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元课件

神经元课件


效应器
预测:反射弧某一环节受损, 对感觉和运动的影响
体温调节
• 体温恒定:产热=散热(37℃) • 产热器官:骨骼肌----收缩 内脏(肝脏)----物质代谢 • 散热器官:皮肤内毛细血管 汗腺----汗液蒸发 • 调节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 感受器:皮肤和内脏——温觉感受器、冷 觉感受器
P30
体温的调节
寒冷
刺激
P31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量减少→散热减少 皮肤立毛肌收缩, 产生“鸡皮疙瘩” 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 素增加→代谢增强→ 产热量增加
皮肤冷觉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 传 出 神经 调节中枢
体温的调节
炎热
刺激
P31
温觉感受器兴奋
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 传 出 调节中枢 神经
静息状态时,神经 纤维膜处于极化状态, 膜外为正电位,膜内 为负电位。
K+
Na+
Na+
K+ Na+
Na+
Na+
Na+
Na+ Na+通道
K+ Na+ K+ K+ K+ K+ Na+ K+
钠通道
K+ K+ K+
静息电位:
A
B
P20
A处动作电位
电位差 局部电流 神经冲动
B处动作电位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 量增加→散热增加 汗腺分泌增多 →散热量增加
即时练:
1、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A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 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 D.②③
2、 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 如传出神经遭到破坏,而其他部分正常,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C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若是高位脊髓断裂呢?
2、上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 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 位的位置是( C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反射弧中传递方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 由什么部位的传递决定?
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
P24
传入神经
感受器
反射 中枢
传出神经
突触的类型: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轴突—肌膜 信号变化: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突触延搁:前后神经元的兴奋不同步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电信号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单向传导
即时练习:
1、右图表示联接起来的两个神经元,如果B处 受到刺激,兴奋将传导到图中的什么地方?
C
D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P17-18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
地位 方式 速度 时间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反射 迅速 短暂

通过体液运送 比较缓慢 较长 广泛,全面
范围
神经系统
准确、局限
直接调节或控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 控制内分泌系统 调节机体各部分的活动。
神 经 系 统 的 组 成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1、无衰减:信号强度不变 2、绝缘性: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 3、双向性:神经冲动从产生处向两个方向传导
P2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又 是怎么传递的呢?
P23
突触的结构
轴突 突触小泡(内含递质)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
递质{如:乙酰胆碱}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中枢神经 脑 脊髓 系统
周围神经 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神经元 (神经细胞) 神经系统的结构单位: __________
神经末梢
胞体
树突 轴突
突起
神经纤维
神经元--可兴奋细胞
P19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电刺激实验
产生收缩
神经冲动的传播
电刺激
腓肠肌
坐骨神经
神经冲动是如何产生和传导的呢?
P21
+++++++++++++ +++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