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期至1990年6月15日改版: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1991年至1995改版: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1999年改版至2004年: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主要主持人主持顺序及主持人风格:王刚(1990,风趣,幽默,神秘)倪萍(1990,亲和力)成方圆(1991)周涛(1995-2000,大气、稳重、亲切、真诚)曹颖(2002,清新、感性)沈冰(2002/9/11客串)王玲玲(2003)节目板块:《开心一刻》《音乐星空》《请你参加》《新起点》《艺海春秋》《海外飞鸿》《天南地北》《东方奇观》《综艺快车》《综艺传真》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简史2005年8月26日,这是一个普通的夜晚。
在这个晚上,一个叫做《超级女声》的节目落下了帷幕,一个普通的成都女孩以三百五十二万八千三百零八票的高票数,成为这场平民选秀的冠军。
见证这一时刻的,是电视机前近4亿的观众。
不久之后,这个叫做李宇春的女孩登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亚洲英雄”。
在中国电视诞生的47年后,娱乐节目走向了癫狂。
90年代1990年3月14日,一档叫做《文艺天地》的栏目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开播。
后来,它改名叫做《综艺大观》。
《综艺大观》是一个标本式的电视文艺晚会栏目,延续了春晚的主要风格,可以看作是日常版、微缩版的《春节联欢晚会》。
《综艺大观》同《春节联欢晚会》一样,开播后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收视率在全国综艺节目中长期稳居第一,平均收视率18%,平均每期收视人数达2亿。
紧接着,《东西南北中》、《曲苑杂坛》等衍生栏目相继出现,并且均得到了较好的收视效果。
《春节联欢晚会》与《综艺大观》等晚会节目的成功,得益于文艺演出与电视媒体的结合。
在文化事业发展尚显欠缺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民众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很少,而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则相对较高,广大电视观众处于一种文化饥渴的状态。
电视的大众传播特性,将最优秀的文艺演出集中在荧屏中,利用最少的演出资源,覆盖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让观众足不出户却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综艺大观》等栏目的发展造成了三个直接结果。
第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第二,节目创作被过度开发,创作优秀节目越来越难;第三,创作队伍、演出队伍越来越急功近利。
而正是这三个结果成为《综艺大观》迅速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与《综艺大观》同时,中央电视台还有另外一档节目,叫做《正大综艺》。
《正大综艺》从来没有占据过中央一套的黄金时间,收视效果与社会反响也一直不温不火。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节目中居然存在着日后成为《综艺大观》掘墓人的重要元素。
当中国电视走到第40个年头,1998年,《综艺大观》开始呈现疲态,《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承受一浪高过一浪的批评之声。
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1000平米演播室的启用,没有给春晚带来更多的新鲜血液。
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注意到一个词:电视湘军。
电视湘军的崛起,是因为一个电视台,叫湖南经视;是因为一部电视剧,叫《还珠格格》;也是因为一个综艺栏目,叫《快乐大本营》。
《快乐大本营》开播于1997年7月11日。
湖南卫视的这一栏目几乎颠覆了人们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概念,综艺原来不一定非得是晚会,演员原来不一定非得唱歌、演戏,主持人原来不一定非得稳重端庄,游戏原来不一定非得在私下。
这一明星参与的游戏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开播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奠定了日后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口号的基础。
《快乐大本营》的成功,迅速引起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克隆、复制。
《欢乐总动员》等跟风的综艺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时,人们回过头来看央视的《正大综艺》,发现,这种明星参与游戏的形式,在《正大综艺》中早已出现。
但遗憾的是,这些游戏只是点缀,并没有被充分重视。
游戏中变回普通人的明星,以及观众在节目中的深度参与,成为《快乐大本营》的两大制胜法宝。
当观众厌倦了晚会,并且晚会质量不断下降的时候,《快乐大本营》让观众再一次提起了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兴趣。
与此同时,《综艺大观》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收视率开始下滑,社会影响力也大不如前。
1999年,在停播数月后,《综艺大观》进行了一次大的改版,重新出现在了央视一套的周末黄金时间。
同样是在1999年,同样是中央电视台,12月16号,改版后的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了引进自欧洲的益智类综艺节目《幸运52》。
不久之后,同为益智类综艺节目的《开心辞典》开播。
从此,中央二套开启了中国娱乐综艺节目的一个新时代。
此时,很多人发现,《幸运52》、《开心辞典》这种答题的形式,同样是《正大综艺》中的主要元素。
但《正大综艺》在答题的过程中少了两样东西:平民参与和物质奖励。
而这两点,恰恰是《幸运52》、《开心辞典》广受欢迎的关键所在。
也是在1999年,由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制作出品的《中国娱乐报道》开始在全国多家地方电视台播出。
娱乐新闻正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千年后《中国娱乐报道》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档栏目。
它的开播直接导致从电视,到报纸,再到网站,各个媒体都开出了专门的娱乐版面。
“娱乐新闻”这个名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随后,“娱乐记者”、“娱记”、“娱乐节目”等一系列相关名词纷纷出现。
