肩关节)外展只有大约90°。

内收:大约20~40°内旋:胳膊加紧在身体两侧,肘关节弯成90°,小臂向里转,手能摸到肚子,就是内旋最大角度。

大约70~90°。

外旋:和内旋相反方向。

大约40~50°(2)颈椎上身正直头也保持正直眼睛平视向前就是0°屈曲:大约45°。

伸展:大约是45°。

侧屈:大约是45°。

旋转:大约是60°。

环转:是360°(3)膝关节屈曲:大约135~150°。

伸展:大约5~10°(4)髋关节屈曲:大约90~130°后伸或者伸展:大约10~15°内收:大约20~30°。

外展:大约30~45°外旋:大约30~40°。

内旋:大约40~50°(5)肘关节屈曲:大约135~150°。

伸展:大约10~15°(胳膊夹紧贴在身体两侧,肘弯成90°,手握拳竖起大拇指,大拇指正好指向上,就是0°位)*为老师第一次说的仅供参考 #则为必考36(了解)椎间盘由髓核和纤维环组成作用:(1)椎体间的桥梁(2)脊柱运动和吸收震荡37握拳试验临床意义: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检查方法:病人患侧握拳(大拇指要放于掌内)然后主动或被动尺侧屈腕,若桡骨茎突处痛—>(+)二选一)1推拿学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2推拿的治疗原则(1).整体观念,辨证施术(2)标本同治,缓急兼顾(3).以动为主,动静结合二动作要领(五选二)1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畜力于掌处力于指着力于罗纹面2搓法:动作要领1.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3拨法:动作要领 1、先按后拨。

2、拨动时应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

3、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不动。

4扳法:动作要领:1.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生理功能2.扳法用之是“巧力寸劲”,不可用暴力、蛮力。

3.切不可强求弹响声5推法:动作要领:(1).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压力适中,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2).整个动作要舒展,操作路线要拉长,在发力动作时,呼吸要自然,切忌屏气。

(3).推时应手指在前,掌根在后。

在向前推去时用实力,而往回推至原位时用虚劲。

(4).应参考经络走行方向及血液运行方向推动。

(5).速度要均匀。

三实验(三选一)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临床意义:臂丛N受压检查方法:病人坐位或站位,颈部前屈,头向健侧侧弯,医生一手抵住病人患侧的头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反方向牵拉,颈部及患肢有疼痛或麻木感—(+)2、直腿抬高试验临床意义:坐骨N根受压(根性坐骨N痛)检查方法:病人仰卧,两下肢伸直,患肢伸直高举,若患难与共肢抬高达不到正常高度,并有腰痛和股后的放射痛—>(+)注意事项:(1)臀部必须贴住床面,必要时,医生按住患难与共者髂嵴处,以固定骨盆;(2)下肢必须伸直,不能屈膝,尤其是高举的下肢更要注意;(3)应与健侧对比;(4)记录方法:直腿抬高试验——左:90度、右:30度(5)识别假阳性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临床意义:进一步证明是坐骨N根受压检查方法:直腿抬高—>也现腰腿痛时—>放低5度~10度后—>腰腿痛消失—>背伸踝关节—>又出现腰腿痛注意事项:(1)放低5度~10度时,要无症状(2)背伸踝关节时,膝关节伸直(3)记录方法:加强试验阳性/阴性3网球肘试验(Mill氏试验) 临床意义: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检查方法:病人屈肘,医生一手固定其肘部不使其上臂转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从屈肘位拉到伸肘位,同时使前臂旋前和屈腕,若肱骨外上髁处疼痛—>(+)四鉴别题(三选一)1一指禅推法与拨法的鉴别2搓法与捻法的鉴别3抹法摩法推法的鉴别手法相同点不同点操作作用层次作用罗纹面一指禅推法 1.操作上手法均是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以上肢带动着力部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