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元

神经元


•“突触”定名 •“反射”概念 反射学说 •“交互”抑制
1977 •感觉神经纤维电活动
(英) Cambridge
1961
( 乙神 酰经 胆化 碱学 ) 方 法 学 创 新
1873
O.Loewi (德
英)1936
•传入冲动大脑诱发电位灌流实验 •“迷走物质”
1968 •神经末梢分泌
“脑功能侧化”
•大脑视觉信息加工 •视觉系统发育的可塑性
视 息 皮 1924 T.Wiesel (瑞典 美) 加 层 工 1991 E.Neher (德) 方膜单 法片通 B.Sakmann (德) 学钳道
•膜片钳技术 •单个离子通道电流记录
Levi Montalcini 1986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Italy)
意 义:
• 顺向转运:胞体合成的各种蛋白质、代谢 物、神经递质运输到末梢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发育 • 逆向转运: 胞吞大量物质 胞体清除 重新利用 提供信息:引起胞体对轴突变 化的反应
神经元环路
• 环路是反射概念的发展; • 人类行为几乎都在大环路、局部环路和 微环路共同组成的复杂网络联系中实现 • CNS内没有单纯的运动传导通路、感觉 传导通路; • 神经活动绝大多数不是在反射弧内一次 循环的结果;环路强调各环路间的交互 作用。
神 经 元 结 构
神经元
• 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核周质) 及其所有的突起(树突和轴突) • 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 • 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 可以接受刺激,产生和扩布神经 冲动并将神经冲动传递给其他效 应细胞
神 经 元 结 构
一、神经细胞体
细 胞 核(nucleus)
• 神经元具有一个细胞核,也有两个(自主 神经节) • 圆形或卵圆形(3-18μm),居中; • 核膜由两层膜组成,膜厚7nm,膜间有腔隙, 与内质网相连; • 核小孔:核膜上的小孔,直径0· 1μm, • 核仁:细丝+颗粒,富含核糖核酸;主要成 分是rRNA,少量DNA,蛋白质及酶类 • 核内染色质:含遗传物质DNA
轴突 发生次序 先 形起始段 特异化 态数量 一条/神经元 结长度 长分枝少 构末端 不逐渐变细 棘刺 无 细胞器 无 突触小泡 优势存在 细胞骨架 神经丝比树突多 微管相关蛋白 tau蛋白 蛋白合成 基本无 信息传递 传出
树突 轴突出现之后 无特异化 多发性且可变 短分枝多 逐渐变细 树突棘 有 选择存在 微管比轴突多 MAP2 可局部合成 传入
神经细丝:四聚体蛋
白亚基。形态学上与 其他细胞的中间丝不 同:神经细丝拥有旁 臂。 神经细丝在近端树突 及轴丘最多,在轴突 的生长端和树突棘中 尚未发现 起支撑作用,也参与 运输
四、突起
树突(mitochondrion)
• 神经元细胞体的延伸部分 • 含有胞体的细胞器:粗面内质网、Golgi器 和游离核蛋白体,随树突分枝细胞器逐渐减 少 • 微管是树突中最明显的细胞器 • 树突无髓鞘 • 树突表面有许多细的隆起—树突侧棘,可能 是一些特殊纤维发生突触联系
胶质细胞 10-20倍神经元
内 容
• • • • • 神经元概念 神经元结构特点 微环路 神经递质共存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的显示
• 19世纪末期,德国 神经科学家Nissl 创立了神经元的染 色方法,发现神经 元胞浆中核蛋白体 可以着色,显示神 经元
Nissl 染色的作用
• 区别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 探讨神经元的组织结构、神经 元在脑区的分布
细长型或鼓棰型 牙型 蘑菇型
特点:
• 电镜下可见小棘含有数个扁平囊 状平行并置结构,囊内含有电子 致密物质,呈板状,称棘器; • 树突棘大小差别大; • 不是固定的结构;具有可塑性;
四、突起
轴突(axon)
• 是神经元特有的、在神经系统中将信息传 递一定距离的高度特化的结构; • 结构:轴丘、轴突起始段、中间段、末段 1. 轴丘:几乎没有游离核蛋白体、粗面内质 网的三角区或扇形区,有大量的微丝微管; 2. 轴突起始段:分布高密度电压依赖性Na+通 道,一般去极化10mv(胞体需去极化30mv)左 右达到阈电位,因而动作电位最先发生在此 处是神经冲动的发起部;膜兴奋阈最低; 3. 末段:神经末梢,含有突触囊泡; • 无核蛋白体(电镜下作为轴突的标志)
保护脑
PD, AD, 中风
开发脑
开发人脑 增强智能 模拟人脑
高速交通
生活节奏 生活质量 社会开放
颅脑, 脊髓外伤
焦虑,抑郁,精神病 镇痛 祛痛 吸毒问题
Confocal
(形态)
CT(形态)
行为变化
智能电脑
百年来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介(I)
1850
1843
生理科学进展 2001,32:187