另一方面,民营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第一次在荧屏上掀起如此大的波澜,民营公司开始得到从学界、业界到观众的注意。
2000年,曾经的北京光线电视策划研究中心更名为北京光线传媒有限公司,而因其民营属性,曾经的《中国娱乐报道》也被要求更名为《娱乐现场》。
光线传媒之后,欢乐传媒等民营电视制作机构进入人们的视线,而他们大多数也都是同光线传媒一样,以娱乐节目为主要经营对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民营公司的一种无奈选择。
这些公司的民营属性注定其无法接触到新闻的制作、播出,体育资源的高垄断性也使其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它们只能在娱乐节目,这一环境相对宽松的领域施展拳脚。
即使是发展到今天,民营传媒机构的经营范围也只是限于娱乐、影视、生活等领域,无法做出进一步的扩展。
时光走进了21世纪。
中国电视又站到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
网络,逐渐成为渗透进国人生活的第四媒体;手机,也逐渐显现出成为下一媒体形式的端倪。
有别于传统媒体,人们把网络与手机称作“新媒体”。
新媒体给了电视巨大的冲击。
在这里,人们可以浏览来自全球的新闻,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人们可以轻松地发布自己掌握的信息,人们可以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
于是,年轻人迅速拥入了新媒体的怀抱。
作为传统媒体,电视开始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
与新媒体融合,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电视工作者的共识。
但是该怎样融合?这成为摆在电视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2003年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推出了一个叫做《超级男声》的节目。
这只是一个歌唱比赛,从形式来看,它跟中央电视台举办多届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并无本质区别。
但是,在这个节目中,决定选手去留的不是专业评委,而是观众通过短信投票产生的票数。
《超级男声》借鉴自成功的美国综艺节目《美国偶像》,是在普通人中选拔演唱明星的比赛。
它在电视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吸收了新媒体的经验,放低门槛,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参与,而每一个普通人又可以自由地表达对于歌手的看法,进而决定每一位选手的去留。
这一新颖的节目形式得到了湖南省内观众的青睐。
接着,2004年,与《超级男声》形式一致的《超级女声》出现在了湖南卫视的荧屏上,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注意。
2005年,第二届《超级女声》登场,其火爆程度让许多电视人瞠目结舌。
于是,我们看到了本片开头的一幕。
同《快乐大本营》、《幸运52》、《开心辞典》一样,当《超级女声》成功之后,抄袭、复制的节目大量出现。
2006年,在全国播出的大大小小的选秀节目达一百余家。
选秀节目迅速进入一个短兵相接的胶着状态。
各个节目纷纷拿出各种招式进行炒作,最终,2007年8月10号晚上,在重庆卫视的荧屏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
这个叫做《第一次心动》的选秀节目很快成为观众声讨的对象。
在电视荧屏的另一端,混乱的场面也引起了广电总局的注意。
8月15号,广电总局下发通报,称《第一次心动》“格调低下”,责令停播。
同年9月21日,广电总局再次下发通知,规定从当年10月1日起,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禁止播出选秀节目,并且不能直播、不能由观众投票。
电视选秀节目急速走向没落。
2008年,被中国人称作奥运年。
奥运会的到来让一切娱乐综艺节目黯淡无光。
中国的娱乐综艺节目在喧嚣之后归于了平静。
尽管如此,每当周末打开电视,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各电视台大同小异的娱乐节目。
它们依然是各电视台自办栏目的支柱,是除电视剧外吸引广告的主要节目样式。
娱乐节目是各家电视台最值钱的品牌,是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样式。
优秀的娱乐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成为各电视台争抢的香饽饽。
(作者:刘学哲,本文为《电视写作研究》课程的作业,原为十一集电视理论文献片《电视·行路难》第一集《娱乐综艺——金樽清酒斗十千》的解说词,略作删改。
)时尚电视节目的发展之路所谓时尚,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应该指的是一段时期内能引领时代潮流、包含人间万象的各种议题和信息。
而狭义的时尚,理所当然地被理解为穿衣戴帽的时装类内容。
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狭义的时尚类电视节目。
因为广义上的时尚节目,在目前的中国尚未能出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究其原因大约是这种题材的开发非常困难,而狭义的时尚节目显然要好做得多,而且也好看得多。
1、中国时尚电视节目的尴尬现状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几档时尚电视节目基本只锁定在服饰和美容上面。
这恐怕是因为媒体策划中需要让"对象大众化"的缘故吧。
"对象大众化"指的是内容和大众的脉搏产生共振、形式上采用对象喜欢的样式、并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讲述。
在这一点上,我们现有的一些时尚类节目做得都还算到位。
对于开拓了《美丽俏佳人》这样一个时尚电视节目的创始人李静而言,节目的成功让她信心倍增,目前正在策划一个面向已婚女性、甚至是贵夫人的时尚电视节目,内容将会比现在的《美丽俏佳人》更加多样化,但依然不外乎穿衣戴帽等和生活有关的话题。
然而,仅有这些难道就能够挖掘到时尚的本质吗?时装、美容这样的实用型指导节目虽然是观众所爱看的,但是,它对时尚的内涵和精神缺乏应有的关注和自己的态度,在表达手法上流于表象,无法代表一个产业在电视节目上的最终形态。
时尚业在中国的起步时间并不长,当国外的各类时尚杂志纷纷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企图捞取最后一桶金的时候,中国的电视业界却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或者说是行业竞争带来的危机感,仍然在荧屏上循循善诱地告诉观众怎么样穿衣戴帽,而无视如同娱乐业、体育界一样的时尚业界正在经受日新月异的变化,譬如YSL品牌的创始人伊夫•圣•洛朗因病去世的消息,在中国的电视媒体上就未曾做过详尽的报道——这条新闻在时尚界的份量完全不逊于美国911爆炸案,可是中国的电视界却在这种时刻失语,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