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作者:zhengzhi…文章来源:zhengzhizu 点击数:379 更新时间:2011-1-7 22:59:59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一、【背景材料】1.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年满60岁)的全覆盖。

2.新华社2009年4月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意见》提出了“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近期目标,以及“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

3.200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同意,《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正式下发。

指导意见进一步对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作出了规范。

4.同工同酬——《劳动合同法》修改。

5.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国民收入分配概述收入分配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即按照社会初始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每个人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实际收入所得。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用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

在物质生产领域内,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属于初次分配。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前提下,就有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行政力量,从财政中拿出部分款项进行转移支付,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收入再次分配过程。

三、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概述(一)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2)在非公有制范围内-------实行非按劳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是凭借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等。

按土地要素分配,是指凭借土地取得的收入。

按技术、信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方式。

(二)为什么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主体。

因此,按劳分配也必然成为分配方式的主体。

还存在着多种非公制经济,也就必然会存在着多种非按劳分配方式。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利率。

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践证明,以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超过合理限度。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经营管理者与职工间收入差距、家庭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属于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差距合理,0.4-0.5之间为差距过大,0.5以上为差距悬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6》提供的127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中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亚洲只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两个国家高于中国。

中国的基尼系数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高于中国的历史高点。

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9,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分配制度存在的不足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在与分配有因果关系的几个主要生产要素中,劳动相比于资本、技术、管理,其所占比例过低,具体表现为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许多垄断行业职工的收入是其他行业的数倍;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过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亟待增加;四、“国”与“民”之间出现了分配失衡。

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现状看:国家和企业分得多,居民分得少,国民收入向政府倾斜,企业只涨利润不涨工资,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下降,是现有分配格局的最大特点。

(四)出现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危害。

①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

②由于地域优势差异、政策倾斜等原因,使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的收入分配出现差距。

③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产生了。

④收入分配调控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特别是执行力度不够,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⑤对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制度不健全、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

⑥对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缺乏有效约束监管,导致一些行业或个人获得高额收入,扩大了与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⑦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劳动力要素和非劳动力要素的质和量的差异及接受赠与、遗产继承等导致的正常差距。

⑧存在权力寻租、行业垄断、非法获取等导致的非正常差距。

⑨一些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甚至随意压低、克扣、拖欠工人工资,使部分劳动者收入持续偏低。

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

因为只有让那些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得到较多的报酬,才能调动社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发展。

强求一律,搞平均主义,非但不会达到真正的公平,还会打击人们的积极性,阻碍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

一方面,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

居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既会严重影响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也会影响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

进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收入差距过大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

收入差距长期不断扩大,会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稳定与进步。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甚至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包含许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和人生观的庸俗化,甚至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准下滑。

(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措施(1)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涨工资。

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2)处理好企业与劳动者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涨工资。

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最突出问题。

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

(3)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型”调整为“橄榄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活的更有尊严-----增福利、藏富于民。

要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财政收入应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

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

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继续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落实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政策。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4)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破除垄断,通过竞争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破“落差”。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是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垄断行业存在垄断性收入,这些行业的工资远远高于一般行业的工资水平。

其高收入并不是来源于经营管理水平高,生产效率高,而只是靠垄断地位取得的。

这种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来自于机会的不公平。

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

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对高收入行业进行适当调控,对低收入行业适当调整,才有可能解决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5)要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综合利用税收等经济杠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向个人倾斜。

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6)要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目前,社会财富分配过程中存在诸多非法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特别是权力寻租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而是违法犯罪行为。

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义:(一)有利于提升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二)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