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6期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 .6 2007(总第82期)J OURNAL OF F UZ HOU UNI VERS I TY (Ph il osophy and Soci al Sciences)Ser i a lNo .82收稿日期:2007-04-27作者简介:林 伟(1966-),男,福建龙岩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晓宏(1966-),女,山东济南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设计林 伟,刘晓宏(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厦门 361002)摘 要: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使设计形成了全球语境。
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入手,分析其与现代设计的关系,而成功的应用案例对设计的深厚影响,是挖掘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元素,繁荣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吉祥图案;现代设计;中国元素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21(2007)06-0111-03全球化进程使整个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形成了一种 全球文化 。
在现代化背景下,设计置身于全球化语境,迎来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新设计思潮。
多元文化的冲突、碰撞、融合,使得民族性与全球化成为当代设计面临的两大课题,设计的民族认同也受到了人们愈来愈强烈的重视。
[1]相同的传媒方式,相同的制作技术,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传承和发扬民族特色是设计师们努力解决的问题。
优秀传统图案的再利用是在现代设计中彰显民族特色的重要手段。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已经开始了对民族的、人性的、文化的和历史的因素认真反思,试图从民族性审美切入,从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寻求艺术及美学的根基,以强调各自的民族认同,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是日本和德国在设计上取得的成就。
德国的设计现代、理性、充满国际主义设计风格,但其民族化的设计语汇清晰可见,日尔曼民族崇理性、讲实效、善思辩的特性依然存在;日本的设计则是东西方美感兼备,洋溢着浓郁的东洋风韵。
吉祥图在中国优秀传统图案中占有很大比重,吉祥图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代文明。
中国吉祥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处独特景观,它题材之广泛、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样、流传之久远,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所谓吉祥,!庄子∀人世间#曰: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成玄英注疏: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意即喜庆好事不断出现。
[2]吉祥图是那些表达吉祥幸福的纹样、图案或文字。
吉祥图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
吉祥意识和吉祥图案从远古走来,绵延不断,对我们今天的设计有着深厚的影响。
一、吉祥图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首先,吉祥图是现代设计的常用素材,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
中国吉祥图形符号的资源极其丰富,它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 典籍 。
吉祥观念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普遍存在,是人类共同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的心理特征。
[3]现代企业在进行形象设计时也在寻求吉祥的表达,因此吉祥图常常被当做首选的素材。
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111∀标志的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
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如中国联通的标志源于如意结,是中国古代吉祥图形 盘长纹样的现代演绎。
无独有偶,中国邮政电信总局,中国移动总公司的企业形象也用了吉祥纹样 回纹。
回纹又称 回字纹,作为一种传统的装饰纹饰,经历千百年的演变,现在仍然深受人们的欢迎。
在生活中如果你留心,就会发现身边许多回纹的装饰纹样:布匹上面的正反回纹,瓷器上面的单回纹,诺基亚的一款手机键盘也采用了回纹的设计∃∃回纹凭借其简约婉转的美,经过上百年的洗礼而长存了下来,演变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造型艺术,更上升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符号。
因此,传统吉祥图的应用具有独特的民族情感,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现代设计的常用素材。
其次,吉祥图是彰显中国元素的良好载体,是在现代设计中制造回归感的主要手段。
回归是一种精神体验,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代设计的全球化进程,多多少少地使设计失去了一部分民族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多样性。
由于过多地模仿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国内近些年的设计作品缺乏自己独有的文化元素。
在一些国际性的设计大赛中,中国作品能让评委刮目相看的往往是那些为数不多的具有 中国元素的作品。
在西方设计界流传着一个观点: 没有中国元素,就没有贵气。
什么是 中国元素?这是个很难用一句话说清的问题。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它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既有形而下的具体物质,也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
中国风格的魅力可见一斑。
以现代标志设计为例,标志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
中国与西方在一些基本的哲学和美学观点上有着差异。
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
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 写实重 传神,在意境上追求 大巧若拙的浪漫飘逸境界。
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
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
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申奥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识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
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
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正所谓 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吉祥图以其中庸和谐,大气周到,秉持中国传统文化等特征,堪称中国元素的良好载体。
二、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吉祥图案如何融入现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独具风采,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远,但中国的设计始终没能形成中国风格,久而久之,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就很难找到中国特色了。
尤其是在日益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设计已被置入西方的设计文化格局,无论是设计方法,设计教育、设计思想还是设计话语都深深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纷纷呼吁要倡导 中国情,要回归 人本主义,要寻找 中国元素,因为对传统的尊重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但是回归 中国情并不是复古,而是融合。
融合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是吐故纳新,是兼收并蓄,是对各种文化观念的吸收和统一,是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提法虽然不新,但对我们正确处理全球化语境中民族认同问题有指导意义。
因为在设计中如果不遵循国际标准及现代普遍的审美趣味,就不会有广泛的市场,就无法赖以生存;如果抛弃本民族的深厚传统,就会失去设计形成的根基。
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对民族传统我们要在继承中回归,在融合中创造。
因此,如何在现代设计与传统民族风格语汇中找到一个合理的契合点,将传统艺术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中,是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下将民族风格合理地溶入现代设计的方法。
契合点之一:移花接木吉祥图形,形态各异,古趣拙朴。
是中华民族在各个不同时期社会生活的形象诠释,同时也如实反映出了人们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时代的代表特征。
这一类的图案一出现,立刻能把人们的思绪引到那个特定∀112∀的时期、特定的环境或特定的事件上,因此,这类图案在使用时可以改变,只是给它寻找一个恰当的使用环境即可。
如博物馆的墙面装饰图案等,就是移花接木手法的巧妙运用。
契合点之二:得意忘形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视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 意、传其 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
一根线条在西方人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
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
我们可以借助图案本身所特有的持久性和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互动。
如 太极的理念就常常为设计师们所借鉴,它在强调动感、和谐的形式美的同时,蕴涵着变化统一、收放自如的哲学理念,传递着道家学说的 动静观和 时空观,其太极图案常常大可不必出现。
契合点之三:形神并举许多为世界认同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作品,都从传统图形中获得了灵感,脱离了传统这片沃土,中国文化融入现代设计的难度就会加大。
如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就成功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凤凰纹样,并采用中国特有的 喜相逢的结构形式,一凤一凰振翅高飞,铿锵和鸣,将媒体的特点,以及品牌立意高远,领唱同侪的王者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至,用两只飞翔盘旋的抽象凤凰形象代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互补和交融,体现了融汇东西、荟萃南北的文化观念,具有明显的华夏文明的烙印。
形在融神中出现,神在变形中提升。
三、结语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因此,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传承与创新本来是相对的概念,但是没有传承,就无从谈创新;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了意义。
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 中国这个大品牌有着永恒、智慧、神秘、工艺精湛以及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传统图案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对于设计而言,不管是形而上的设计思想,还是形而下的设计元素,都是中国文化精髓中的沧海一粟,也远不止传统吉祥图这一项。
要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这样,不但增强了文化厚重感,而且有助于设计理念的延伸和视觉感染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1]陈汗青,邱国鹏.民族认同%%%设计文化民族性再阐释[J].艺术∀生活,2007,(1).[2]郑银河,林伟.吉祥图[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3]钱正盛,钱正坤.吉祥图符[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责任编辑:余 言]∀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