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复习PPT课件
• 矛盾的普遍性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每一事物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
• 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实制宜,因地制宜,因材施 教,因人而异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特殊性,社会 主义原则是普遍性,它们是有机统一的,必须两 者结合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对教条 主义,反对否认社会主义原则的错误观点。
• 社会存在
– 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人的因素
• 上层建筑
–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
– 生产力的发展
• 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规定了社会发展的各种 社会形态、社会性质和结构面貌,制约着其它社会矛 盾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推动社 会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 会结构,性质和面貌等;它的变化发展决定社 会历史的变化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更替和发展。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性质,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 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 商品的二因素 •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马克思认为,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比社 会革命家作用大的多,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引起了深刻的变化。
• 物质的唯一特二性的观点
• 唯心主义观点
– 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物质和意识谁是第 一性,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同 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的标准 。
•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 普遍联系 ,永恒发展
•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赫拉克里特讲的,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发展,具有辩证法的 思想。
• 形而上学观点
–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矛盾
–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感性之物
• “水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 “人是一架钟表,不过是一架巨大的及其巧妙的 钟表。”
• “我思故我在”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唯心主义经验论(主观唯心主义)
• “英雄造时势”
– 是历史唯心主义,夸大英雄作用,否认人民群 众的历史作用 。
• 资本的本质
– 一种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 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 动者
• 商品
– 商品是指通过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交换的劳动产品不属 商品。
• 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实践起决定作用,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要 发展,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样才能真正 建设社会主义。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 础形成和巩固服务,上层建筑反作用性质取决 于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 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它由人的社会关 系总和决定的,社会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是随着人的社会实践而变化的。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 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体现量变引起质变规律的有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真理
–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 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 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社会实践
• “有用就是真理”
– 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否认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是有用的, 但有用不一定是真理。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 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 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限。
• 坚持可知论和反映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 界限,坚持了物质的辩证性与旧唯物主义 物质论划清了界限。
– 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 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 哲学史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产生的 两误种错误
– 经验论,唯理论
•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 实践是产生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 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 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实践是认识 的基础。
2011~2012综合复习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 学社会主义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来源
–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
– 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 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客观唯心主义
– 理在事先,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理念是世 界的本原
• 意识
– 人脑的机能,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社会的 产物,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一元论的哲学派别
– 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
• 作为辩证否定的“扬弃”
– 既克服又保留
• 事物的质变
–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