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实验室检测
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的可疑病原菌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测。

方法按照
gB/T4789.-2008、GB4789-2010,对食物中毒患者肛拭子24份、酒店厨师肛拭子、手表面涂抹样各4份、厨房间餐具等涂抹样17份进行致病菌检测。

结果 24份患
者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12株,检出率为50%,其他样本未检出致病菌。

结论综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证实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
血性弧菌引起。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2010年8月3日8:00本中心接报某酒店婚宴发生了一起食物中毒,经流行
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认为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结果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0年8月2日中午连云区某酒店举办婚宴,约370人用餐,发病人数36人。

最短潜伏期为10小时,最长潜伏期为25小时,发病高峰在餐后13-15小时,有近20人发病。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呕吐、头痛、头晕,腹痛多是在上腹
部绞痛,腹泻次数多为7-10次/天,多为水样便。

经抗菌治疗和输液补水,患者
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死亡病例。

喜宴菜谱中有较多海产品(海虾、海蜇丝、鱿鱼、黄鱼等)及其他炒菜,由于酒店未对该餐次食物留样,未采集到剩余食品。

2 材料和方法
2.1 样品来源
患者肛拭子24份、酒店厨师肛拭子、表面涂抹样各4份、厨房间餐具6份、容器5份、冷菜间刀具2份、砧板2份,共计49件检样。

上述样品保存于缓冲
蛋白胨水中送样。

2.2 培养基与试剂
各种增菌、分离培养基、系列生化反应管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科玛嘉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培养基、大肠O157显色
培养基、弧菌显色培养基均购自郑州博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药敏纸片由中国药
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我萋氏琼脂由本实验室自制;均在效期内使用。

2.3 检验方法
对所采样品按照GB/T4789-2008、GB4789-2010方法对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
各种致病菌进行增菌及分离培养。

将缓冲蛋白胨水管置37℃培养2h后,转种各
种致病菌的相应增菌液,按所需时间培养后,接种相对应的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

3 结果
3.1 检验结果
12份患者肛拭子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0157、金黄色葡萄球菌。

厨师肛拭子、手表面、厨房间餐具等涂抹样均未检出副溶血性
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0157、金黄色葡萄球菌。

3.2 培养特性
所采标本经氯化钠结晶紫增菌液增菌后,其中12份患者肛拭子增菌液呈均匀浑浊,有菌膜,接种各选择性培养基,经培养后可疑菌落形态如下:TCBS平板上:菌落呈圆形,蓝绿色;科玛嘉弧菌显色培养基上:为紫红色,中等大小菌落;血
平板上:为灰白色,周围有透明溶血环菌落。

3.3 涂片镜检
挑取上述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为G-无芽孢杆菌,无荚膜,呈多形态性,暗视野观察动力活泼。

3.4 生化反应
生化试验结果:见表1。

12株副溶血性弧菌生化结果一致。

表1 副溶血性弧菌生化试验结果
生化反应项目反应结果生化反应项目反应结果
氧化酶+靛基质+
硝酸盐还原+甘露醇+
蔗糖-乳糖-
葡萄糖产酸+水杨苷-
葡萄糖产气-无盐胨水-
硫化氢- 3%盐胨水+
赖氨酸+ 6%盐胨水+
鸟氨酸- 8%盐胨水-
精氨酸- 10%盐胨水-
甲基红+尿素酶-
明胶+阿拉伯糖-
VP -溶血+
3.5 溶血试验(神奈川现象)
将副溶血性弧菌接种于我萋氏培养基上,37℃培养24h后,菌苔出现溶血。

3.6 药敏试验
应用K-B纸片扩增法做药敏试验,药敏纸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有效期内使用,结果见表2。

表2 副溶血性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纸片药敏结果纸片药敏结果
氨苄西林 S 诺氟沙星 S
庆大霉素 S 环丙沙星 S
左氧氟沙星 S 头孢吡肟 S
复方新诺明 S 头孢他啶 M
阿米卡星 S 头孢克肟 S
阿莫西林 R 头孢噻吩 M
妥布霉素 S 氨曲南 S
注:R:耐药;M:中等:S:敏感
3.7 双份血清抗体检测
双份血清抗体检测依据《微生物与检验技术》中的检测方法进行。

用病例肛
拭子中检出的阳性菌株,检测5例发病当天和第28天所采集的双份血清的抗体
效价。

结果为:发病当天的5例病例血清抗体效价在1∶80-1∶160之间,第28
天的抗体效价在1∶10-1∶40之间。

4 讨论
4.1 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由于未能采集到可疑餐次的剩余食品及用来加工食品的
原料,且病例也不能准确回忆当时进食情况,不能确定具体由哪种食物引起。


该酒店厨房间餐具、容器等样品涂抹采样均未检出致病菌,可能由于采样时该样
品均已浸泡消毒处理。

从实验室检查来看,本次食物中毒事件24例患者肛拭子
中检出12株生物学特性、药敏结果一致的副溶血性弧菌;5例病例的双份血清抗
体效价随时间的推移有所降低,与文献报道相符;[4]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人
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
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可以判定本次食物中毒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4.2 通过此次食物中毒病原菌检测发现,通常食物中毒发生后,病人对及时采
集样本意识不足,通常到医院就诊时经医生要求后才采样,往往是在用药后,或
正在用药期间,因此采集的样本量很少甚至采不到合格样本,致病菌检出率低,
易漏检。

本次检验先将样本置缓冲蛋白胨肉汤增菌培养后,再转种各种相对应的
增菌液,对提高致病菌检出率有一定作用。

4.3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沿海省份,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居细菌性食源性疾
病之首,多发于夏秋季的沿海地区,[5]中毒食品主要为加热不彻底的海产品,与
此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

该菌冬季潜伏于海床沉积物中,随着温度的升高释放在
海水中,并依附在以贝类为主的浮游生物体内,[6]进而污染海产品鱼、虾等,食用含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品引发暴发性食物中毒。

由于连云港地处东部
沿海地区,居民大多喜食海鲜,且追求口味的鲜嫩,餐饮单位加工海(水)产品
时加热不够充分,增加了引发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风险。

因此控制
和预防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应从海产品的加工和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
做起,增强食品从业人员法律观念和卫生意识,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切实提高供
餐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在夏季高热、细菌性食物中毒高发季节,加工海(水)产
品时要特别注意烧熟煮透,并低温储存食物,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做好餐
具及食品容器的清洗消毒,严格执行留样制度。

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卫生监督、
监测力度,加大食品卫生法规及相关知识宣传,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B/T4789.8-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副溶血性弧菌检验[S].
[2]WS/T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S].
[3]何晓青.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479-503.
[4]杨履渭.微生物与检验技术[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579-580. [5]张宏伟,付建荣,苏东等.弧菌科细菌致急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医学检验,1996,19-45.
[6]郁庆福.卫生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相关主题