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博弈要求在处理双边和多边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通过“1+1>2”的机制,共同把“蛋糕”做大,而且在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各方均取得较自由竞争更大的利益。
共赢博弈理念已经一枝独秀,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思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共赢博弈体现在多个方面:
与自然的共赢博弈。
在传统“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理念指引下,人类对自然界的许多征服活动,往往破坏了生态失衡,招来大自然越来越严重的报复。
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类只有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维护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世界的共赢博弈。
科学技术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的高度:世界上军事相互对立双方的力量,都足以毁灭对方,甚至毁灭整个人类。
再坚持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只能同归于尽,唯有共赢博弈才能避免人类自身毁灭自己的悲剧。
各国经济竞争的共赢博弈。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既给参与者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也使得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相互依存。
这种情况决定了不同国家既要竞争,也必须合作,而且不能损害第三方的利益,只能求取共赢。
企业竞争的共赢博弈。
在现代开放社会中,企业之间结成共生关联的统一体。
任何一方,本来就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地“活”,或者说任何一方的“活”,本来就必须以对方也“活”为必要前提,任何一方一旦置对方于“死”地,那么它实际上也就是置自己于“死”地。
任何一方,也不可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地“赢”,只有企业双方的共赢,才能更好发展。
人际关系的共赢博弈。
个人之间也会存在利益冲突,有为获得己利而不择手段者;有见利忘义,为谋取一时私利而违背道德良心者。
不可否认,在人际关系的博弈中,以损人利己达到自己“零和博弈”的目的,顶多获得短期利益,不可能获得长远利益。
美国心理学家荣格曾经提出一个公式说:“我+我们=完整的我。
”下面的例子,就能表明荣格公式的意义。
农田旁的三丛灌木中各住着一群蜜蜂,农夫想砍掉灌木当柴烧。
第一丛灌木里的蜜蜂哀求说:“看在我们每天为您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放过我们吧。
”农夫摇摇头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遂毁之。
几日后,农夫去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冲出一大群蜜蜂嗡嗡大叫:“你要敢毁我们的家园,我们决不善罢甘休”,农夫的脸被蜇了好几下,一怒之下,一把火将灌木烧掉。
当农夫要砍第三丛灌木时,蜂王飞来说道:“请看看这灌木的好处吧:这丛黄杨树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我们的蜂窝每年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和王浆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农夫放下斧头,心甘情愿地与蜂王合作。
在一个受灾的村落中,有一个不能走路的瘫子和一个盲人,他俩都躲在一个角落里。
眼看村中已经没人了,瘫子就招呼盲人说:“我当你的眼睛,你当我的腿。
你背着我,我给你指路,咱们就可以逃离这个地方。
”盲人一听很高兴,就背起瘫子,两个人离开了村子,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瘫子给盲人双眼,盲人给了瘫子双腿。
他们相互救了各自的性命。
一头豹子和一条巨蟒同时发现一只羚羊,豹子和蟒都认为得到猎物的唯一方法是先干掉
对方,于是豹子狠狠地咬住巨蟒的脖子,巨蟒则死死缠住豹子的身体,结果双双力竭而死。
根据博弈论矛盾冲突的三种结果,博弈有三种类型:负和博弈、零和博弈和正和博弈。
在第一个事例中,三群蜜蜂面对强大的对手,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共赢。
恳求使蜜蜂失去了家园,农夫得到灌木;对抗使蜜蜂和农夫两败俱伤;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目的。
在第二个事例中,“瘫子”或“盲人”因为在正视自身某种缺陷的同时,看到了对方身上的长处,他俩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好合作双方各方面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研究工作,最后一齐生存下来,获得了双赢。
在第三个事例中,双方可供选择的方式有四种,即一方放弃,另一方放弃,双方都放弃,双方平分。
但它们选择了干掉对手,结果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三个例子,足以诠释“我+我们=完整的我”这一公式的内涵。
事实上,商场上与人合作存在三种情形:第一,“博弈方”之间经常会出现利益方向一致的情形;第二,个人追求最大自身利益的行为,常常并不能导致实现组织或团队的最大利益,也常常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三,对方得益就意味着自己受损,表面上看是零和博弈,但不择手段的竞争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常是负和博弈。
因此,要摒弃传统的“抬高自己贬低对方”的“竞争法则”,学会与对方共赢,化竞争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学会与对方团结合作。
历史反复证明,一旦团队内部的成员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就会导致战斗力的整体下降,并且会给竞争对手带来可乘之机。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王朝,本来可借助短暂的和平重振国威,但朝臣李德裕、牛僧孺因私人恩怨,朋党倾轧,使大唐失去最后一次复兴良机;南明都城陷落后,宗室子弟不仅没有做到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反而勾心斗角,结果相继沦为亡国奴。
他们的争斗既不是为了坚持真理,也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因此不会赢得人们的丝毫同情和尊重,只能作为后世的教训或者笑柄罢了。
商场合作应该以史为鉴,要努力实现利益各方的“正和博弈”。
孔子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
”意思是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
他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是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
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有智慧的,这才是很好的合作共赢的心态。
选择什么样的存在方式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心态,商界、生活中无不如此。
第一要有开阔的胸怀。
“让一分山高水长,退一步海阔天空”。
现实中人们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游戏”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
这样无疑会造成两人关系不和,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如果不使性子,而是相互谅解,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矛盾和冲突朝好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负和博弈”的发生。
曹操官渡之战烧通敌信件稳定军心,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得到治国良相,这都是很好的例证。
第二要心地善良。
商场上“零和博弈”现象的发生,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对方的利益,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便心存恶念,自然便会用欺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努力地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闪烁着光彩,充满着喜悦与快乐。
你要尽量慷慨地给予他人以同情、鼓励、扶助,因为那些东西,于我们自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
相反,我们给人越多,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也越多。
我们把善意、同情、帮助给人越多,我们收回的善意、同情、扶助也就越多。
即使是给人一个温和的微笑,别人也会还你一个温和善意的微笑,这就促成了一个和谐的循环。
第三要互谅互让。
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至少其中一方要保持清醒,而另一方又勇于反省,过而能改,不能得寸进尺,从而“相逢一笑泯恩仇”,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
如果两个人个性相似,谁都不肯率先放下架子主动示好,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生活与工作划分得泾渭分明,绝对不会做出公报私仇或因私废公的事来。
比如西汉开国功臣萧何和曹参,二人私交虽然不好,但在公事方面从未出现过正面冲突。
当曹参得知萧何去世,马上嘱咐手下做好准备,说自己要出任丞相了,这除了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外,更是确信萧何决不会因私人恩怨而放弃举荐自己。
再如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说“以后让我见了他,让他下不了台”。
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廉颇终于顿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