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2
1931 9 18
14
1932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 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 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 谏”的历史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 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 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 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杨常事件是1929年1月10日晚发生的张学良枪杀的人张作霖在世时的得力干将杨宇霆和常荫槐的事 件,又称“枪毙杨常”。 枪毙杨常自损羽翼。杨雨霆人称小诸葛,这可不是白叫的。张作霖无论是问鼎中原,还是同日本人 打交道,背后都有这个小诸葛的影子。但张学良心胸狭隘认为杨雨霆有功高震主之嫌,于是在老虎 厅枪毙了杨常。可笑的是张学良竟然用硬币的方式来杀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小诸 葛在会轻易得罪苏而失去盟友?在处理日俄的问题上杨雨霆老道的多。在看事情的眼光上也是如此, 东北易帜之前杨宇霆曾坚决反对,认为蒋介石不可靠,国民政府更不可靠,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自 己打起来,后来的中原大战果然应验。可惜没有如果,张学良自损羽翼不得别人
影响:
中东路事件引火上身。东北易帜后,张学良在蒋介石的蛊惑下同苏联人干了一仗结果惨败而归。打破了日 俄之间互制约的平衡,为日本侵略东北做出了有利的条件。更使得张学良的心态上产生了句巨大的变化。 事后的918不抵抗与此役有密切的关联。
影响:
918错误的判断形式。说到918不抵抗将军应负全责,这个不再做过多的解释。如果当时 东北军能出顽强的抵抗而不是一味地保存实力,那么日本军政两界就会出现分歧。到时 候再加上国联的调停事态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 唐德场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 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 真的别无分店了。 • 邵铭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张学良与杨虎城当年身为国民党将领,不仅没有积极 剿共,还以非常手段挟持统帅,这种行为几乎等于是“军事政变”,即使在今天的中国, 也应该受到制裁,不可能被容忍,更没有所谓“平反”的问题。 • 刘大年:评价张汉卿先生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我们是把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 位,还是把国民党、共产党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动蒋中正参加抗日战争,是 抬高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贬低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谏”,是只有 张、杨能够起这种作用,或者还有别人能起这种作用?“西安兵谏”是个人或少数人的行 为,还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愿?根据以上三条原则去衡量,我们讲历史的人,只要不是负 鼓盲翁,就很容易对张学良的是非功过做出判断。学术讨论可以各说各的,但像张汉卿这 样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从民族大义去考虑问题,一切以 民族大义为重。 • 张学良嗜好毒品、女色,生活上是花花公子作派,甚至在指挥热河保卫战时,“只到前线 去过一次,还是为了陪宋子文;汽车每行15公里就得停下来,让他注射毒品”。张学良是 假将军、假英雄、假基督徒。
东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 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东北从即日起遵 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 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举标志着北伐的 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东北易帜只是实现了当时中国在名义或形式上的统一。而且 当时外蒙古仍被苏联所占据,加上原北洋政府仅于西藏设立 代表处而并未实际管辖也并未派驻军队。
张学良
简介
•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 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生于辽宁省 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 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 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 “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 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 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 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 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 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傀 变国毁 儡月”军沈 政,。队阳年 权东次。柳 ,北日日条月 开全,军湖 始境日以附日 了沦军此近夜 对陷侵为日, 东。占借本在 北此沈口修日 人后阳,筑本 民,,炮的关 长日又轰南东 达本陆沈满军 在续阳铁安 中 年国侵北路排 之东占大路下 久北了营轨, 的建东,,铁 奴立北是并道 役了三为栽“ 和伪省“赃守 殖满。九嫁备 民洲 一祸队 统国 八于” 治 年事中炸 。
影响:
二次直奉大战后奉系的势力达到鼎盛,但这样看似的辉煌却埋 伏着杀机。张学良身为方面军的军团长过于信任他的良师益友 郭松龄,最终造成郭军反奉险些端了张作霖的老巢。这次兵变 的损失,比两次直奉战的总和都要大!而奉系军阀也从此一蹶 不振无力抵抗南方的国民军。张作霖也不得不请日本人出兵解 围以至于为以后的日张矛盾埋下伏笔。令人讽刺的是,郭松龄 竟然打着张学良的旗号反奉。难怪大帅事后要扬言枪毙小六子。 在剧。
对于国民党来说:
西安事变完全失算。丢了东北没了华北张学良只能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前往陕北jg。但jg不成 反被忽悠。国内各军阀实力派在事变出来之后无一与之呼应,他翘首以盼的苏联人时不买他的 账。他知道自己被耍了所以这场闹剧还需要他自己来收场。其代价就是他的政治生涯到此为止。 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彻底消亡,国民党失去大陆这也是主因之一 。
影响:
东北易帜绝非上策。当然,东北易帜是张学良一生不多的几 个亮点之一,虽然有助于国家统一但以当时的形势对张学良 来说东北易帜绝非上策。 首先南方的国民政府并不稳定, 蒋桂冯阎各怀异心,之后的中原大战就是最好的证明。奉军 虽败,但主力并未受损。守住山海关保境安民,伺机而动才 是最好的选择。同时也不至于同日本彻底闹翻,这时,应该 向张作霖做的那样利用日俄相护牵扯,可惜30岁的小张没有 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看看东北易帜之后的局面,国家倒是 表面上的统一了。但东北的军政自成一体,换旗帜不过是换 汤不换药。南京政府既不能给张学良以帮助而张学良又不买 南京政府的帐,以至于最后惹翻了苏联逼急了日本,中原大 战之后的918接踵而至。
背景:
奉军内部原存在新老两派对立,新派中又分为土洋两派。出身 于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的郭松龄、李景林(土派)与出身 于日本士官学校的杨宇霆等(洋派)矛盾甚深。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由于地盘分配问题导致矛盾激化,郭松 龄居心推到张作霖,清除杨宇霆。并与冯玉祥、李景林结成反 对张作霖的“三角同盟”。
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 1929年7月,在南京国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围中,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 令长官张学良以武力强行收回当时为苏联掌握的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17日,苏联政府宣布从中国召回所 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国外交官迅速撤离,断绝外交关系。9月至11月,“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进攻中国东 北边防军,东北军战败。12月22日,东北地方当局代表蔡运升受张学良委派,与苏联代表谈判,达成《伯 力协定》。
张学良究竟错在何处?
大家很喜欢讨论张学良的这几个错误:
1、过于放纵郭松龄,乃至其倒戈。郭鬼子1925年倒戈,当时张学良24岁。 2、发动东北易帜。 3、冲动杀杨常(杨宇霆和常荫槐)当时28岁。 4、中东路事件,拍脑袋跟苏联开战,导致东北军内情暴漏的被动局面,28 岁。 5、918事变,不抵抗,失掉东北百万公里土地。当时30岁。 6、驰名中外的西安事变,时年35岁。
人物评价
由于“西安事变”,国共两党对张学良的历史评 价不尽相同。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 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不论张学良将军死活,我们中国共产党 评张学良将军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李敖: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张学良最伟大的是他 本可以做东北王,但是张学良热爱祖国,东北有 独立的本钱却没有独立,比台湾大36倍的地方不 肯独立。他的爸爸为此而死,他自己为了中国的 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中正从36岁关到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