游离核糖体(合成结构蛋白) 核糖体(rRNA) 附膜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
一、神经细胞体
内质网(endoplasmic
粗面内质网:
•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 扁平的片状、管状结构 • 内质网+核糖体
reticulum)
滑面内质网:
• 不同的部位行使不同的功能(异质); • 不规则分枝和融合的管或池组成 • 无多聚核糖体
• 性质:粗面内质网+ 核糖核蛋白体 尼氏小体 • 定位:神经元胞体, (Nissl body) 大树突干,不存在 于轴突
• 特点之二: 当神
经元受损时,尼氏 小体逐渐分散以至 消散,这种现象成 为染色质溶解 (chromatolysis)
一、神经细胞体
线粒体(mitochondrion)
• 形状不一,有圆形、长条形、棒形或分枝 形; • 几乎分布于整个神经元 • 内膜上有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系统 • 基质内有三羧酸循环系统酶、氧化酶、蛋 白酶 • 除核以外的唯一含有DNA的细胞器,还含有 蛋白质合成系统(mRNA、rRNA、tRNA) • 功能:提供能量(氧化功能中心)、储钙 (调节细胞内钙浓度)
1850 1900
1903 J.C.
1950
2000 •细胞内微电极 突触 •突触后电位 Cambridge1999 •抑制性递质 •电压钳技术 •动作电位的离子学说 电生理 Cambridge •数学方程表述 • NM终板电位 •递质“量子释放” •交感神经递质 神经药理学 •去甲肾上腺素 •儿茶酚胺代谢 分子药理学 •影响CAs的药物
生命科学
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 ……………
神经科学
(1990-2000 脑的十年) (2001-2100 脑的世纪)
认知科学
了解脑
分子 细胞 网络 全脑 寿命延长 (离体研究) Patch(电) RIA(化学) PCR(基因) (无创在体研究) 脑地形图 PET(化学) fMRI (功能)
大 环 路
局部神经环路或局部环路 (local circuits)
• 是指由局部神经元构成的独立联系 的神经环路;神经冲动可在这种环 路中独立传导,这种局部环路在信 息的局部整合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脑重仅为体重为2%左右,而脑血 流量约占心输出量之15%,脑耗氧量 约为总耗氧量的23%,所以脑对缺氧 十分敏感。 • 脑灰质比白质的耗氧量多5倍,对 缺氧的耐受性更差。 • 急性缺氧可引起头痛、情绪激动、 思维力、记忆力、判断力降低或丧失 以及运动不协调等。
线粒体
特点之三:
高代谢、 高耗氧细 胞,因此 线粒体含 量丰富。
百年来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选介(3)
1850 1900
1923
1950
2000
A.Carlsson (瑞典) P.Greengard (美) E.Kandel (美)
2000
神经系统中 的信号转导
多慢蛋 巴突白 胺触磷 传酸 递化
1926
1930
神经系统
神经元(细胞) 1011-1012
四、突起
轴突转运(axonplsmic trsport)
• 神经元胞体与突起之间存在着双向物质流 动,这种现象称轴突转运或轴浆转运; • 形式: 顺向转运: 胞体 末梢 逆向转运: 末梢 胞体 • 速度: 快速转运:300-400mm/天 慢速转运:0.2-1mm/天 • 顺向转运有快速转运、慢速转运两种方式 • 逆向转运只有快速转运方式
微管: 1)不分支。外径: 25-30nm,内径: 15nm,长度不一。 2 )管壁6nm。包括 α、 β微管蛋白、 MAP2(树突),MAP (tao protein,轴 突) 3)与轴浆运输有关
微丝:
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组成。 在神经元高度活动部分, 微丝占优势,如:轴 突生长锥和树突棘。 含肌动蛋白丝的丝状网 格是树突棘头部的主 要特征。
二、神经细胞膜
• 作为屏障,紧密包围神经元内的细胞质 • 厚约5nm,含有蛋白质和酯质,磷脂的比例大 • 有葡萄糖通透蛋白,只允许葡萄糖通过
三、细胞骨架
体外培养神经元 去垢剂 膜蛋白脂质溶解,可溶蛋白溢出 细胞骨架几乎维持神经元原形
三、细胞骨架
• 以一种坚韧、高度凝胶状的形式充满整 个细胞 • 神经元的多样性复杂性依赖于骨架 • 骨架是动态的 • 为细胞运输提供了结构基础 • 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神经丝


顺向转运:蛋白质,代谢产物,神经递质 逆向转运:神经营养因子,细胞内吞物,药物
顺向转运:驱动蛋白(Kinesin)提供
腿(leg),囊泡沿微管下行,ATP提 供能量 逆向转运:动力蛋白(dynein)提供 腿(leg),囊泡沿微管上行,ATP提 供能量
四、突起
轴突转运(axonplsmic trsport)
神经生物学基础
同济医学院 神经生物学系 孙宁 ningsun_cn@
学习内容和学时安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