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章叠句-1
知识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章叠句-1
知识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 巧——重章叠句
【知识点解析】
一、定义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
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重章叠句运用的好,能让人赏心悦目,过目难忘。
李敖有句豪言说,五百年内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 敖,李敖,李敖。三个“李敖”重叠在一起,富有韵 味,可以说是重章叠句运用的典范。不论在古代,现 代,还是在外国诗歌中,重章叠句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为诗歌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典型例题】
解析: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
(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 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 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蒹葭》中的“苍 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 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 氛。 总结点评:
【知识点解析】 四、特别提醒 1.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 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 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 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 深长的韵味。
【典型例题】
阅读《关雎》和《蒹葭》回答问题: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
【知识点解析】
三、《诗经》与重章叠句 在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作品中,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
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 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在 《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而在《颂》和《大雅》, 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举一个《诗经》中典型的例子, 如《周南•芣芑》: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 少数的改变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重章叠句的作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答案: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 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 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 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 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 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
【知识点解析】
参考译文: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 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 一把捋下来。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采了又采车前子, 别好衣襟兜回来。
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 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 唱、轮唱的味道。清人方玉润说:“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 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 (《〈诗经〉原始》)这么说也许多了一些想象,但叠章重句的美 感,确实是很动人的。四言诗衰微后,这种形式也被捐弃,只能偶 一见之。倒是在现代诗歌中,又常看到这种情况,例如上面提到的 苏阳的歌曲《凤凰》。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之理。
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 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
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 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 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 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 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变式训练】
解析: 联系辛弃疾的创作背景,不难发现在诗中作者的创作核心 是“愁”,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如何将这种愁 展现出来,作者通过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 表现出哀愁。 总结点评: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 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重章叠句运用的好,能让人赏心 悦目,过目难忘。
【知识点解析】
二、作用解析 重章叠句在诗歌中运用得十分广泛,是诗歌的一种
表现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 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 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 情的抒发。
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 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给人以“百 转千回”、“绕梁三日”的感受。叠句运用得好,可以 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